音乐选秀是如何毁掉一代人音乐审美的?

周雨思带你听懂音乐

不久之前,《中国好声音2020》悄悄地画上了句号。

没错,是悄悄地。

尽管节目组有心地将总决赛从鸟巢搬到了武汉,但显然并没有为这档没落的老牌选秀增加多少热度。甚至,很多音乐爱好者都不知道《中国好声音》依然有在播出。

从2012年开始,《中国好声音》连续播出了九年。

从第一季横空出世时的全民追捧,到如今只能在各类网综和偶像选秀的夹缝中生存,令人唏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早已到了自己的瓶颈期。

它的瓶颈不止在于播出平台与节目形式——更在于,《中国好声音》真的还能为我们输送真正的“好声音”吗?

这一季的冠军,是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单依纯。

年仅18岁,是好声音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长相清纯无辜,少女感十足。

曾因为明贬暗褒的讲话方式,被网友戏称为“凡尔赛公主”。

比赛时传唱度相对较高的歌曲,是下面这首《永不失联的爱》。感兴趣的可以点开听一下。

永不失联的爱单依纯 - 2020中国好声音 第3期

夺冠之后资源不错,即将上映的《沐浴之王》与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都请她唱了贴片歌曲。

给电影人的情书单依纯 - 给电影人的情书

导师李健夸她是:这么多年选秀中,艺人禀赋最突出的一个。

小嘢当然不否认单依纯是个在歌唱上有天赋的歌手。李健所说的艺人禀赋,也是对她音乐天赋和个人形象的一个综合评价。

但是从专业角度上来看,18岁的单依纯唱功到底如何?又能否配得上好声音冠军的称号呢?

接下来小嘢就结合周老师对“怎么样算唱得好”这个问题的讲解,来给出大家一个答案。

从周老师的讲解中,可以总结出唱得好的四个判断标准:

音准/气息/音色/技巧之外的表达

1.音准。

音准是成为一个歌手的基础门槛,是首要的、也是必备的条件。但我们需要面对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现实——每一次现场都能唱得准的歌手,非常非常少。

因为人的声带就是自己的乐器。但这个人声乐器并不能像吉他、钢琴一样,只要调准了,就可以不跑调。声带会受到心情、状态等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误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歌手的现场总是没有唱片好听(因为唱片是被制作过的),以及我们动不动就能在网上看到歌手车祸现场的原因。

2.气息

大部分音乐小白理解的气息,可能就是掌握呼吸唱法,用丹田发力。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是扎实、饱满、有力量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气息的掌握对于唱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比如,很多人对唱歌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高音是检验一个人唱功好坏的标准。可实际上,唱低音一点都不比唱高音简单。

不管是唱高音还是低音,都是对气息掌控的考验。只有在声带和气息都放松的情况下,唱出来的高音、低音才会让人听起来舒服、悦耳。

3.音色

音色就完全靠天生了。拥有一副有辨识度嗓音的歌手,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天生的歌唱家。比如唱男高音的周深,唱女低音的韦唯。

▲周深

4.技巧之外的情感表达

个性化的表达是所有艺术的灵魂,音乐的表达同样至关重要。唱歌其实和演奏乐器有相似之处:不单纯是看技巧有多高超,对音乐的理解、情感的表达是一首歌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

那么说回单依纯。

能成为冠军,在四万人体育场的场馆唱现场,并且表现得很稳,可以说音准这项基本功是达标的。

但除此之外,她的各项指标都表现平平。

比如气息的掌控上:比赛时李健教她唱低音的片段,能看出她对于如何利用气息唱低音并不是特别熟练。

而抛开技术层面,来看情感的表达。

过于追求唱功而忽略情感的表达,是很多音乐节目选手的通病。

还记得好声音初期是如何通过情感共鸣来打动观众吗?——没错,就是讲故事。导师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然后引来一堆编排好的感人故事来为歌手做情感铺垫。

直到后来,这种套路用多了渐渐被观众识破和厌弃。

至于如今的单依纯,很多乐评人都夸她感情充沛,也不止一次在热搜上看到#单依纯唱XX唱哭了#的词条,比赛时哭、录歌时也哭。

可事实上:爱哭或者唱哭并不代表感情表达得好,歌声里的情感表达,绝不仅仅是有哭腔。只感动自己没有用,重要的是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听众。

