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效工作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忙,工作堆积如山,根本做不完。下班了,发现手头的事情第二天就到截止日期了却还只开了个头,不得不加班。临睡前回想一下自己的这一天,不是深陷于鸡毛蒜皮的杂事,就是忙于应对意外情况,疲于奔命,真正重要的工作却没法按时完成,心里感到十分焦虑和挫败。
其实不止你一个人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谷歌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谷歌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北京三四个工程师抵不上谷歌总部一个工程师。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谷歌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之后两年,谷歌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中国团队也会去总部交流,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你看,即使像谷歌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做的是比较单纯的技术工作,如果不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也是会产生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的,更何况我们。
我多年观察下来,对待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差距,基本上决定了职场中的表现和上升速度。
当然,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作方法其实是可以学习的、能够通过实践而提高的。就像摩西奶奶说的那样:“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虽然听起来有些鸡汤,但是在提高工作效率这件简单的事上,只要你转变了思路并将方法落于实践,一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对工作的掌控感。
在这个课程里,我们将通过三个步骤,系统地帮助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步:是用"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在埋头苦干之前先确认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并且通过二八法则筛选待办事项,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上。
第二步:通过借助外部力量和快速迭代的工作方法,正确地做事。
第三步:在事情完成后,通过复盘总结经验。
2、结果导向、极致专注
在开始课程前,先给大家一些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做互联网在线教育的行业分析?
大家是不是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了?
但是我想说,如果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做了,我们的想法可能都不对。因为在开始思考前,我们应该先问:做这个行业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大学选修课上的小课题研究?还是在求职时为了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亦或是咨询公司里咨询师为企业做的深度分析?
如果只是为了求职或者择业,是否还有必要写个分析报告呢?其实看很多现成的资料就可以了。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的时候,王安石有一次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如何兴修水利,有一个官员说,他们那边有
一个很大的湖泊,提议把湖填满,变成农田,这样下来就可以多生产出很多粮食。其他官员听了都说好,但是
王安石却问这个官员:“湖泊里这么多水该去哪呢?“这个官员说:“那我们就在湖边上挖一个更大的坑,把水全
都引到那里去,问题就解决了。“你看,这就是一个因为没有想清楚事情的根本目的,而提出的非常荒谬的建
议。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有一句名言: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虽然有点滥了,却十分有道理:天道
不一定酬勤,比勤奋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思考,找到正确的道路,然后借用巧方法、好工具帮助自己更快到达
目的地。相反,如果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那么越勤奋,就会错得越离谱,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在开始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确认这项工作是不是应该做,然后再开始思考怎么做的问题,才能避免无
用功。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
如何判断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呢?其实有很多方法。比如在创业领域,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提到了“逆向思
考”。因为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如果跟着调整,公司根本来不及应对。所以他曾说"人们总是问我未来10年会有
什么变化,但从来不问我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他逆向思考,认为世界再怎么变,人们在购物的时候对物流速度、物品价格和服务的要求不会变,不存在那么一天说人们希望物流越来越慢、价格越来越高。
所以贝索斯“做正确的事"的方法就是,思考人们哪些诉求不会变,然后专注于满足用户的这些诉求,这些努力永远不会错。
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可能不需要思考10年后,那什么是"做正确的事"的关键因素呢?
