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曾是少年-读《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有感

越是忙碌起来,便越是觉得没有什么比安静地读本书更能让人心灵休憩的了。

九月份我们共读书目是《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单单看书名就够让你脑洞大开的了,“不可思议”四个字让人充满遐想。

今晚我有幸听了王洪梅老师读书分享,才给这篇读后感起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却道是,谁人不曾少年时,只是当时已惘然。王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心理学专家,从她的分享中,你能体会到她细腻的小心思,当然给我感受更多的是她的专业素养和她的爱生如子的教师风范。

谁人不曾少年时,如今已过青涩期。走过少年的再回头看这本书时,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满满的回忆,回忆自己年少无知时的内心,回忆自己那曾经不可思议的灵魂。

越是走过少年,如今却越是不懂少年。今天我又荣幸带毕业班,在没有接手之前,我的内心就开始打鼓,我该如何走进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班集体,如何快速弥补他们之前的语文知识短板。这对我而言,棘手之至。

《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究竟给我传递怎样的信息,今晚王老师的班级分享让我茅塞顿开,她让我明白,唯有走进,方能行远。一边听王老师的分享,我一边反思自己,是不是先走进学生,倾听他们内心诉求,再进行班级管理。往往就是这简单的一步,很多老师都给愉快地省略掉了。

曾几何时,在老师的眼里,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是孩子,不管青春期的孩子是多么的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多么需要来自他人和自我的肯定,这些需要统统被有些老师抛之脑后。这些问题往往又是我们不愿意去认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的问题,而当我们没有走进学生,就胡乱“开方子”时,他们的问题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唯有走进,方能行远。走过少年的我如今感触至深,为什么我不愿意倾听他们的内心的诉求,以及他们那颗急需被认可的金子般纯净的心灵呢?而当我越是想努力跨越我们之间的鸿沟,却越是充满困惑,为什么我们没有和解?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他们成长的代价?作为成年人的我更应该努力去倾听他们青春年少时的烦恼,体会他们那份难得的自我革新与成长。这些内心挣扎的痛楚,又何尝不是他们最宝贵的经历和最珍贵的回忆呢?我希望在他们的青春回忆里能有个我,能有个和他们一起解疑释惑、走出困顿的孙老师,仅此而已,我就心满意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人不曾是少年-读《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