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黄土地的回声(2019.086)

聆听黄土地的回声

武强 韩红涛



与宝武有关1
聆听黄土地其书
宝武作品
文友已经发表的书评

年前,听到曹宝武散文集《聆听黄土地》出版的消息,作为他的师兄,我欲先睹为快,于是第一时间下订单!我们算是衡水学院中文系的同门师兄弟,也正因这个缘故,我较早地关注着他。

跟宝武的相识是十年前的事。2008年偶然在衡水日报上看到一篇署名曹宝武的《衡水赋》。那时我也对辞赋颇有兴趣,乍一读还以为是五六十岁的老教授所作,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曹宝武是个二十出头的在校大学生。这让我着实吃惊不小,一个感觉就是后生可畏。也正是这样的机缘,我开始关注、打听并走近他。

后来他毕业留到衡水,外乡之人,打拼之路甚为曲折,听说当了好几年的临时工,但最终在衡水文化圈站住了脚跟。我想,一个来自西北贫瘠之地的后生,如果没有两下子,是很难拥有现在这样的不俗表现的。仅凭这一点,我就钦佩他。

曹宝武对于第二故乡——衡水这座小城倾注了大量笔墨,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在这里成家立业并开枝散叶。短短几年时间,他陆续创作了《衡水赋》《衡水湖赋》《衡水影像赋》《衡水迎宾赋》《衡水学院赋》《桃城赋》《冀州赋》《中湖题记》《穆乡古槐赋》《西火星堂赋》等十余篇辞赋作品,很多被刊刻在城市展馆、广场、公园等处。从事辞赋创作的同行都知道,能写好辞赋,必定文史通透,文笔功底深厚。在以古赋的形式来表现衡水历史风物上,曹宝武可谓不遗余力。他的辞赋作品,篇篇精彩,可读耐读,从中也能窥见他扎实厚重的文史功底和对衡水地域历史文化倾注的大量心血,为传承衡水文脉做出了较大贡献。

要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读他的作品。因为作品不仅是一个作家的立身根本,也是其人格的体现。读过曹宝武的散文集《聆听黄土地》之后,我对于他的文字以及为文理念,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也更感觉到了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文学气质。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曹宝武对那片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却又别于斯思于斯的热土故园,不吝笔墨,饱蘸深情,不遗余力地书写它的故事。用曹宝武的话说就是:“面朝黄土向大地深躬,挥汗流血为生存长揖”,这两句写在散文集封面上的话,也正是这部散文集的主旨,也是这些作品的基因密码所在。

曹宝武以“故园”“风情”“沉思”为脉络,记黄土风情、叹山川人文、阅经史箴言,分“梦话桑梓”“行吟杂记”“闲读漫笔”三辑,含附录辞赋,共百余篇作品。正如他在“关于本书”中写到“故土记忆等乡情旧事,以逃离与坚守的矛盾和痛楚,解读老土地的情怀,是对古老高原生存命运的拷问,对老土地的重新考量,更是对边缘化的老土地命运的反思和探索。悲悯沉重之下是乡愁救赎、心灵敬畏,更是生命关照。”这也正是是全书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曹宝武献给他挚爱的黄土大塬的最好礼物。

曹宝武是黄土地的骄傲,黄土地是曹宝武的牵挂。他在黄土高原的怀抱里温存多年,习惯了它憨厚古老的气息;他在黄土高原的沟洼跋涉岁月,封存了太多记忆,美好而苦涩;他在黄土高原的陡坡扬长而去,旧梦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他在黄土高原的塬畔站了太久,登高怀远又常学英雄悲泣。我想,今天如果给他一个宁静的午后,他一定会选择坐在大塬上、沟畔上一直聆听黄土地的心跳,直到月上东天,就像他在离开家乡之前那样。

对于黄土地,曹宝武的心情是复杂的,又是深情的。我长期生活在华北平原,没有见过属于他的黄土大塬,自然也就无法完全理解他内心深处的那种独特情感,只能从他的字里行间去找寻每个人所熟悉的场景代入到他的文章中,去试图安慰自己已经读懂曹宝武,读懂黄土大塬。任何自以为有此想法的读者,似乎都不能算是彻悟者,因为没有人会比作者自己更理解自己,没有人比他更理解自己的黄土大塬。

当然他的作品里,还有行者与旅人的行吟杂记,还有爱书读书信徒的闲读漫笔。黄土大塬是他生命的起源,旅行与读书是他文学生命的延展与丰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相信曹宝武还会写出更好的作品,因为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黄土地的回声(201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