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的溶解:晋文学习笔记

过去累积的常识,未来不一定是对的。

过去累积的自我,未来可能的绊脚石。

我很容易生气?

为什么会生气?

感觉自我的边界被侵犯。

第一步,自我的边界在哪?

常说的自我边界就是皮肤。

一层表皮,把「我」和「外界」就分开了。皮内是我,皮外不是我。

我今天穿着一身很贵的衣服,拎了很贵的包,看的人就想「哇,这个人今天不一样了」。

而衣服不小心钩在哪里,扯了一道口子,嘶拉一下,我嘴惨叫一声。

叫什么?

又没有伤到皮肤。我会觉得「自己」被破坏了。那一刻,衣服是外延出来的肢体。

意识会把自我放大,这个身体是我的,衣服是我的,房子是我的,车子是我的,关系是我的,别人对我的认可是我的,甚至那段痛苦的回忆是我那段不堪的经历是我的……

自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失去觉得痛苦,甚至不去集聚这些东西,都会焦虑不安。

所有触碰到我们想象中的那个边界,我们就会感到生气,愤怒。

第二,常念《金刚经》,有助于消融自我的边界。

有一段写佛在往昔生的时候,曾经作忍辱仙人。

有一个国王叫作歌利王,残暴,带了很多宫中的婇女去山上玩,累了自己睡一觉。

婇女遇到忍辱仙人的释迦菩萨,就围着他在问一些问题,当成了心理医生。

歌利王睡醒了,身边没人了,就有点不高兴。到处找一找,他的这些宫女们正围着一个好像是修道的人坐着,心里就不高兴了,把剑拔出来:

“你是什么人啊?”

“我是忍辱仙人。”

“你修什么行啊?”

“我修习忍辱。”

“你修忍辱,真的假的?我试试你,来。”

然后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迦菩萨当时是怎样运作的他的心吗?

“有了这样的行为,他未来的生命会遭受苦难,愿我成道之后第一个就来度他。”

歌利王,就是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所度五比丘中的阿若憍陈如。

第三,自我的解体,你需要认识到自我的虚妄性。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就是说,只要有身体在,人都是“有待”的,有身体就有欲望、有天道承负的因因相续。

“自我”是一种行为惯性,自我解体,指这种惯性的失效。

比如占有,看到这个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或者说比较,我学了一个东西,我今天又多学了一点点,又比别人厉害一点,又牛逼一点。

这种惯性,“自我”,是因积聚而有。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试图证明“我”存在的证明。

你把这些东西都去掉,有没有个叫“我”的?

那个“我”是什么?

你发现你找不到。

就像剥洋葱一样,剥完了中间啥都没有。

为了看球赛,衣服烧了不要紧,连头发被烧也不介意,这就叫做“浑然忘我”。

这还只是“忘我”的境界,就已经能够不受外境所苦,可见如果能够有“无我”的智慧,当然就更能远离一切痛苦了。

色受想行识,是由我在主宰吗?不是。

我只是个过客,五蕴只是在我这里流过而已。

我的喜怒哀乐,是因为我自己吗?不是。

都是由外界决定并流转来的。

哪里有个我啊。

自我消融之后,怎样才能更好地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呢?

《西游记》里有句话言: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边界的溶解:晋文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