道理差不多,我们也需要一种逆向思考,也就是“以终为始”,很简单,如果你的目的错了,那这件事本身就错了。
关于以终为始,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极力宣扬这一点。
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以终为始“的思维付诸实践呢?我们分两步,第一步是明确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目的;第二步是从目的倒推要不要做某件事,将精力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
具体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自己的目的:
第一个层面是从我们的职位本身出发,思考以我们角色的职责,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在大多数公司,HR是业务部门的辅助角色,工作职责是帮助公司打造优秀的人才梯队等,但是在阿里,HR
还扮演了类似政委的角色,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宣扬企业文化等等,如果不能明确角色目的,可能就会有无用
功。比如一个在某家传统企业做HR的人,去了互联网公司之后就非常不适应,出了很多管理政策,但业务部门其实并不需要,只想让他尽快挖到人。
还有一个人,自己是技术出身,3年前开始创业,因为创业公司都没什么钱,加上他不好意思让员工经常加
班, 所以他自己作为CEO, 也亲自写代码, 有时候写到兴起, 一天不抬头, 所以他们开发效率特别高。
结果有一天, 团队有位程序员来找他, 说:老板, 你不要天天写代码了, 我们很恐慌的。CEO不是应该找人找钱找方向吗?你天天写代码,我们害怕公司没前途啊,还是我们加加班写吧。这个员工说的是对的,因为公司后来没过多久,就因为资金和方向的问题关门了。
当然,这位朋友后来二次创业了,还比较顺利。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层面,是从公司或部门近期的目标、工作重点来思考目的。
比如最近公司在进行扩张,HR的工作重点是招募新人,而当公司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HR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员工激励和保留方案。
第三个层面,是任务本身的目的。
比如有些公司派HR去做校招,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大量招应届生,而是为了宣传公司形象,所以作为HR,如果在校招时广收简历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吸引大批学生前来参加宣讲会,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好了,现在我们通过岗位角色、公司/部门目标、任务目标三个维度明确了最终目的,但是还不够。
第二步我们应该基于工作目的进行筛选,将精力集中在最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工作目的的事情上,这时需要用到"二八法则",即80%的成果来自那最关键的20%的付出。
必须首先指出的是,所谓“二八法则"只是个理论基础,并不是死板的80:20,可能是95:5,也可能是60:40,关键在于,我们的每一分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因此,如果我们在每件事上平均用力,一定会陷入疲于奔命、碌碌无为的深渊。那具体怎么实践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工作开始前,先把所有的待办事项列在一张单子上,然后按照事情与最终目的的关联性进行排序,然后进行简化,从中区分“可以做,但不做也无妨"和"必须做,不做会出大麻烦"两种事情,如果我们不断地用二八法则进行筛选,做到极致,就会像那本超级畅销书所说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当然,我们在用二八法则筛选事情的时候,除了以天为单位,还可以以周为单位、以月为单位甚至以年为单位,运用二八法则对工作中的待办事项进行筛选,把我们有限的精力专注于最关键的事。
3、善于借助外力
3.1 为何要借助外力
荀子《劝学》中有一段话:"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意思是,登到高处招手,人的手臂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更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更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由此来论证"君子生(xing) 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也就是说,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其实不仅仅是在古代,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比如我们通过汽车、飞机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更远的地方,我们通过计算机帮助我们做高效的运算,利用手机进行即时通讯等等。
因此,在我们明确了做的是正确的事之后,还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提高工作的效率正确地做事,以节省自己所花费的精力。
之前我们团队的一位员工,有一天她两眼通红地来到公司,一了解才知道她前一个晚上通宵做完了一份我要求她做的数据分析表。我虽然很心疼她,但是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安慰她,而是私下找她聊了工作方法。因为那个分析表格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的,网上也有很多可以参考,根本无需从零开始。
要知道,在现在这样一个获取信息如此便利的时代,许多事情不必由我们从零开始亲力亲为。我们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新的成就。
3.2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深人士,另一种是资料和数据。
先说资深人士,当我们面对不熟悉的工作时,首先我们可以咨询上级领导,看他对这项工作有什么经验、建议,他可能会推荐一些学习资料,也可能向我们推荐可以咨询的同事或行业专家。有了他们的帮助,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这里也是有技巧的,就是向资深人士提问时不要问简答题,而是应该问选择题或判断题,先自己思考给出一些方案,供上级选择和判断,这样对方也更有意愿回答你的问题。比如:产品经理让某位产品助理做一份竟品分析报告,如果他直接问:“怎么做竞品分析啊?“就很不合适,应该先在网上摆索一些教学帖、模板和优秀的竞品分析报告自己研究,然后问产品经理判断题或选择题,比如“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分析报告模板,如果我按照这个模板来做,你看可以吗?“或者"如果我从产品定位、用户画像、核心功能、用户体验这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你觉得可以吗?”
