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物欲之我的想法
梳理一下经济学的历史,大概整理几个18,19世纪影响世界最大,最著名的几个经济学家的思想,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一般学术上是认为18世纪的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他重点提出了政府应当减少过时的管制,商人都有自己的主见,会自己考虑自己的利润和成本,会依据市场调节,管制将阻挠产业的发展。自由市场表面上看起来混乱无序,放任其自动调节就能自动形成机制达到平衡,形成景气造福社会。
那么后来19世纪活跃的凯恩斯站在了亚当斯密对立的立场上提出来,政府应该积极的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对抗经济衰退乃至于经济萧条。比如说在当时革命性的提出要扩大提高社会总体的有效需求,就能解决非自愿失业等不景气的问题了。
就是说在应付应对经济危机等环境,光靠亚当斯密那一套放任市场自由调节有可能造成长痛。然后比方说按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升级优化的,首先是安全,然后吃饱喝足后又有被社交圈的认同感,然后又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通过政府人为刺激,比如说发放货币,像针灸一样,创造需求增加雇佣。把安全需求层扎针到吃饱喝足层,平复不满,减少了暴动等危险性。又或是把吃饱喝足层的人扎到社会认同精神需求,他就自然而然关心社会问题想要贡献社会,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我们放眼全世界战后这段历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全人类总体的GDP都是在不断膨胀的。也就是说整体上看是凯恩斯讲的,一直在通过扩大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但实际上还有些问题要细看,比如说工资涨不过物价,生活成本加大,其原因就是货币的价值变低了。印货币的时候是经济学家和数学预估GDP的涨幅(也就是说专家学者预估大家的需求怎么扩大,扩大多少),预测后有计划放的。出现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原因有可能是没算好。整体所有人的需求没有得到平衡的提高,有可能是针灸刺激的位置不对,比如说把精神需求超高的人刺激到超超高,对形成整体良性循环帮助很小。
上述两个比较宏观的角度,从较为微观角度上探讨的,比如说从劳动,工资等角度上探讨的还有18世纪的大卫·李嘉图,他积极推广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然后19世纪的约翰·克拉克,又提出来赞颂竞争是危险的一个错误。
不论怎么说,我上述举的4个人的例子,他们或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角度,意见上有时对立。但总体上说他们都是在探讨要如何分配资源,使用各种政策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
还有一位伟大的经济学不得不提,那就是马克思。他的思想比较起上面几人有独树一帜和个性的地方。我找到一个资本论的链接: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capital/index.htm
可以大概看一下题目就可以发现,别的经济学家开篇以劳动,价值,需求...之类的内容展开讨论,宏观经济学是讨论社会群体,微观是精确到个人,两者是先讨论人。而马克思是以对商品,物的定义开篇做铺垫展开讨论。
在他的思想中重点讲了商品生产资料私有化是产生阶级矛盾的来源,在第25章最后一张,用了一个“现代殖民”的令人揪心的字眼来描述。而马克思在第1张第4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提出,资本家的商品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精神来源,可能和拜物教有关。并在文章中对拜物教似乎有嘲讽的态度。
提起拜物教,简单说就是认为人造物品有超自然能力然后去崇拜。在很多原始宗教中都有。比如说台湾省阿美族十方位之灵,北海道阿伊努也有认为茶杯等物品中有灵的思想。很类似于泛神教,比如说日本的八百万神,认为花草树木有灵。我还想起来我今年逛书店买的一本书,叫做《万物有灵》,是诗经的插图书。
马克思嘲讽拜物教很容易理解他的心情,资本家压榨劳动者那一套我们听太多了,还有比如说现代社会也有很多悲惨事件也可以追溯到对于物质的执着追求的思想上。比如说,为了钱谋财害命;又或是家里着火了,小女孩不是先逃跑,而是先去抱自己心爱的洋娃娃,老奶奶先抱佛坛之类的;又或是小男孩为了打游戏,把不让自己玩的父母给杀了等等。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我也是初学者正在学习中,我的一个感觉是有点像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就是先瞄准一个物,一个主题,比如说“商品”,然后彻底抽象化分析。比如说小女孩有一个心爱的洋娃娃,马克思在旁边可能会说“你看这个洋娃娃,它是用布做成的,它里面是海绵填充物,它的眼睛是塑料制的贴上的,你现在对洋娃娃的心爱的精神来源,有可能和产生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心理有关哦”。对打游戏的小男孩马克思或许会说“你打这个游戏,这个角色,离近点看屏幕是由像素组成的,这些像素的组合怎么发光怎么动背后是程序在运作哦,所以你屏幕上看到的都是假的,减少对假的东西的执着,对你的未来有益哦”。
也就是说当产生对物品的执着时,有两个方向的方法解决。1是:抽象化分析此物,最终达到消除执着,甚至到不纠结于这个所有物是不是我的,是大家的也无所谓。最佳状态是大家都能一同分析到同一高度,到这个阶段,其实洋娃娃一个厂家生产,同一衣服,同一表情,也不用年年推点新产品更新换代。最后整个社会生产更有效率。
2是:即使我看这小男孩小女孩幼稚,又或完全不理解社会上有些人为啥喜欢这种奇怪的物品。那既然有这个需求,那就更新换代不加限制的满足。
