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耶路撒冷》,回忆与救赎

文:时光流淌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作为一位80后,我对70后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好感,因为他们走在前面,又不至于离得太远。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看到这本描写“70后”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历程的小说——《耶路撒冷》时,我被吸引了。

带着共情、探究、思考与学习的心情看完这本书,对回忆与救赎、世界与故乡、代际传承间两代人的纠缠与影响、时代烙印在一代人身上的丧失与焦虑都感到不同程度的共鸣,更惊奇的发现一种特别的小说布局方式。

《耶路撒冷》是70后作家徐则成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2014年获得第五届老舍文学奖,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2016年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奖。

小说以主人公初平阳回花街卖掉自家的大和堂为主线,讲述了花街几十年的变迁,历史与现实交叉,凡俗的苦恼,精神的救赎,每个人都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本书以代表故乡的花街和代表世界的北京为空间背景,以20世纪70年代为中轴线的几十年为时间背景,书写七十年社会变迁与“70后”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历程。

01 别具一格的小说布局

与传统的线性布局不同,作者徐则臣为小说《耶路撒冷》设置了平面铺设、纵横交错、虚实结合三维立体结构。

平面铺设。小说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的介绍,而是以核心人物景天赐作为圆心,其他人物(初平阳、舒袖、易长安、秦福小、杨杰)分别以上、下两部分,围绕景天赐形成一个闭环来展开。景天赐是秦福小的弟弟,在一场雷电后精神失常,最终用手术刀划向自己的手腕,人生永远定格在少年时代。早逝的景天赐是人物关系的核心,由于阴差阳错,这几个少年,皆感到自己需对景天赐的死亡承担责任,这份歉疚的情绪如梦魇一般,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反复闪现。正是这份相似的歉疚和梦魇,把几个人与花街紧紧联系在一起,展开了一段精神救赎的历程。

纵横交错。书中围绕着每一个人物,以他们从小生活的花街为背景,纵向回溯他们在花街生活了一辈子的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的人生。初平阳经营医馆的父亲、怯懦的祖父;杨杰从北京“插队”来、一心希望儿子能出人头地,重回北京的知青母亲;娶了被生活所迫做了妓女做妻子,但又一辈子放不下执念欠下无数风流债的易长安之父——易培卿;在花街做过妓女的秦福小的祖母秦环……每个人都在时代的大幕下演绎不同的人生。

虚实结合。小说将故事叙述部分与(虚拟的)“专栏文章”交叉推进,直至终局。所谓“专栏文章”,是书中主角初平阳为一媒体开设的“我们这一代”专栏,计三十三篇,“专栏文章”夹叙夹议,不乏与小说故事内容的关联,又跳出故事本身穿插了作者思考。虚虚实实中既开展了故事情节,作者也借助”专栏文章”,延展了故事之外,其对于社会与生活的探讨。

读者对于这种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布局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作者“野心太大”,撒开了很大一张网,却没又成功刻画;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结构创新,见仁见智吧。


02 回忆与救赎之旅

通读这本书,把形式与故事结合起来,小说似乎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题来展开——回忆和救赎

从初平阳踏上返回淮海的列车开始,回忆便徐徐铺开。以大和堂为牵引、以景天赐为核心,初平阳、易长安、杨杰、秦福小开启了一场深远而悠长的回忆,这是对故乡的回望、对自我的探索,更是精神的救赎。

在这场深远而悠长的回忆中,有大家共同的心结——景天赐之死。景天赐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傍晚与小伙伴游泳比赛,不幸被闪电击中至精神失常,后来又用手术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导致失血过多而身亡。景天赐的死是一次意外,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需要直接对此负责。

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关联了景天赐的死亡。易长安因为嫉妒景天赐的游泳速度比自己快,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傍晚怂恿景天赐和小伙伴比赛,才有了这场原本没有必要的游泳比赛;杨杰为了炫耀自己有一个当医生的姑姑,将手术刀送给已经精神失常、却又最惦记这把手术刀的景天赐,使之成为景天赐杀死自己的工具;初平阳看到了割腕后的景天赐,因为没能及时跑回家找自己的父亲,让景天赐错失了救治的良机,父亲那句“如果早十分钟发现就有救治的可能”成为扎在他心底的一根刺......他们都认为自己需要对景天赐的死负责,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份罪恶感梦魇般不断在他们的生活中闪现。这份关于景天赐的回忆一点点展开,帮助他们看到难以心安的自己,需要救赎的自己。