一位咨询顾问,经常跟老板一起去见客户,但每次都插不上话,所以她自己很挫败,老板也不认可她,但她不知道该怎么提高,因为如果为了锻炼自己而强行插话,说错了有可能就影响合作了。后来我跟她说了一个办法,我说,每次见客户之前,你都做个详细的客户研究,然后做一个谈话方案,把你想问客户的问题、认为的沟通难点等等都写下来交给你老板。这样做,一方面让老板知道你在思考,并且能够帮他做准备,另一方面老板会告诉你,这些想法对不对,那你就知道如何提高了。
最后,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因为早有思考过,你可以看看事情是否向你认为的方向进展,下次就能进步了。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有很多向资深人士请教的机会,就看我们能否抓住了。
另一种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是资料和数据。有些公司有强大的数据库,用以保存在工作中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方法论和经验。
比如我在咨询公司,遇到问题时,会先在公司的数据库中查询,看看以前类似的项目是如何解决的,借以参考,而不是完全从零开始。
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我个人建立素材库所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我会将平时通过各种渠道看到的写作素材、读书笔记、优秀的营销案例、漂亮的ppt模版、运营数据、重要邮件等等通过链接、文字、截图、附件等形式, 分门别类地保存在印象笔记中。
分类的标准是:这个素材可以怎么用。
比如我自己会分公司管理、行业分析、融资、产品、运营、文章素材、课程素材等等分类来建素材库。
每次我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想搞个读者活动,就会先去素材库找到一些好的活动,给自己启发。当然,保存完素材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素材库要定时整理,素材多的文件夹可以建立索引文件。印象笔记可以搜索到图片和附件中的文字,功能很强大。
当然啦,这里不是在打广告,只是把我多年使用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用其它的工具也是一样的。
总之,我看到任何好的内容,都会随手保存,然后每周整理,大大提升了我自己的效率。
总之,我们在正确地做事方面,首先要知道的是"不要从零开始",你可以借助资深人士的帮助、借助自己建立的素材库,站在巨人肩膀上,把事情做得更好。
4、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4.1 如何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听起来像是互联网产品的工作方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简单来说,你写一篇文章然后不断修改,也是试错迭代。
(1)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工作呢?
第一个原因是避免拖延。
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有拖延的毛病,而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排除消极怠工的因素,因为我相信你们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其实有三种思想上的误区是导致我们拖延、阻碍我们高效工作的元凶。这三个误区分别是:
- 第一,想要在做计划时就面面俱到;
- 第二,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 第三,吝惜资源不主动投入。
这三种误区会让我们在工作时犹豫不决,为了把事情做得完美,不断地搜集各方资料试图做出完美的计划,但是越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越多难点,从而有更多资料需要搜集,导致我们一直处在搜集资料、制定计划的阶段,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而随着截止时间越来越近,就会产生焦虑。
其实,在工作中,完成比完美重要得多,这世界上不会有100%完美的事,一心追求完美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个原因是防止做无用功。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初制定的看似完美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用传统方式工作,按图索骥,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前功尽弃,损失大量的成本、时间和精力,而且沉没成本越大,转型的难度就越大,那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灾难。
所以,正确的工作方法应该是八个字: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先完成,再不断地进行打磨,保持闪转腾挪的空间,一点一点地完善,不断接近完美的状态。
(2)那什么样的事需要通过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方式做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迭代的,像打扫卫生这样简单的事情是用不着迭代的,一次就做到接近完美的程度,效率反而更高。
一般来说,是那些流程复杂或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不停地观察环境以做出调整的事情,比如说写公众号文章、软件开发等。
(3)那我们该如何快速迭代呢?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只满足核心功能的最简单版本,这个版本即使粗糙,但也是一个成品。接着不断更新版本,添加其他辅助功能或美化,每一个版本或许都不是完美的,但都是成
品。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不断地提出假设,并且通过调查和采访获得事实和数据来验证假设,随时进行调整,找到最终方向,不断打磨,才能不断地接近完美。
拿写公众号文章为例,具体可以这样来做:首先查找整篇文章所需要的资料,找资料的环节没必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做到80%、找到几个有亮点的素材,就可以往下走了。接着撰写文章草稿,同样没有必要试图做到完美,你心里想什么,就把它写下来,不用思考这句话是不是文采不够好,那句话里面是不是有错别字。
做完这一步,文章的1.0版本就算完成了,虽然很粗糙很简陋,起码核心内容都呈现出来了。
接下来一步,就是推出去试错,比如说,找你的朋友们看一看,或者找部分忠实读者看一下,根据他们的意见,你再进行调整,完成2.0版本。
这样改过几遍之后,再为整篇文章寻找配图、统一进行排版美化、取好标题,完成3.0版本。
