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去迂腐,万千武亦殊

   

图片发自App


      随着近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有关古诗词的话题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众话题,大会冠军少年英雄武亦姝脱颖而出,也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从教育的角度对弘扬古诗词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认为要较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诗词文化,只有背诵还不够,要有“阅读背诵——审美理解——亲自创作”这三个层次;他还提出,“希望高考增加一道格律诗词常识题”。

    彭教授提出通过创作去弘扬格律诗词即“以写促学”和通过高考来推动学生学习诗词常识即“以考促学”的观点,笔者对前者表示十分认同,对后者则不敢苟同。

      “以写促学”的观点非常符合中小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同时对格律诗词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承和推广意义十分重大。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将学习认知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而诗词的背诵无疑只属于学习的最初始阶段。

      “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大量格律诗词对个人的修养当然会起到不少的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有复制而没有创新,就只能走向衰亡。可惜当前中小学教师中,知道“对、粘、替”、懂得“声、韵、调”的并不多,能亲自操刀写作的更是凤毛麟角。

      “以考促学”的提议则有陷入应试教育之嫌。“呼唤人类的诗性、激发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的理想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不宜混为一谈。经历过高考过后学生集体疯狂撕碎课本场面的人,大概就会想到,有不少学生仅把辛辛苦苦学来的东西当作是考大学的敲门砖而已,因此就算考试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对弘扬格律诗词又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呢?

      要弘扬格律诗词,教育必须要对症下药,避免急功近利。特别是本次央视诗词大会,已经引来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开”,中小学教育何不藉此春风顺势而为?如是,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武亦殊将不会是个梦想。

(本人旧作发表于羊城晚报2017年02月22日,有删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去迂腐,万千武亦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