两个方法在不同环境下,都有有道理的地方,都有缺点,比如说2的话,毒品等肯定要加以限制的。
至于方法1的话,我在这里举两个动漫例子:
海贼王烧梅利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W411f7nJ?from=search&seid=11700882914123232902&spm_id_from=333.337.0.0
超能陆战队主题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s411D7PF?from=search&seid=15203041695370418643
人能不能克服对物的执着,分析到抑制住感情,如果能,是否因人而异,是否真的对社会总体生产有益,也许有对的地方吧。但绝对不是唯一答案。
当然我是有意断章取义扩大化他的想法,马克思只是站在一个角度陈述他的观点,长篇以批判的角度论述,重点没有放在他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上。就像他早年曾写过一篇《共产党宣言》,文章结尾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也是前东德和苏联的国家格言。当然刚也说了,马克思大量篇幅都在批判资本主义脆弱的地方,并预测资本主义将因自身结构问题而自行崩塌,如果之断章取义截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听起来像是联合起来,拿起武器来,去堵资本家的大门,那这就曲解马克思的意思了吧。
总结一下,亚当斯密,凯恩斯,李嘉图,克拉克和马克思,都是站在不同立场角度,不同时代背景论述观点,他们都有对的地方,也或许都有过时的地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重要,跳出巨人设好的框架也很重要。如果有人是,铁定坚持某个观点绝对是对,那是不是把整个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吧。
我写文章也是,主要是想做个output,和网友交流一起学习进步,说的也不定都对。
------------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物欲这个话题上。其实参考这个5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设定自己的物欲是一个方法。比如亚当斯密讲宏观调控不自然,那我生活中就少受一些干预性诱导影响,自问自答按自己的需求和节奏消费。凯恩斯讲干预刺激需求,那我的支出也有利于提升自己或旁人的需求层次就好。李嘉图克拉克讲竞争,那我消费也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同时又注意不要形成鄙视链影响人心情。当然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模板,那就是物欲最终不要形成阶级矛盾,这个值得细探讨。
上文有说过阶级矛盾的产生和生产资料私有化有关。一说起私有化就牵扯进来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我私有化的物品是否有限,还有这个物品的附加价值的堆积方向问题。
比如说,土地,水源等,这些是有人占一块,就少一块,别人就没法占了。那网络游戏minecraft中,我造的再华丽,也不碍别人的事。再比如说豪车,名表,名牌包的附加价值的堆积方向是在设计上不断改良的。有一种风气是,社会上一说起仇富,大家首先不会想到占有限资源的,而是瞄准一些流量大显眼的人。关键是这一类人还大多真的是比较善良,(相比而言)也没什么坏心眼的类型,有的只是有钱没权的弱者。这风气和教育有关。
有关于附加价值堆积方向的这个话题,名牌包,名表的设计的重点在于怎样表现一个人的风格和品味,重点不是价格。价格的形成是,我不断优化升级某种风格,把它精密化,中间投入很多劳动成本,结果造成价格的变动。在理解这个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风格就好了,只要风格和人设相符,秀表秀包也无违和。也可以像steve jobs,基努李维等很节俭,这都单纯只是些风格选择而已。
那这里牵扯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上有很多以量或价格或高频率干扰压倒取胜战胜风格的例子。比如说有人本来喜欢听摇滚,一看音乐排行榜前几名都嘻哈,于是从此就该听嘻哈了。或者媒体上名人一诱导,大家都用什么什么,这样一人海战术就改变了自己的消费风格。又或者,坚信“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金言,商家有时还利用这一点,结果买了个又贵又不好的。
我们生活中人际关系上也有这样的,比如有的亲戚经常给夹肉,以高频率给我夹肉压制我,每每感到我也不需要,有一丝烦,但人家也好心,也有点温暖,结果有一天他托我办事,办这个事我不愿意,你给我夹过多少肉也不能等价,但心一软就答应了。
亲戚看我好欺负,更加大频率在我生活中插脚,我的每个动作,比方说我有点渴了正要拿起水杯喝水,他突然插一句“对对对,天气干,多喝水”。我正想下楼锻炼下,走到门口,他插一句“对对对,跑跑步身体好”。有些明明我自然而然就能完成的,他每个事情都插一脚,让我潜意识里觉得我要是做成什么事了,好像有他的一些功劳,其实没有什么关联性。
也就是说,有人若以人海战术,或大量,高频率持续提供一些我不是那么需要低维度的物品或服务,让我觉得欠别人人情,并且这个欠人情还在同等维度上不断扩展做加法。那他有一天想用这个积累下来的欠人情来换我一个高维度的物品或服务来交换。在此之前最好确定好自己的风格,以便在适当的环境和时机下say no。
超能陆战队中的baymax机器人,其实可以认为它是程序,也就是数学,人对物产生的感情也许可以归结于人对数学的奥妙的感情,而数学又来源于大自然。这也是人感情的根源,也是风格的根源。认为人脑,人心可以用数学表示的假设,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基础。
假设自己的内心可以用数学表示,自己的程序,里面写什么函数,算法,以什么样的频率维护,思考社会经济等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有一个非常放松的环境,再来有些兴趣可以分散心思,整理出心中符合自然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