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陇南(香山)观音文化历史溯源及文化开发价值的陈述

文/石和平

在群山莽莽的陇南北部,有一个县名叫西和的地方,漾水河西岸有座七千多年古城堡遗址;西峪镇锦屏山下的西峪坪是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不但历史悠久,据传还是(观音传奇故事)中的汉初期西峪国(也称兴林国)都城,现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这里的观音文化和本地地域文化的相吻合,促进了观音文化在世界佛教中的大影响力。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使这片热土上聚集了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乞巧文化,氐羌文化,三国文化,陇蜀故道文化,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古风尚存,处处古迹遗存,具有地方特色本土文化的观音文化也在这里诞生,并世代一直传承着。因受观音文化影响,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祖辈心地质朴厚实,仁义孝道在人们心中自幼形成,如此社会风气良好,犹显“西峪古国”之神秘古韵,观音文化之博大精深。

        西峪坪在西汉前,这一片地域是西周中期到秦汉时期氐羌部落集居的地方,…在民间千年传说中,史称“西峪国”,相传是观音生处。观音菩萨在敦煌壁画中或塑像一直是男身,观音文化传播到陇南后,其性质和文化特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点,由西峪国三公主的身份,去修行修身,舍手舍眼救父,最后以“孝道入佛”,广得万民敬仰。最为突出的就是观音文化从陇南再次传播出去后,塑像与画像变成了女相。

另据《封神演义》中记载的道教慈航真人,又称为慈航大士、南海仙姑,她是玉虚宫十二金仙中唯一的女性。慈航真人在道教的全称是,“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或者“妙相观音雷祖大帝慈悲救苦天尊”等号,关于慈航真人的成道经过,有两个不同的传说版本:

其一源自《历代神仙通鉴》,上古时期,在南海普陀山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普度世间男女积累功果。她经常以丹药及甘露济人救危,后来列入玉虚宫门下,修成变幻千手和千眼之术,南海当地民间称为“慈航普度”。 

其二是据《灵宝经》记载,禅黎世界的坠王有个女儿,生下来就不能言语。到了四岁的时候还不说话,王上引以为怪,将她丢弃荒山。后来她在山中遇到神人,教她言语法术。公主回到国中,恰逢大旱无雨,民众死亡过半,她施展法术,降下雨水,为百姓解除灾荒,而后化形隐遁不知所终。

慈航道人看似温婉,其实战斗力惊人,她的法宝是清净琉璃瓶,入释教后又叫做羊脂玉净瓶。万仙阵一战,她降服截教教主的弟子金光仙成为坐骑,道教许多宫观中,塑造慈航真人神像,座下都有一头金毛狮子。此外,她的见识不凡,果敢过人,赤精子用太极图收服殷洪后,不欲致其死命,慈航见状催促道,“莫误了他上封神台的时辰”,就这一句话,促使赤精子含悲忍泪将殷洪化为飞灰。

慈航道人以其仁慈成性,普济众生,为浩劫之慈母。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尽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经常直接引用道教的神,当作自己的神明崇拜。中国民间老百姓一般把慈航真人和观世音菩萨等同看待,慈航道人归于西方世界后,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去掉“世”字更名“观音大士”,是佛祖座下四大菩萨之一。

因为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缘故,道教慈航真人信仰被逐渐弱化,很多人把观音慈航混同,由此道家也默认此事,很多宫观中也把慈航殿称作是观音殿,供奉的慈航道人也是观音菩萨的形象类似。

慈航真人在民间有三个重要节日。第一个是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九),这天是她降生人间的日子;第二个是得道日(农历六月十九),这天是慈航真人收服凌波仙子(即鲤鱼精)功成得道的日子;第三个是涅磐日(农历九月十九),这天是她慈航真人功德圆满之日。以上这些记述,完全适合于中国观音化以道入佛的说法。

        关于妙善公主道化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各地流传虽略有不同但大体故事情节相近,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寻得,文云:“蒋颖叔守汝日,用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序。”[2]而后赵孟頫之妻管道昇居士所撰的《观音菩萨传略》将其具体化、完整化,成为中国观音故事的蓝本。其文云:

