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有感

    如果不是飞鹰班把《曾国藩传》列为了第一个月的必读书目,我对于这位湖湘伟人的了解怕是还会要延后不少,尽管家里有三卷本的《曾国藩》,也屡次听过他的传说,但是对于这位开创了近代湖湘文化的人,我的了解着实不多。

    可能是我对于这样被外界描述得过于完美的人都大多带有一种偏见,毕竟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一个人呈现出来的感觉像是很完美,那么要么是后世给他加了滤镜,要么就是他处心积虑的刻意为之。因此当读到到曾国藩立志要当圣人的时候,我颇不以为然,毕竟我欣赏的是像张居正那种,“宁为循吏不做清流”,毕竟很多时候,人越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越是容易以同样的标准来约束别人,这样的人很难获得他人的好感,毕竟太过于反人性。

    这样的弯路实际上曾国藩就走过,当初立志当圣人之后,随着自我的精进,愈发的看不惯周围官场的习气,甚至跟皇帝也对着干。到后来组建湘军,也是一副一心为公,自我大力义凌然,其他人都很SB的骄傲感。想一想这样的傲气曾经在我身上也有过,当身处于某种看不惯又无法改变的环境当中时,就很容易变成表面上看起来和和气气,但内心中的骄傲无法掩饰,就是一副老子就跟你们不一样。难怪曾国藩的祖父曾经告诫他要戒骄戒傲,同样的话我爷爷也这么跟我说过,我以前认为是不是喜怒不形于色就是不骄傲,但其实很多时候人的傲气不仅仅只是通过言语和脸上表情表露,而是日常的一言一行。曾经曾国藩不明白这个道理,坚持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肯跟整个官场同流合污,总是希望搞些个人主义,现在想来这跟海瑞的那种套路其实也没啥本质区别,以这种极端形式来换取所谓的清流名声,不过自我满足而已。

    正因为如此,他才处处树敌,也一直得不到咸丰皇帝的信任,哪怕打了胜仗,有了实打实的成绩,这种感觉曾经我也体会过,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却得不到好。所幸后来他想明白了,开始收敛自己的锋芒,算是让自己的修为更上一层楼。很多时候柔软,并不一定是妥协,就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人有时候就得把自己变成像水一样,既能够承载万物,但如果聚焦在一处,依然能够水滴石穿。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这个人必须是有极其明确和坚定的目标。曾国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战略眼光与格局,我其实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从军事来讲,战略就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小说和野史所洗脑,认为打仗就是各种阴谋诡计奇淫巧技,但实际上,如同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无赫赫战功,真正厉害的军事家,并非我们印象中善于各种用计或者单挑无敌,而是能够看透问题的本质,从整个战局来考虑,而不是某个局部的战斗。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当我们斤斤计较于某个琐事的时候,其实就战略不清晰。对于企业而言亦是如此,作为高管,如果关注是每一个项目的得失,甚至经常因为某个项目冲锋在第一线,那只能说这个高管的战略格局和眼光还不够。

    按照历史上的说法,曾国藩属于资质比较平庸的人,毕竟考了那么多次科举都中不了一个秀才。但这不影响他的战略格局与思维,因为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深度思考的人,当他多次科举不中之后,他能够去反思和从过往的试卷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应试的技巧,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学习并不是指学习某个标准答案或者具体的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掌握某种学习方法,让自己能够去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从这一点来看,曾国藩的学习和思考能力非常强。

    正因为他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以文官的经历与身份,却组建出了一个强大的湘军。身为三军统帅,并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与格局,从能够不被眼前的战局所限制,而是可以跳出当下看全盘。如果按照脑科学来解释,我想很多人面对战场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很自然就会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驱动,容易冲动也容易恐惧,难以用理性来掌控自己。而真正有战略格局的人,一定是跨越了这些之后,用意识脑来驱动自己,不断进行深度思考,不被情绪所牵着鼻子走,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曾国藩在面对那些压力面前依然能够坚定和坚持,这需要有强大的修为,这也是过去那些年他自我修炼的成果。

    当然除了要有极其强大的定力,不被情绪所牵引,更重要的是要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只是能力和行为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个人使命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就像曾国藩为什么愿意跟太平军作战,甚至不惜背上骂名,就是因为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为清朝续命,而是认为太平天国是他的文化对立面,他要代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来阻止太平天国,避免中国传统文化的毁灭。只有当他的目标拔到了这么高的程度之后,他才能够忍受住咸丰皇帝的不信任和瞎指挥,同僚们的排挤,战场上的不顺利与各种困难,才能够面对咸丰皇帝的各种责难与催促,可以如此的坚定,因为他的目标就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才不会计较跟太平军在某个城池上的得失,而是从整个战局思考如何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先保证己方不输的前提下,不断消耗太平军,直到最后消灭对方。这种战略方式看似很笨,也不够精彩,但从大局上来看,其实非常管用。

    我经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在能力,而在于认知,这种认知可能不仅仅是指对某件事物的认知,而是从人的思维上来看,有些人习惯了被本能和情绪所驱动,有些人则会通过意识不断察觉自我和反复思考。这样的人看上去可能不够热血也不显得精彩,但就像管理一样,真正好的管理就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到处救火,真正牛逼的人是建立起一套体系和处理机制,而不是忙于点对点解决问题。眼里只有某个城池的人,就像眼里只有某个问题的人,在意都只是当下,而非未来。但是有战略眼光与格局的人,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拿下整个战局,以及如何解决一个点盘活带动一个面,如果只是为了拿下某个城池或者解决某个点的问题,那就是消耗战,局部优化不见得就能带来整体优化与进步。

    有战略格局与眼光的人,一定是能够跨越本能和情绪,用意识来深度思考与复盘,才能跳出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去看整个战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