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就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它是我的教学指南。课标中有总的教学目标,叫“总目标”,还有分解后的各教学年段的目标,叫“阶段目标”。教学必须有目标,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要完成的任务。
课程标准我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比如,看到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些话,就会使我更坚定不移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背、写,而不至于偏离语文教学的大目标。看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些话,我就会坚决地把练习册丢在一边,努力在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备课时就会认真思考:怎样教出情趣,教出灵性,培养出能力?看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就会更积极地思考、设计这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
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是依据,要常看。常看常新。
2.关于课后题
动笔写教案之前,我还要看看课文后的学习要求。课文后的学习要求,一般地说,就是那一课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达到了,这课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3.关于备课
(1)备朗读
拿到一篇课文,我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读出语感来。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2)备重点字词
老师得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哪里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我要求自己不但要逮得准,还得读得进(体会好)、讲得出。重点的地方,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能逮住大部分,并做上记号。
找出重点字词以后,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懂这些以后,还要读“文章”——作者是怎么写的?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能否钻研好教材,把握好文本,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水平。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钻研教材
先朗读课文。
看教参或教案。
写教案,加入自己的体会和教法。
以下四点我从不马虎:
①把生字写得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
②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教参上有的也查,因为好多词义,教参往往只取课文中的解释)
③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
④如有“读写结合”点,一定先“下水”写一写,有时不止写一篇。
4.备学生
备课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可以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
5.备课要备“本领”
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等等。
“备”本领,最要紧。
6.教后记
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
在记忆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教学专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