这时候,你就有一篇比较精美的公众号文章了,完美程度在80%左右。如果你还有更高的要求,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继续打磨
文案、调整标题,将完美度80%的文章向你心目中100%的标准靠拢。
但通常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这其中也隐藏着二八法则,很多时候,我们花20%的精力就可以做到80%的完美程度,但是再要往上攀升20%却需要耗费几倍的精力,如果你不是把公众号文章当做艺术品,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用来实现更多的产出。
再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一位营销人员,想要尝试某个活动是否有效,那你可以在部分客户身上小规模试验一下,如果有效,你再去完善,然后推向更大的人群。
再比如,你给老板写一份报告,也是如此,先写好提纲给老板确认,然后调整好提纲,写好初稿给他,根据他的意见进行调整,而不是一上来全都做完了,最后发现老板连方向都不认可。所以,试着从你日常的工作中做起,尝试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工作方式吧。
4.2 小技巧——工作游戏化
另外,教给大家一些技巧,可以将小步快跑的工作方式贯彻得更好,并且给工作增添一些乐趣,就是将工作游戏化。
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在她的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中分析,打游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游戏中充满了重复劳动,需要创造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团队协作,还存在失败了之后重头再来的高风险,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其困难程度不亚于工作,但为什么人们喜欢打游戏而不喜欢工作呢?
这其中有四个决定性特征:
- 第一,玩家是自愿参与游戏的,但面对工作常常不是这样;
- 第二,游戏中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而工作中常会陷入无意义的忙碌;
- 第三,游戏中的规则是明确而且固定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复杂得多;
- 第四,游戏中有着打鸡血般及时的反馈和奖励,而工作中很少有人会给你肯定。
如果将游戏的思维应用于工作中,可以帮我们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趣味性,可以通过以下四步。
- 第一,用我们第一章里面教的方法,用以终为始的思维确定工作的大目标;
- 第二,将大目标拆分,以每个迭代版本为阶段性小目标,一步步地实现,减轻心理压力;
- 第三,给自己设立有趣的规则和挑战,比如"原来要花一小时进行排版美化,这次试试40分钟就搞定",或者"原本每次给上级审核都要修改3遍以上,这次试着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自己修改多个版本,在上级审核时一遍就过;
- 第四,给自己正面的反馈和小奖励,每完成一个自己设立的挑战,就在手机的备忘录里标记一颗星,每集满50颗星就奖励自己逛一次街或看一场电影。
这样将工作游戏化的方式,能够将我们的工作变得有趣,提高我们对工作的热情,自然而然地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其中的规则、反馈机制和奖励都是可以自己设计的,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个人喜好定制。
我举个例子,告诉大家如何实践游戏化工作。比如说,你是一位销售,根据自己的职位和公司重点,你这个月需要搞定10个新客户。那么,你可以进行分解,比如每周拜访5个客户、成交率争取到50%,这样一个月刚好10个。分解完之后,你给自己一些小目标,比如平均一个客户去2次拿下,这回争取1次。最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如果某个客户1次拿下,就可以吃一次火锅,如果一周拿下3个客户,就可以吃一次烧烤,等等。
总之,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并没有能够让你那么有激情,可以尝试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让它变得有趣些吧!
5、复盘: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5.1 什么是复盘?
复盘,原本是围棋中的术语,指的是在下完一盘棋之后,在棋盘上重摆一遍,一步步分析,哪一步走得好,哪一步走得臭,推演如果某一步棋换一种走法,会对后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复盘所花的时间,可能比下棋的时间还要久,但是复盘是棋手增长棋力最重要的方法。
很多人推崇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但是如果像小和尚念经一样简单重复,不用复盘的方法回顾总结,绝对会重蹈覆辙,即使坚持了10000小时也绝不会成为高手。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是第一个将复盘引入到企业管理中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能力、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总结流程、认清问题本质。
很多时候,仅仅从理论出发,难免会纸上谈兵,不一定能指导实践,但是从实践中通过复盘而积累的经验,却可以反过来强化我们的认知。正如日本知识管理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所论述的:有些知识属于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隐性知识",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只依照书本或他人分享的经验做事而不自己复盘的话,就很容易错过这些极为重要的"隐性知识“。
另外,复盘还可以让我们看清成功或失败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控因素,又有多少是可以主动改变的因素,有多少是必然因素,有多少是偶然的意外,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和环境,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虽然,从单个项目的时间花费来看,复盘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养成复盘的习惯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避免被同一颗石头绊倒两次。
复盘的好处那么多,那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复盘呢?
