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邻域
坐标 ( x , y ) (x, y) (x,y)处的像素 p p p有2个水平的相邻像素和2个垂直的相邻像素,它们的坐标是
( x + 1 , y ) , ( x − 1 , y ) , ( x , y + 1 ) , ( x , y − 1 ) (x+1, y), (x-1, y), (x,y+1),(x,y-1) (x+1,y),(x−1,y),(x,y+1),(x,y−1)
这组像素称为 p p p的4邻域, 用 N 4 ( p ) N_4(p) N4(p)表示.
D邻域
p p p的4个对角相邻像素的坐标是
( x + 1 , y + 1 ) , ( x + 1 , y − 1 ) , ( x − 1 , y + 1 ) , ( x − 1 , y − 1 ) (x+1,y+1), (x+1, y-1),(x-1,y+1),(x-1,y-1) (x+1,y+1),(x+1,y−1),(x−1,y+1),(x−1,y−1)
用 N D ( p ) N_D(p) ND(p)表示.
8邻域
D邻域和4邻域合称为 p p p的8邻域, 用 N 8 ( p ) N_8(p) N8(p)表示.
点p的相邻像素的图像位置集称为 p p p的邻域.如果一个邻域包含 p p p, 那么称该邻域为闭邻域, 否则称该邻域为开邻域.
令 V V V是用于定义邻接的灰度值集合.在二值图像中, 指值为1的像素的邻接时, V = { 1 } V=\{1\} V={1}.在灰度图像中,这一概念相同,但集合 V V V通常包含更多的元素。例如,如果正在处理其值域为0或者255的像素的邻接,那么集合 V V V可能是这256个值得任何一个子集。考虑三种类型的邻接:
4邻接。 q q q在集合 N 4 ( p ) N_4(p) N4(p)中时,值在V中的两个像素 p p p和 q q q是4邻接的;
8邻接。 q q q在集合 N 8 ( p ) N_8(p) N8(p)时,值在 V V V中的两个像素 p p p和 q q q是8邻接的。
m m m邻接(也称为混合邻接)。如果
(a) q q q在 N 4 ( p ) N_4(p) N4(p)中,或
(b) q q q在 N D ( p ) N_D(p) ND(p)中, 且集合 N 4 ( p ) N_4(p) N4(p) ⋂ \bigcap ⋂ N 4 ( q ) N_4(q) N4(q)中没有值在 V V V中的像素,那么值在 V V V中的两个像素 p p p和 q q q是 m m m的邻接的。
混合邻接是8邻接的改进,目的是消除采用8邻接时可能导致的歧义性。
首先要说明一个重要的点:4邻接、8邻接,它们和m连接之间没有界限,它们不是独立关系!两个像素之间是m邻接的同时,也可以是4邻接的,也可以是8邻接的!
实例:
首先定义V={1},并且我们假设p、q、r的像素值都为1。
那么:
形态学转换是基于图像形状的一些简单操作。它通常在二进制图像上执行。腐蚀和膨胀是两个基本的形态学运算符。然后它的变体形式如开运算,闭运算,礼帽黑帽等。
不管是腐蚀还是膨胀等其它的形态学操作都与卷积操作有关,不同的卷积核(也即结构元)会呈现不同的效果。生成结构元方式:
API:
kernel = cv2.getStructuringElement(shape, ksize[, anchor])
参数:
- shape: 设定卷积核的形状,可选三种参数:
– MORPH_RECT: 函数返回矩形卷积核;
– MORPH_CROSS: 函数返回十字形卷积核;
– MORPH_ELLIPSE: 函数返回椭圆形卷积核;- ksize: 设定卷积核的大小, 用(x, y)形式表示x行y列;
- anchor: 描点的位置,默认为(-1,-1),表示描点位于中心。
腐蚀和膨胀是最基本的形态学操作,腐蚀和膨胀都是针对白色部分(高亮部分)而言的。
膨胀就是使图像中高亮部分扩张,效果图拥有比原图更大的高亮区域;
腐蚀是原图中的高亮区域被蚕食,效果图拥有比原图更小的高亮区域。
膨胀是求局部最大值的操作;
腐蚀是求局部最小值的操作。
具体操作是:用一个结构元素扫描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用结构元素中的每一个像素与其覆盖的像素做“与”操作,如果都为1,则该像素为1,否则为0。如下图所示,结构A被结构B腐蚀后:
腐蚀的作用是消除物体边界点,使目标缩小,可以消除小于结构元素的噪声点。
API:
cv.erode(img,kernel,iterations)
参数:
- img: 要处理的图像
- kernel: 核结构
- iterations: 腐蚀的次数,默认是1
具体操作是:用一个结构元素扫描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用结构元素中的每一个像素与其覆盖的像素做“与”操作,如果都为0,则该像素为0,否则为1。如下图所示,结构A被结构B腐蚀后:
膨胀的作用是将与物体接触的所有背景点合并到物体中,使目标增大,可添补目标中的孔洞。
API:
cv.dilate(img,kernel,iterations)
参数:
- img: 要处理的图像
- kernel: 核结构
- iterations: 腐蚀的次数,默认是1
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1 读取图像
img = cv.imread("./DIP4E/circuitmask.tif")
# 2 创建核结构
# 手动创建结构元
#kernel = np.ones((5, 5), np.uint8)
# 接口创建结构元
kernel = cv.getStructuringElement(cv.MORPH_CROSS,(5,5),(-1,-1))
# 3 图像腐蚀和膨胀
erosion = cv.erode(img, kernel) # 腐蚀
dilate = cv.dilate(img,kernel) # 膨胀
# 4 图像展示
fig,axes=plt.subplots(nrows=1,ncols=3,figsize=(10,8),dpi=100)
axes[0].imshow(img)
axes[0].set_title("原图")
axes[1].imshow(erosion)
axes[1].set_title("腐蚀后结果")
axes[2].imshow(dilate)
axes[2].set_title("膨胀后结果")
plt.show()
开运算和闭运算是将腐蚀和膨胀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处理。 但这两者并不是可逆的,即先开后闭并不能得到原来的图像。
开运算是先腐蚀后膨胀,其作用是:分离物体,消除小区域。
特点:消除噪点,去除小的干扰块,而不影响原来的图像。
闭运算与开运算相反,是先膨胀后腐蚀,作用是消除/“闭合”物体里面的孔洞.