观音生西土,讳妙音,妙庄王之季女也。将笄,王以三女觅赘婿。长妙因,次妙缘顺旨,妙音以忤王被贬。后王病疮濒死,乃自幻形为老僧上奏:非至亲手眼不可疗。王以二女为至亲,宣取之,俱不用命。僧云:“香山仙长济度生灵,一启口必可得。”王使臣从仙长求,即自断剜其两手眼,付使臣持去。王服之而愈,往见仙长,果无手眼。吁叩天地,求为完之。于是叙父子之情,极欢。劝王修善,王从之。

        相传在西周末期,秦王朝势力东扩,暂切无暇顾及西垂蛮荒之地,早在东周初期就居于西和境内的妙庄王乘势建立了兴林国,于现今西和城北边的西峪坪建城池,后又在今皇城上,顺山势北向南走向的西山建成了西峪(兴林)国都城,即秦汉时期的戎丘城。在皇城西北面建有白雀寺(观),据传当时的国主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不恋荣华,在白雀寺修行,其父妙庄王为逼其回家,放火焚烧白雀寺,使500僧尼(道士)和上万名香客丧生火海,白雀寺(观)也被付之一炬。妙善公主得到神仙护持逃脱,辗转来到大香山,一生屡受苦难,最终修行成道,后来被佛教封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另外,据王文元先生所著〈秦霸西戎见证〉中提到:…陪同记者的武山青年作象聂中民说,1986年在武山县四门镇东南的一块农田里,人们挖出了一座古墓,墓中发现了油灯,墓主人头颈,还有一块石碑,上有;长道公主的字样,人们根据西和县西峪镇白雀寺内一块古人碑文记载,推想古长道(西峪国)国妙庄王之女妙善死后葬于豲道(据说此石碑现藏于武山博物馆)。由此可见,武山四门镇古墓的发现,对挖掘观音文化有着一定可依的依据。综上所述,可见观音文化在西和的根基是根深蒂固,其文化与本地地域文化渊源极深,历史悠远。

        纵观观音文化在西和的形成,唯现存的“汉阳舟子集”和<观音济度本愿真经〉,(香山宝卷)中对西峪(国)坪记载较为确切:对观音故事的时间地点、国名有具体的交代“大汉文帝初年,在西土有一兴林国,国王妙庄王有三女,其小女妙善………被禁白雀寺……到大香山,九年后舍身脱壳羽化成佛。”清宣统六年,赵悟元《渡迷船》记述:香山菩萨仍吾西峪国王之女,大汉文帝初年,吾以义子而成佛。留神迹于白雀,舍金身于香山……。”无论是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都与锦屏山下的西峪坪和观音生身地方密不可分。距今将近600年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中描述的兴林国或许就是西峪国。现在全国的几处大香山,除陇南的香山,其余大都没有兴林国遗址和白雀寺。位于西和县西峪乡西峪坪的古城堡,此前有学者认为就是兴林国国都,它也是仇池国国都,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国都而言,白雀寺正好相合于故事中“本城南有个白雀寺”之说。当然,故事部分是传说,但其传说中的国号与年号,及部分地名实属巧合;大汉文帝初年,兴林(西峪)国,花园(秦周坡),暖水泉与挣命坡,观音殿与白雀寺,阴阳山与梳妆石。梳妆楼,小香山与大香山(舍身崖)。在历史传说中和仇池山、龙凤峡、牛儿坪和八峰崖、凤凰山都有故事情节相连。最有依据见证的在大香山有一块古石碑上记载着“大汉皇帝七年了道于斯,显化十方大慈大悲普贤菩萨墓…"和观音与普贤的两个墓,皆可证明观音生身于西和,观音文化形成于仇池大地。

