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此刻是一枝花》Day21—21(第一次,完)

(2020年2月1日-21日 Helen3.3读书会第17期)

Day21阅读:

后记无论我们境况如何,生命体验只在当下(当下的时间、当下的空间)展开。数字时代的到来(1994年成书,2004年后记。现在2020年,已经是5G、类AI时代了,我们现在的节奏是更快了,在这个信息动荡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清醒和智慧。),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能够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里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一切使得人心内外动荡不安、困惑不已,我们因此越来越可能永生都触摸不到自己,越来越可能彻底失去对生命的感悟——在这样的动荡和速食时代,能看到冥想修习在我们的社会中扎下如此深厚的根基,实在令人宽慰。以上种种都是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史上见所未见的。人类正走到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一个临界点。正念是保持清醒的能力,是全身心的存在和澄澈视物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对我们来说,它从未如此重要。正如本书所说,你已经很完美,我们都已经足够完美。哪怕有许多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是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吗?能带着这种意境中静坐下来吗?如冥想一样,哪怕只维持几分钟,我们的心也会像正念靠近。
现在,有一些文章会提到一种情感,爱。因为,现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但也发现,人们也越来越多的欲望。
昨晚读孙晴悦公众号一篇文章《“我可能不会再结婚了”:先别说太早,疫情过后,我身边这些人都后悔了》,文中两极分化:已婚的人,在疫情里发现生活琐碎到就是老人孩子家务,连喘息的空间和时间都没有;而单身的人发现,除了财富社会身份之外,在没有外面可去的时候,竟没有一个可以分享生活的人。导致的直接结果:“我可能不会选择结婚了”,又或者“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生子儿女双全”。其实读完我就很有问题想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快乐”“一定要”呢?到底是你需要借助外物、外力去快乐,去填充自己空虚的内在,还是你原本就有这些能力,而你仅仅只是没有觉知它并把它激活来用呢?为什么“一定去要”而不是“先给予”?为什么一定要用婚姻、孩子去寄托自己的内在?
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都以为是自己没有选另外的那条路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婚姻的问题,不是我们苦苦发愁的该不该结婚的问题,这其实是“”的问题。

如果深度思考这个问题,它会让“你”真正去参与生活。我想,就不会说,疫情过后,我一定要结婚,要生子,或者要离婚,要离开那个烦人的家伙。这在我看来,这跟报复性消费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无论疫情与否,“你”还应该守住你的正念,在正确的轨道上在正确的时空里,稳稳前行。我的意思是说,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时空,就是“你”想得到爱,你就把爱先给予出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像水一样流动,循环起来才是好水,不然就是死水一潭,哪儿来的含情脉脉和用心准备一件生日礼物以及盛满爱意的丰盛的晚餐呢?

我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们和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少连接。

我开玩笑说,最近晴悦的文风像是禅修了悟或者像学习了瑜伽教练一样,一直在说连接,不敢妄言,但我想这也是我们21天来所读的《正念》这本书的点睛之笔:智慧和清醒。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句话: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荣格

再读“引言” :引言

你能想到吗?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就在那里。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你最终做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此时在想什么,你此刻想的就是什么。无论何事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换句话说,“此刻该当如何?”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应对的唯有当下。然而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太过随意,就好像在这个瞬间忘了我们当下在此处——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方,忘了我们身在当下。在每一刻中,我们都发现自己身处此处当下的交汇点。但是当遗忘的阴云使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就在这一刻,我们迷失了。“当下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你手头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从这种幻梦中清醒,这种幻梦往往会演变成梦魇,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身处幻梦中。这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不觉”,或曰“不悟”。知道自己的不觉,就是所谓的“开悟”。要想从这种幻梦中觉醒,你要做的是冥想,是系统地培养清明心境和对当下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与我们所称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谓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见因和果,洞见万事万物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中。要想摆脱这种虚妄,我们需要专注于当下。当下才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感受及蜕变的唯一时刻。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并警惕过去和未来的拖拽,避免陷入它们编织的虚幻梦境,而忘了我们的真实生活。