特点:可以填充闭合区域。
API:
cv.morphologyEx(img, op, kernel)
参数:
- img: 要处理的图像
- op: 处理方式:若进行开运算,则设为cv.MORPH_OPEN,若进行闭运算,则设为cv.MORPH_CLOSE
- Kernel: 核结构(卷积核)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1 读取图像
img = cv.imread("./DIP4E/fingerprint-noisy.tif")
# 2 创建核结构
kernel = cv.getStructuringElement(cv.MORPH_CROSS,(3,3),(-1,-1))
# 3 图像开闭运算
# 腐蚀
erosion = cv.erode(img, kernel)
# 膨胀
dilate = cv.dilate(img, kernel)
# 腐蚀后膨胀
erosion_dilate = cv.dilate(erosion, kernel)
# 原图开运算
cvOpen = cv.morphologyEx(img,cv.MORPH_OPEN,kernel)
# 开运算膨胀
open_dilate = cv.dilate(cvOpen, kernel)
# 开运算的闭运算
open_close = cv.morphologyEx(cvOpen,cv.MORPH_CLOSE,kernel)
# 闭运算
cvClose = cv.morphologyEx(img,cv.MORPH_CLOSE,kernel)
# 4 图像展示
fig,axes=plt.subplots(nrows=2,ncols=4,figsize=(10,8),dpi=100)
# 原图 腐蚀图 腐蚀后膨胀 闭运算
# 膨胀 开运算膨胀 原图开运算 开运算的闭运算
axes[0,0].imshow(img)
axes[0,0].set_title("原图")
axes[0,1].imshow(erosion)
axes[0,1].set_title("腐蚀")
axes[0,2].imshow(erosion_dilate)
axes[0,2].set_title("腐蚀后膨胀")
axes[0,3].imshow(cvClose)
axes[0,3].set_title("闭运算")
axes[1,0].imshow(dilate)
axes[1,0].set_title("膨胀")
axes[1,1].imshow(open_dilate)
axes[1,1].set_title("开运算膨胀")
axes[1,2].imshow(cvOpen)
axes[1,2].set_title("原图开运算")
axes[1,3].imshow(open_close)
axes[1,3].set_title("开运算的闭运算")
plt.show()
原图像与“开运算“的结果图之差,如下式计算:
d s t = t o p h a t ( s r c , e l e m e n t ) = s r c − o p e n ( s r c , e l e m e n t ) dst=tophat(src,element)=src-open(src,element) dst=tophat(src,element)=src−open(src,element)
因为开运算带来的结果是放大了裂缝或者局部低亮度的区域,因此,从原图中减去开运算后的图,得到的效果图突出了比原图轮廓周围的区域更明亮的区域,且这一操作和选择的核的大小相关。
礼帽运算用来分离比邻近点亮一些的斑块。当一幅图像具有大幅的背景的时候,而微小物品比较有规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顶帽运算进行背景提取。
为”闭运算“的结果图与原图像之差。数学表达式为:
d s t = b l a c k h a t ( s r c , e l e m e n t ) = c l o s e ( s r c , e l e m e n t ) − s r c dst = blackhat(src, element) = close(src, element) - src dst=blackhat(src,element)=close(src,element)−src
黑帽运算后的效果图突出了比原图轮廓周围的区域更暗的区域,且这一操作和选择的核的大小相关。
黑帽运算用来分离比邻近点暗一些的斑块。
API :
cv.morphologyEx(img, op, kernel)
参数:
- img: 要处理的图像
- op: 处理方式:
cv.MOORPH_CLOSE: 闭运算
cv.MORPH_OPEN:开运算
cv.MORPH_TOPHAT: 顶帽运算
cv.MORPH_BLACKHAT: 黑帽运算- Kernel: 核结构
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as cv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1 读取图像
img = cv.imread("./src_data/dige.png")
# 2 创建核结构
kernel = cv.getStructuringElement(cv.MORPH_CROSS,(2,2),(-1,-1))
# 3 图像顶帽黑帽
topHat = cv.morphologyEx(img, cv.MORPH_TOPHAT, kernel) #顶帽运算
blackHat = cv.morphologyEx(img, cv.MORPH_BLACKHAT, kernel) #黑帽运算
# 4 图像展示
fig,axes=plt.subplots(nrows=2,ncols=2,figsize=(10,8),dpi=100)
axes[0,0].imshow(img)
axes[0,0].set_title("原图")
axes[0,1].imshow(topHat)
axes[0,1].set_title("顶帽")
axes[1,0].imshow(img)
axes[1,0].set_title("原图")
axes[1,1].imshow(blackHat)
axes[1,1].set_title("黑帽")
plt.show()
转自:https://v9999.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193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