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山的那一边,不一定是海

“隔行如隔山,阻碍我们视线的,不是专业壁垒,而是自以为是。”

趁着公休,跑出去给心情放个假。

成都果是一个宜居的城市,不仅因为它的节奏慢,让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慢下来细品流逝的岁月静好,还有在这里每个人都懂得的自我边界,他们并不过分奢求太遥远的诗和远方,当下,才是最值得投入的。

我慵懒地用最笨的走路来舒达自己的感受,这才符合成都的特点。不自觉逛到了KTV,想来也许是天意使然,就顺着路找了一个好评最高的乐场,付完钱,信步就走了进去。

过去听歌,用的是耳朵;觉得只要你认真唱,就不会有多大的差别。而我,也一直只把唱歌当作消遣,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唱的歌,和那些音乐家,不同在哪里?

之前听过从香港来大陆发展的邓紫棋和她自己的成名曲《泡沫》,很多身边的人都很喜欢点,也因此有机会看了很多次KTV版本的原唱。无论多少次听身边的人唱,总觉得从喉间流淌出来的,总会有杂音,甚至是违和感。听到过的最合理解释是,邓紫棋的这首歌有很多专业门槛,如每一句的转音处理,换气和节奏感,是需要训练的。

今天,我还是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一些新的体会,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因为,山的那边,可能还是山。

听到了吴青峰版的《起风了》,是女友推荐的好歌。坦白讲,对于KTV的曲目,过去很少仔细听,都是社交的一部分,不要太在意唱法,要在意对方的感受,更多时候,还要谦让。但这一次,是自我娱乐,我还刻意开了外音,仔细坐在沙发上品了一遍这首女友口中的“好歌”。

听吴青峰版《起风了》,确实是一种享受。

他唱歌,很有画面感。

也许我们唱的词都是一样,但是吴青峰的每一个停顿,每一个重音甚至每一个转音都会恰到好处地卡到点上。重点是,我没有感觉到原唱的影子,整个歌,都只有吴青峰的味道。

这就是我说的山背后的山。

对于今天在KTV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对于兴趣这个词的理解太浅了。

我们觉得,只要喜欢,就可以叫做兴趣。对我而言,却不是这样的看法。这和我教了英语多年的感受,国外的人对自己的兴趣,不仅仅是喜欢,假如他们喜欢一个球队,这个球队的历史,辉煌时刻,球星的优缺点,发展的趋势都能非常细致的如数家珍般告诉到你,甚至连我们都会觉得惊叹他是否做了老板该干的事。我现在却能理解,因为身边这样的朋友不止一个。

这才是兴趣的力量。

隔行,确实中间有太多的限制;但是,我们对一件事的喜欢,就应该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来经营。

那时,山的那边,就会是柳暗花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山的那一边,不一定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