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通往书店的路上

图片发自App

书房能收费,从某种意义说是好事,说明人多,多到需要“截流”。石家庄没去过,这家书房的人多估计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在人民广场的负一层,从名字看应该属于繁华的商业区。进书房的人可能会有不少“蹭凉”者——夏天,银行、商店、书城是几个纳凉的好去处。但我觉得还是不收费为好。即便是蹭凉,也能蹭到一点书香。更何况真实的情况是,大多的书店书房并不需要“截流”。

我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一趟中山路的,基本上是去怀旧,沿着民国老街转一圈后,在唯一存留的老店狗不理吃一顿包子,才满足地离去。那些关闭的店门让人伤感。最伤感的是高密路40号学苑书店,我看着它由纯书店到有了一些挂件的经营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清冷到关闭。

书的位置在哪里?

这些年较多被提及的是书房。书房,其实就是独立书店,与一般书店不同的是,它们往往租用很有艺术风格的老楼,有很有格调的空间设计和比较优雅的读书环境,书房内会经营咖啡等饮品和一些小的物件。文艺青年特别愿意去拍照,微信时代,这些书房的有名藉此而来。究竟哪一家书房因“书”闻名?有,不多。青岛的书房中,良友书坊、青岛书房因身处旅游景点,算是最“热闹”的了,但每次去,也都是恰好的人影稀疏。最有味道的书房是位于福山路的荒岛书店,特别的小廊小窗小阁,走进去世界就消失了。这家书店离海洋大学很近,民国时住过山东大学的学生。但是去过几次,未见到一位客人,终于,据说现在也停止了营业。

文化快餐时代,书在哪里?读书人在哪里?我记起数年前的一个报道,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不多。我们有一个活动叫全民阅读,大概是基于对全民不阅读的 担心。与对物质生活的孜孜以求相比,人们的精神需求少了,不用说书籍,即便是报纸,读的人也已经寥寥无几。真正呈现了精神的荒芜,如果给人们的精神查体,一定是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我甚至怀念起那个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来,他那么以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为荣。台北的诚品书店有一张宣传画,上面有一句话是:繁花凋零的时代,机器亦开始做梦。让梦在机器时代延续很重要。

没有任何理由给通往书房的门加设一道关卡。读书买书的场合还有,真正的读书人未必需要花钱去寻找一处书房,而花钱进书房的人也未必是读书人,或许只是恋爱中的年轻人要两杯咖啡坐在那里,寻求一种所谓情调。这也许正是书房主人所希望的,图书搭台,经济唱戏。如此,束之高阁的书房也就徒有其名了。 书店和书房应该是一个众生平等的空间,不以年龄性别职位贫富文化程度高低而有所取舍。有一句形容诚品书店的口号是:我们找不到去处的时候,就会来诚品。诚品书店成为有名的书店,这种亲民的定位是原因吧。

街上行人匆匆,各自有各自的目标,各自有各自的心事,有几个人走在通往书店的路上?还记得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想疗救精神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的事情恐怕不会再有了,而精神的健壮却依然在路上。强壮我们的灵魂,这是每个人——包括书房的主人——应有的无私的担当。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在通往书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