说到冥想,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并不像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定义的那样神秘怪诞。它并不是要我们变成行事怪僻之人,不是要我们成为疏懒单调之人,也不是要我们变成自恋狂,更不是要我们变成以自我为中心者、白日梦者、宗教狂热分子、神秘主义者。冥想只关乎做你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它关乎意识到无论你喜欢与否,你正在路上,正在人生的路上。冥想帮助我们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有方向的,明白我们的人生之路是不断延展的,一刻一刻延展开的,明白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是有影响的。

要在这种混沌愚妄的状态中活到终老,那实在轻松不过。或者,你也可以活在拨云见日的澄明中,从混沌中觉醒,意识到这些年来我们关于人生该如何度过,什么才重要,而进行的全部思考充其量不过是由于恐惧或无知才产生的未经检验的一知半解而已,它们只是我们自身在有生之年的想法,它们根本就不是人生的真相,也并不是人生应有的样子。

引言部分值得一读再读,正如Helen老师所言,这是一本工具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你需要。

自我查遗补漏:哈哈看到查遗补漏,就有一种感觉:出来混迟早要还的,21天内犯过的迷糊,错过的大餐,最后一天通通结账吧!
首先补缺:第三章沐浴正念之光,节:做自己的主人、身在心在、上楼、听着鲍比•麦克菲林的歌清洗炉灶、我在地球上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其次:重读《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自我总结:第一次用21天的时间,以一种连三赶四乱中有序偶尔闹个乌龙时而内敛内放执笔记录的方式,伴着Helen老师的语音,囫囵吞枣的完成了《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的第一次阅读。(注:囫囵吞枣是因为一开始是作为一个被投食的鸟儿一样存在于正念读书群哈哈哈)

一点自己的改变。本来昨天是20天,给自己做饭时又在想这个问题,觉得想写点儿什么,没有什么文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也算给自己当个读书总结。我就是做事要善始善终,哈哈哈然后说到这儿想起来以前别人对我的评价,太执着了,我听不明白什么意思就问,别人就说:是说你太认真了,但说话时那种怜悯的眼神告诉我明明不是那么回事儿,当时没有能力理解,这是一个我非常大的一个混沌之处,我常常觉得自我疗愈不亚于瘾君子戒赌,是一条漫长的常有艰难险阻的自我修复之路。好在这个苦恼也被后来哪个谁的哪句话一下子戳破,执着,说好听点儿就叫执着,不好听就是钻牛角尖。哈哈哈哈,好吧,我的确是个牛脾气,十头牛都拉不回来那种,撞了南墙还不会拐弯那种。后来慢慢学会剥离我和“我”,做自己的观察者,这其中不得不说瑜伽冥想的功劳,它让我学会做一个自己的旁观者。

遇见《正念》,很抱歉我总是忘记这个副标题,事实上我现在对“此刻是一枝花”还在懵懂。1月底在朋友圈里看到Helen老师发的一张图片加配文,文字都没看清楚,就看清了图片上俩字:正念,关于疫情什么什么,然后我就问Helen我能参加读书会吗?老师说可以呀。然后,开始了与全国各地五百名正念书友一起《正念》。

好了闲话不扯,开始正题哈哈哈,我跑的好远。。。

昨天还在想我写的总结一定是跟做饭有关的,因为就是在厨房里(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有一天我摘菜时,拿着一颗小小的青菜,把泛黄和根茎摘掉时,不知道第几颗,突然间,内在和外在的时空在那一刻重叠了、同步了,那一刹那,前所未有的长,真实,存在,不再是偶尔明一下,就灭,明一下,就灭。那一刹那,“我”和我明白,“我”和我,俱在当下了,知行合一了。

我还发了个朋友圈作记录,

如今,摘一颗菜叶令我从容感动。

觉知 安住当下。

这是最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分水岭,举例说:这两年,今年生理年龄28岁,但心理年龄24岁。类推,永远不同步不平衡不匹配且距离越来越大。最感恩和幸运是接触瑜伽,学习瑜伽,接触国学,慢慢学习国学,得以在这两片浩瀚无垠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叶小小扁舟,慢慢划行,慢慢缩短心理和生理之间的距离。正念的出现,是点线面的带动,是删繁就简中的“删”和“简”,是没有见过世间万象和繁华也没有返璞归真的“照见世间万象和繁华”。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虽修习瑜伽,也听《心经》《金刚经》我也并非佛弟子,但我想,大抵即是如此吧!

21天至今天就要结束了,

感恩契机,感恩相遇!

未来,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Day21—21(第一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