      兴林(西峪)国,是陇南氐羌族的中心地区,为春秋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崛起于西礼县的西戎小方国,大约辖今西和县北至石堡、南至太石河、礼县石桥以南的下四区一带,西峪国所在地属氐族白马系部落及多民族的群居地,西汉初年被纳入汉王朝版图,但在当时乃是部落酋长管理制。 据传在西周时期兴林(西峪)国就存在了,氐族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活动在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汉代在氐族聚居区设置的十三道、县,有河池县、武都道、氐道、故道、嘉陵道、阴平道、略阳道等。南迁的氐羌不断繁衍,形成耗牛种和越嶲羌、白马种、广汉羌等若干部落。(氐道就是现在的西和县长道镇,后来因笔误,将氐道误写成今天的长道了)《魏略·西戎传》载:“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郡治在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洛峪镇)周朝末期至秦与汉初,集居在西礼一带的氐人部落的中心地,在,……理应就在西峪坪城堡之中。到了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战争纷起,地处西北偏僻之地的西汉水上游也不例外。为了躲避战火纷争带来的祸乱,部落酋长在西周时就在凤凰山(现西和皇城)山顶己预备修筑城堡,周秦时称犬丘,方丘,即秦汉时戎丘城,戎者释义为西戎也,即少数民族居住的意思。汉时属武都郡管辖,南宋时称高堡,现在称西山上,皇城。  《水经注.漾水》中记载 : …… 余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邦。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径戎丘城甫。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以上所描述的戎丘城就是今天西和县城西山顶上的皇城,西汉时,宦官王莽篡位,引发天下大乱,各地群雄四起,xx天水的隗嚣打着"反莽复汉"的旗号,乘机在陇右地区割据一方。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为了削减隗嚣的军事力量,举兵讨伐。汉军进军势如破竹,将隗嚣逼退至戎丘城…集居在戎丘城的氐羌部落为了族人的安生,避开战乱,不得已率众退入洛谷城(现洛峪镇灯塔村和牛儿坪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皇城半山的路旁,还有块"戎丘城遗址"的石碑标示,城堡内现在建西灵寺,前殿是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寺内后殿中供奉着妙庄王和王后,还有一座大殿是观音殿,……历史记载中独缺兴林(西峪)国这章,从遗存古迹到传说来论定,只有汉以前的氐羌部落,便是今天传说中的西峪国了。

        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信仰和崇敬,是因为观音文化以慈善,厚朴,仁爱及无私奉献,舍其身成就他人和劝善世人孝道等正能量的精神,在教化着世人,才得到了世界数千年的敬仰和认可。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慈”是给人以快乐,即“与乐”;“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即“拔苦”。观音信仰反映出了华夏文化的深厚积淀。它涉及儒、释、道三教,并且涉及哲学、宗教学、考古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广泛领域。西和是伏羲生处,也是伏羲文化的孕育之地,从历史来观是深奥的伏羲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创建本县文化旅游产业,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以仇池山为中心的伏羲文化旅游景点,以云华山和晚霞湖为中心的乞巧(先秦)文化旅游景点,已初步带动了西和南北两区域的旅游开发方面的经济发展,倘若再能增添以锦屏山或白雀寺为基点,连接阴阳山,黄江水库与梳妆石(铁箍坪),梳妆楼与小香山,大香山为一体的观音文化旅游链条,赐予民众的不止是人人胸怀宽宏,慈悲,仁爱的心理教化,还大可带动一方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增加沿途村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借凭探究观音文化契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件很有重大意义的事,对本县经济发展大有前景。

        西和是观音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观音文化传播了一代又一代,每一代人都受着观音文化的熏陶,他们组织的民间公益团体,为社会上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传播和探究观音文化是一项有益社会的善事,以观音文化净化社会风气为基点,进行抢救和挖掘观音文化,发扬光大观音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让仁爱,慈善,乐于奉献的观音文化精神,运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修心正身,净化心灵,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依托观音文化的基础,继而还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此外,还可以起到保护文化遗址,绿化环境等等,为打造"美丽西和,魅力西和"谱写新篇章。

(观音文化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能挖掘完,它涉及儒释道三家文化,这点见识只是皮毛而已,请方家斧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