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1,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猫鼠游戏》讲述了莱昂纳多饰演的少年弗兰克因父亲破产,母亲改嫁,而想让父亲重新富有来挽救家庭的故事。
他想尽办法赚钱,并利用父亲教给他的三条做事准则,从16岁那年开始,弗兰克开始假扮飞行员、儿科医生等,通过伪造支票诈取了几百万美金,遭到FBI通缉,又几经逃脱。
这是一个超级诈骗犯的故事,可以说弗兰克是20世纪最大的诈骗艺术家,成为了美国史上最成功最年轻的银行诈骗犯之一。
这部电影在叙述诈骗方式时,并不局限于“炫技”,而是从细节感入手,展现了弗兰克诈骗手段的高端。
首先,弗兰克行骗是挑特定人群弱点的。他开始造假支票时,常找女员工下手,他利用女性的温柔和同情心,转移注意力,然后不断“开嘴炮”,让对方忽略掉本质工作——仔细核对支票,从而达到目的。
其次,在描写弗兰克造假的过程中,画面中出现的编码、纸张厚度、墨水的种类等,都经过了层层考量。
可以说弗兰克把诈骗当做了一门工作,甚至是艺术,哪怕是在和女孩子调情时,他都利用了当前领域的专业知识,如航空业、银行业、医疗业等。
以上这些细节,再加上弗兰克本身的洞察力和高智商,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天才诈骗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天才诈骗犯虽然并不多见,但是不得不说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我们的周围还是充斥了太多让人防不胜防的骗局。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陌生人画的饼?
为什么人们会对危险信号视而不见?
为什么有人得知真相后依然执迷不悟?
为什么高智商在骗局面前也不堪一击?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亚‧康妮科娃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给出了答案。作者将新闻报道与当事人自述、公开文件、原始访谈相结合,对世界上最成功的几名诈骗大师的技法进行了解析,上达案值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庞氏骗局,下至市井常见的小花招。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揭露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剖析它们的共同点:骗子和受害者之间广泛存在一种超乎想象的共生关系。
从盲信庞氏骗局的受害者,到任何一个轻信传销、各种投资类APP的普通人,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聪明,在骗局面前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情绪劫持”——毫无防备地掉入骗子的圈套
其实,观察大部分的骗局,我们可以发现,受骗上当的人们往往都是在情绪非常紧张或焦虑的状况下,一步步踏入骗子的陷阱的。
心理学家扎荣茨关于人类情绪本质的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往往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当诈骗者编造出有力的故事、描绘诱人的幻象,频繁唤起对方心中的贪婪、怜悯等情绪时,受害者的注意力就会密切集中在唤起情绪的事物上,对其它一切将视而不见。
在同情、激动、恐惧、焦虑等情感的加持下,人们容易自己说服自己相信骗子,而且无论是谁,只要吸入少量雾化的催产素,它就“能让我们对时间和金钱更加慷慨”。
此时诈骗者再趁热打铁,立即采取诈骗措施,让人没时间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一个完美的诈骗圈套就这样诞生了。
即便是冷静理性的人,遭遇生活巨变时都会变得更冲动和情绪化。毕竟,当生活跌入低谷,急于摆脱才是人之常情。
而此时,平日看上去可疑的提议也显得格外诱人。所以当处于失业、离婚、伤病或其它人生变故的阶段,需要特别警惕“天赐良机”。
“认知失调”——我们总深信自己不会受骗,然而事实往往相反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地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人人都听过这样的话:“如果有些事看上去太好,完美得不像真事,那么很可能确实是假的。”或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如果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产生侥幸心理。这种好事可能确实不是真事,但如果发生在我身上,可就说不定了。
“好事难成真”与“我应该得到”这两种想法是矛盾的,但当我们自己要采取行动、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种矛盾。
当我们看到他人谈论他们不可思议的奇遇或是从天而降的横财时,我们会马上意识到他们被耍了。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变成了“我只是运气好,再说我也该翻身了”。
此外,我们还会认为自己不会受骗,并因此扬扬自得。看看那些受骗的庸碌之辈,我们如此聪明,比他们高明得多。
我们可以尽情嘲笑那些可怜虫,竟然落入了这么明显的圈套。与此同时,我们知道自己头脑敏锐,聪明智慧,老成练达,洞察世事,这难道还不值得骄傲吗?他们也许会上当。我?绝对不会。
然而,在骗子眼中,人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我们深信自己不会受骗,这没有用—或者不如说,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我们才都会上当。
“沉没成本”——害怕损失的人,往往损失最大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毫无价值,不会影响当前的行为或未来的决策。
“沉没成本”本该是我们努力排除的干扰,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因为不自觉地过于重视它而不断投入新的成本。
生活中,骗子们也会利用“沉没成本谬误”来实施诈骗,最简单的一个事例就是电信诈骗,人们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他们“套路”。
很多诈骗电话,都是先让被害人先交一点小钱,比如200、500元,之后他们会慢慢哄骗对方,说再交5000元可以全额返还所有的钱。为了不让之前的钱打水漂,人们往往会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赔得更多。
沉没成本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让身在其中的人难以全身而退。
承认吧,我们就是那种吃饱了撑的,还会继续把饭吃完的人。
“沉没成本”就是那种已经损失的成本,如果不懂得及时止损,甚至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而害怕损失的人,往往损失最大。
人们对损失的厌恶,远远超过对收益的喜好。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是对骗术世界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描绘,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骗子在各个阶段为猎物设下的连环陷阱,分析了让受害者轻易中招的心理弱点,给诈骗这门历史悠久的黑暗“艺术”泄了底。
很不幸,这些心理弱点是人类固有且共有的。
所有骗局都非常依赖感情机制。了解它们的存在,才迈出了避免被骗的第一步。
总而言之,防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理性和注意细节,用逻辑压制感情。
要保证自己一开始就不上当,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辨明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努力保持清醒,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以防落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