在这场深远而悠长的回忆中,还有他们各自的父母,那是他们生命的起源,是代际传承中烙印在他们身上的过去和历史。

与父母的纠葛部分,书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人物——易长安和杨杰。

易长安最明显的特征是反叛。这种反叛,直接指向父亲,凡是他父亲赞同的就要反对,凡是他父亲反对的都坚决赞同,对父亲的反叛贯穿了他的上半生,其中最矛盾冲突的点在女人与性方面。

易长安的母亲因为生活所迫卖身养父,父亲为了不拖累女儿羞愤自杀。那晚的嫖客正是易长安的父亲,彼时穷困潦倒的易培卿。娶了当过“妓女”的妻子后,易培卿彷佛中了心魔,他嗜酒、家暴、好嫖。在父亲的阴影下,易长安离经叛道,与父亲抗争了小半生。头脑聪明的他选择了造假证这个风险系数很大的行当,流连于不同的女人间却坚决不说爱、不结婚。

故事最后,易长安因为造假证进了监狱。在易长安最后一段逃亡与返乡之旅中,他在一次次不同女人的身上反思和觉醒——“他以为自己是报复,受虐和赎罪,不过是从相反方向证明了父亲的暴力和阴魂不散。为什么不能彻底地忘掉多年前的易培卿,在最基本、最朴实的意义上看待女人和性,看待纯粹的身体和忘我之乐?”。

这场悠长的回忆中,易长安成功擦掉了父亲烙印在他心理的印记,挣脱了父亲的束缚,成为了独立的易长安,完成了自我救赎。

杨杰的母亲是北京知青,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散落于这条运河边上,出人头地、重返北京的愿望落到了儿子杨杰身上。杨杰出生时,母亲给他取的名字是杨杰出,对儿子的殷切期盼溢于言表。没想到,杨杰读书不成,当兵也没获得好的出路,走投无路之下误撞进水晶行业,才迎来人生的转机,成功地娶到了北京姑娘,完成了母亲的梦想。而圆梦不是杨杰的休止符,在杨杰的奋斗历程中,他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探索和救赎,让自己从杨杰出变成了杨杰,也找到了自己与故乡的链接和与自己精神世界的链接——水晶事业。

……

03 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丧失与焦虑

除了回忆与救赎,这部小说还增加了很多“70后”视角下的时代元素与思考。如,大迁徙时代下年轻人渴望走出世界的热切、花街几十年发展的变迁、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凤凰男现象等等。

这是很多读者诟病的地方,认为作者试图呈现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却又没有深刻塑造,很多大事件的提及并没有让读者比在新闻媒体中获得更多。

然而,这正是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作者所提及的很多事情,也是我们经历过、参与过、为之牵引过情绪的事件。然而,正如作者在书中的设置,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背景,我们身处其中却又不会深陷其中,我们终究会被岁月裹挟着匆匆前行。

70后与85前经历过封闭、稳定的乡村生活,在一个叫“故乡”的地方深种过自己的灵魂,又参与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成为大迁徙的一代,与故乡、家园、灵魂的港湾进行了一次集体大割裂。

一边拼搏向前走出世界,一边缅怀过去回望故乡。其中矛盾的根源是这一代人在切割中留下的丧失感和焦虑感。

除了在景天赐事件中的救赎需求,大家更需要一个能安放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

对于初平阳来说,他的精神家园在耶路撒冷;

对于杨杰来说,他的精神家园在链接他与花街、他与灵魂的水晶事业;

对于易长安来说,他的精神家园在与父亲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

对于秦福小来说,她的精神家园在花街。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70后一代来说,就是对过去的记忆和珍惜,对自己的真诚。

就像文章最后借天送梦语说出来的话——掉在地上的也要捡起来。

故乡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父母也许已经老去,被时代裹挟着的我们,一路奔跑、一路奋斗,慕然回首,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

我们迷茫了、焦虑了、心慌了……

给自己筑起一座精神家园,捡起掉在地上的记忆,吾心安处便是家。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耶路撒冷》,回忆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