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个小不点儿(《兰儿》小说连载)

在兰儿的记忆中,有一个美丽的木匣子,那里面装满了她与外婆的回忆。因为兰儿的生命,虽然是母亲给的,但养育她的却是外婆。

兰儿出生于大雪纷飞的冬天,那一天,在里下河一个普普通通的房子里,一声不太大但却充满磁性的啼哭,预示着一个小不点儿,来到了人世。

外面的雪纷纷飞飞,落在房顶上,落在树枝上,落在窗户外的一株包扎了稻草的木兰花树上,阿娜多姿的木兰花树披上了银装。小不点儿的妈妈是名老师,透过窗口望着那株雪中的木兰树,决定给小不点儿取名带个兰字。

兰儿的到来,在那个思想还比较保守的年代并不受欢迎。父亲的不待见,母亲表面的男女平等,骨子里还是喜欢男孩。只有外婆拼尽全力,为她挡风遮雨。

“哐——”一声,打破了平静的生活。自从小不点儿出生,兰儿的爸爸总会找个借口撒气,最后的名字也改为“梦男”,希望小不点儿的到来,能够为苏家带来一个男孩。

看着不受待见的小不点儿,外婆决定把兰儿送去城里的奶奶家,希望奶奶能好好待见这个小孙女儿。外婆用自己不算新的棉袄包裹着小不点儿,顶着凛烈的寒风,坐在赶往城里的船上。外婆看着河里一群群的鱼儿游过,一条小鱼儿落在后面,忍不住落下了无言的泪水。

抱着兰儿,一路赶来的外婆,顾不得驻足留意街景,只想尽快到达亲家的家,帮小不点儿找到一个安身之所。谁知,兰儿的奶奶看了直摇头,说,“扔了吧,这么小,难养。”其他的人不是摇头就是默不作声。

兰儿的外婆看着这一大家子这么对待孙女,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想到来时河里那条落单的小鱼儿,兰儿的外婆对她奶奶生气地说道,“你们一个个都不要,那我当小猫来把她养大。”说完,外婆头也不回抱着自己心疼的外孙女,赶去坝口,坐上回程的最后一班船。

兰儿从小没喝过奶,都是用奶糊喂,刚生下来才三斤的她,而且没日没夜的折腾人。兰儿的妈病了,所以,只有外婆一直带着。如今,本想给兰儿找个安身之处的外婆,再次忍不住落下了泪。

就这样,兰儿与外婆相依为命,只有外婆是真心拼尽全力,为兰儿挡风遮雨的那个人。

小时候的兰儿特别爱哭,外婆疼她,几乎寸步不能离。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都是下河口洗漱,哪怕淘个米,外婆也要夹着兰儿一起去,可能她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这是她唯一的依赖,所以,只要和外婆在一起,爱哭的小不点儿就会安静下来。

七十年代的里下河,水陆交通不方便,那时候的人要进城里都是坐船。兰儿的外婆去城里有个事,也一样抱着她一起去。那时候,她体质不好,身体很小,所以,看不出抱的是个小孩。

有一次,兰儿外婆带着她外出,一个好心人看到外婆手里总抱着一件棉袄,便对她说,“奶奶,你把棉袄放下来吧,这样总抱着,多难受呢。”

外婆笑着给好心人看抱着的兰儿,说道,“我这里面有我的小孩呢。”好心人一看,孩子这么小,不敢多说什么,但心里想,这小不点儿,这么小能长得大?

后来,望男为苏家望来了弟弟,但由于妈妈身体不好,弟弟在父母身边,兰儿还一直在外婆家。

外婆家与兰儿家相隔不远,小不点儿有时会和外婆回家看望弟弟。好多次,兰儿看到弟弟手上拿着吃的,心里羡慕不已。

兰儿的爸爸经常买两个烧饼,供弟弟早上吃一个,中午吃一个,没有兰儿的一个芝麻屑。后来,兰儿的外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去找兰儿的爸爸理论,兰儿的爸爸说,“女孩子,吃什烧饼!”为此,兰儿的外婆与她爸爸闹得很不愉快。从那以后,小不点儿竟然是不喜欢烧饼,一直到以后长大成人,小不点儿都反感面食。

兰儿的外婆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肯亏待小不点儿,外婆总是自己省吃俭用。兰儿的舅舅在上海一家国企上班,经常寄钱给外婆,而这些钱,外婆大多用在了小不点儿的身上,小不点儿长大以后才知道了这一切。

兰儿小时候,特别盼有电影看。那时,电影都在室外放映,一放电影,兰儿就有吃的了,与其说小不点儿盼看电影不如说盼吃电影,因为,兰儿外婆会买好多吃的给她。小不点儿总是从看电影开始一直吃到结束。有时候,小不点儿看着看着,就看得睡着了,这时,外婆就会驮着她回家。

最令小不点儿难忘的是,大队部那台大彩电。根据林语堂同名小说首次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上映播放,全大队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宁可趟着弯弯曲曲的小道,也乐意去大队部观看。

兰儿最喜欢电视剧中的姚木兰,姚木兰生长于富家,从小受道家信徒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容忍宽大、亲切和霭,她崇尚老庄、歌笑自然,留连山水。

在兰儿的眼中,姚木兰活脱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典型女性”。随着电视剧情的发展,兰儿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兰儿决定把自己的名字“苏望男”改为“苏木兰”。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那个小不点儿(《兰儿》小说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