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狂语】刘秀是“最有学问”的皇帝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国时代的曹植曾言:“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

公元前6年,刘家的稻谷丰收,田地间甚至出现了一茎九穗的现象。就在这一年,刘秀出生了。刘钦夫妻对小儿子降生在这样的好年成非常高兴,特地为他起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

刘秀有两个哥哥刘[插图]、刘仲,还有两个姐姐刘黄(后来的湖阳公主)、刘元和一个妹妹刘伯姬。刘秀9岁这年,他的父亲刘钦去世了。刘秀兄弟三人从此寄居叔父刘良家中,几个姐妹则继续跟随母亲生活。

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插图]不同。刘[插图]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

有一天,刘秀在地里除草,刘[插图]率领宗室的几个兄弟和他的宾客侠士都围了上来。刘[插图]指着刘秀说:“我的小弟喜欢耕作,能够喂饱自己的肚子,你们说跟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是不是很像啊?”大家都笑了起来,刘[插图]又说:“诸位如果将来成就了大事,别忘了提携一下我的小弟。”那些人都开始七嘴八舌地嘲笑起刘秀来。刘秀听后脸涨得通红,他没有生气,但却似乎顿悟:天下大乱,从事耕作的确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扔下锄头,走出田间,愤然而叹:大丈夫生长于天地之间,你们能够建功立业,我也可以名垂青史。

公元8年,王莽废汉立新朝后,刘氏宗亲后裔失去了所有的特权和财富。刘秀家成了普通的老百姓,过着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窘迫生活。这样的生活令刘[插图]非常不满,经常在家中大发牢骚,声言定要重振大汉王朝。此时刘秀开始发奋读书,博览群史。20岁时,同龄人都纷纷成婚聘嫁,而刘秀却带着微薄的盘缠,毅然北上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求学。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进入太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通览博学。他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在长安,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也磨炼了心智,他非常关心时事、关心政治,《东观汉记》中说他“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县为同舍生解说”。勤学好思,广泛接触社会,使刘秀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后来因家境困难,刘秀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家乡,与姐姐刘元的丈夫新野人邓晨一起靠贩卖粮食为生。

有一次,当地名士蔡少公召集许多读书人聚会,刘秀和邓晨也一起前往。由于他们都是后生晚辈,所以只能陪坐末席。这位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这天的聚会也不例外。蔡少公忍不住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蔡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有宾客一听到这里,就连忙站起身来,问蔡少公: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他所说的刘秀是王莽的国师刘歆,此人也喜欢研究图谶,也许是为了应验这个预言,刚刚改名为“刘秀”。

蔡少公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身处末座的刘秀就忍不住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刘秀这句话顿时引来了满堂的嘲笑。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竟然敢跟国师相比,真是自不量力,可笑之极。

若干年之后,蔡少公的预言果然应验。可见,此时的刘秀已经不再是那个热衷农桑的青涩少年了,在他胸中,早已隐伏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长安太学中的学习经历,使刘秀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学历”最高的一位。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称刘秀是“最有学问”的皇帝。

刘秀由于自身“有学问”,所以称帝后非常重视有学问的儒者,注重学问的推广和普及。在这一点上,刘秀与他的祖上——那位鄙视儒生,甚至往儒冠里撒尿的汉高祖刘邦不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说刘秀“帝本好学问”,刘秀的功臣集团中儒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军事领袖也“皆有儒者气象”, “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东汉功臣多近儒”的情形,与西汉开国功臣多出身于亡命无赖明显有别。刘秀身边的主要将领,确实多有儒学资质。赵翼所举邓禹、寇恂、冯异、贾复、耿弇、祭遵、李忠、朱佑等凡十四例,都具有一定的儒学修养。赵翼所谓“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后汉书·儒林列传上》记载,“光武中兴,爱好经术”,他每到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问雅,对于儒学学术建设予以特殊的关心。于是,“四方学士”一时“云会京师”。建武五年(29年),天下未定,刘秀即“修起太学”, “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吸引诸多学士云集京师,形成了“诸生横巷”的空前文化盛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疯癫狂语】刘秀是“最有学问”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