有些人说,复盘很简单,就是总结经验,这样的理解就有些粗浅了。总结是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归纳出规律,是静止且跳跃的。
而复盘的内涵更丰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推演:
- 成功的地方有没有更成功的做法?
- 在失败的转折点能否找到其他的路径,从而避免失败?
- 如果在某个节点突发了意外状况,我们能不能克服,还能得到现在的结果吗?
在每一个节点,都尝试推演不同的做法和情况,分析其对后续发展的影响。
就像没有人会把沙盘推演简单地等同于做计划一样,复盘也不是简单的总结,可以说总结是复盘的一部分,但是复盘是更立体、更全面的。
5.2 复盘的基本流程
复盘主要分四大步骤:
- 第一步是对比预期和结果,问自己:结果是超过预期还是不尽如人意?预期是否定得太高或太低?结果和预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 第二步是情景再现,分阶段回顾项目的各个节点,分析失败或
成功的原因,并且对其他路径进行推演,探寻更好的方法,并设想如果突发意外,该如何处理。 - 第三步,是总结规律,通过复盘提炼归纳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好能够形成容易复制或扩展的标准,保存到个人素材库甚至企业数据库中,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未来的工作效率。
- 第四步,如果你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还可以做额外的提高,即分析得失,总结个人层面、团队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得失。
在要点部分,我们为大家罗列了一些复盘中的常用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复盘时更有方向性。我们以圈外课程团队出每个课程的应用题的例子,做一次简单的复盘。
首先,对比预期和结果,我们的预期是90%的学员会做应用题,或长或短都会写一点,但刚开始推出课程的时候,只有40%的人会做应用题。评价的指标是做应用题的学员占比,不做应用题很难有学习效果,就很难坚持下去,也就很难产生复购,所以这个评价指标没有问题。
第二步情景再现,我们出应用题的初衷,是想激励学员思考如何在更具体的场景运用所学的知识,鼓励大家将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实际场景中,观察学员学习过程会发现,应用题的难度普遍偏大,学员需要花较多时间思考,并且需要写的答案普遍较长。而根据我们的统计,80%以上的学员是在手机上学习的,很难在手机上作答较难的应用题。那推演一下,假设应用题非常简单、无需思考,是不是学员就会愿意做了呢?的确如此,但这样做是否可行呢?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实现我们出应用题的初衷。那么,如果把每节两道应用题,设置成一道简单一道较难呢?让大家先做简单的题目,培养回答应用题的习惯,然后逐渐提高回答较难题目的意愿。同时,不同的学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同来选择做题。这样的话,应该会增加一定比例。除了题目,再推演一下场景,如果学员是在电脑前面学习,是不是就愿意做应用题了呢?是的。
第三步,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今后在课程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需要考虑学员的使用场景,来确定题目的难度、学习的平台等等。
最后一步,分析得失。在这件事情上面,如果应用题不做,的确会影响学习效果,最终影响公司的口碑和收益。所以,这件事情上面,还是需要去弥补的,需要把之前的课程修改过来。
好了,经过这四个步骤,我们的一个复盘就完成了。不妨参考这个方式,多复盘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效率吧!
课程回顾:高效的工作方式,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而且可以学会的,能够帮我们避免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无效努力。
高效工作包含三个要点: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事后进行正确的复盘。
- 做正确的事,最关键的是要明确目的,从职位、公司/部门目标以及任务目标三个角度来明确目的,然后从目的出发,用二八法则筛选工作任务。
-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正确地做事。正确做事有两个技巧:第一,借助外部力量,不要从零开始;第二,做事的时候不要追求完美,而要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 在我们做到正确做事之后,也不能保证事事都顺利,所以我们还需要复盘。复盘不同于总结,是一个不断推演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升级我们的认知、积累更多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