音乐里真正的情感表达,是圣洁的、真挚的,是通过声音而不是故事和眼泪;是哪怕咬字、技术都还有所缺陷,却依然动人。

▲歌手帕尔哈提动人演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单依纯毕竟才18岁,人生阅历有限,支撑不起声音里的情感很正常。

可事实上,唱歌需要天赋,共情能力同样是一种天赋。Adele同样也是从18岁就开始唱歌的,而她声音里的力量与情感,是从来没有人会质疑的。

▲歌手Adele

就是这样的单依纯,被很多乐评人评为近几年来表现最出色的好声音学员。这恰恰反映了近些年好声音学员的整体水平越来越弱的残酷现实。

2012年,或许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声音选秀元年。

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开始,选秀节目开始将大众的目光从偶像转移到了“声音”之上。之后的《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都试图来选出中国的最强vocal。

毫不避讳地说,这个方向,直接带偏了一代观众的音乐审美。

还记得那些熟悉的场景吗?

选手高音飙到天花板,导师“啪”得一声转动转椅,现场观众欢呼声立马掀翻全场。

不可否认,高音对我们的耳膜、听觉都会造成刺激,强大的冲击力会让人在瞬间产生强大的生理快感。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选秀或综艺节目把能飙高音当做吸睛的卖点。譬如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和丫蛋的高音比拼,再譬如张靓颖红遍全国的海豚音。

▲歌手张靓颖

而随着声音选秀时代的到来,更是把飙高音作为单一审美推向了极致。谁能把高音唱上去成了衡量歌手好坏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歌手希望通过高音在舞台上留得更久一些,而节目组也非常懂得如何通过听觉、视觉、情感共鸣整体刺激观众G点,达到更高的收视率。

所以在这类节目的引导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会唱高音就是唱得好,唱好高音的就是好歌手。

譬如大嗓门的黄绮珊、唱功一流的迪玛希、曾一鸣…一开始确实让观众感到强大的冲击力,令人拍案叫绝。

▲歌手黄绮珊

但节目组初期选择这样的方式出圈,也意味着作茧自缚,直接将未来的路堵死了。

一方面,中国的大嗓歌手数量非常有限。就像周老师在视频中提到的:为什么华语乐坛很难找出一个靠唱歌天下无敌的唱将?

因为我们和欧美人的身体形态有着本质的差异。欧美人壮实的体格使他们自带超大的共鸣箱,所以欧美人容易出大嗓。

▲玛丽亚凯莉

而中国人的声音条件是受我们本身的声带情况限制的,这是一个基于生理构造的现实。声音选秀走到第九年,确实很难再选出优秀的、有穿透力、震慑力的声音了。

另一方面,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生理刺激和单一审美的宣扬,终究会让观众感到厌倦和乏味。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好声音》后期会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好嗓门》。而很多“唱高音”的歌手,也逐渐从之前的神坛跌落,被评价为“只会没有感情地嘶吼”。

其实高音从来都没有错,唱高音的歌手更没有错。

错的是只追求商业价值,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节目组。

既然要做音乐节目,就应该担负起普及大众审美的责任,以输出有价值的音乐理念为己任,而不是纯粹的为了热度制造一场又一场热闹却空虚的狂欢,等一切结束,什么都没留下。

哪怕是口碑爆棚的《乐队的夏天》,如果说第一季还做了些知识的输出,但到第二季基本上只是在制造热点了。而马东在回应这个问题时也直白地讲到:“《乐队的夏天》不是一个音乐类节目,或者说,我们不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这个节目”。

所以呀,在这样充斥着商业利益的恶劣环境中,普通人要想提高音乐审美甚至不被带跑偏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如何保持清醒呢?

要明白音乐审美虽然需要专业学习不断去习得,但同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对人类真挚情感的共情能力。

真正的音乐欣赏,是发自内心地被旋律、声音打动。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媒体的宣传、社会的主流审美裹挟着感受世界。

愿大家都能秉持自己的音乐审美;保持自我,也包容更多。去促成音乐节目审美的提升与进步,而不是迷失在这些毫无灵魂的声音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选秀是如何毁掉一代人音乐审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