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文章学习、积累和思考

05.08

梁宁:除了“假货”,拼多多还有什么?

文章写于2018.06

拼多多的成长速度:

2015年9月,拼多多微信公众号上线,两周后粉丝破百万。(这是怎么做到的?)

2015年11月,微信公众号上线两个月,没有投广告,用户突破1200万。(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2016年1月,拼多多付费用户突破1000万,且单日成交额突破1000万。

2016年7月,拼多多B轮融资,获得来自高榕资本、IDG和腾讯的投资。(成为腾讯大家族成员,获得微信推广的优惠和白名单)

2016年9月,拼多多和拼好货合并,用户破亿。(证明来自微信的优惠并不是拼多多快速增长的唯一因,京东、58、艺龙、同程等都获得了同样的优惠)

2016年11月,日均订单超过200万,单日流水破2亿。

2017年9月,用户破2亿。

2018年8月,用户破3亿,并且IPO。

如果这样的成长速度不叫强,那什么才叫强呢?我们从这样的成长速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一、撑起拼多多的红利

新生活要求新消费,新消费不一定能满足新生活时会催生新商业,新商业又会构筑新生活,从而产生从来没有过的场景和消费能力,再次产生新消费……

这三件事情循环滚动,在底下不停迭代,在这样的循环里,我们的世界被不停地重构,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是什么样的具体变化撑起了拼多多?

第一,淘宝商家外溢。

在2015年,淘宝开始打假行动,商家出现了外溢,而低消人群和低消供应链的存在在拼多多上重新聚集,造就了其成长。

低价的需求在当下依然是大多数。我们往往会被自己常关注的东西所迷惑,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

生意的本质就两件事,机会和体量。人口红利就是最核心的体量。(包括快手可以和抖音做一个对比)

第二,凑单、团购古老而有效。

对于一线城市人口来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而对三到六线人来说,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第三,三至六线人群上网。

1)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被灭霸给收拾了。商品团购是阿里的事,这件事的本质是会员问题,王兴不动的原因,是要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

所以,当聚划算一推出,对团购网站核心会员的锁定就变得极其简单,因为阿里对京东都是二选一,何况是这些团购网站。

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灭掉了。

千团大战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最后千团大战的硕果实际上只有三家公司,一家是美团,现在是以外卖为主要业务,第二个是聚划算,窝窝团曾经上市,现在又退市了。

而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也就是说淘宝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团购了,其实这又是市场让出了一个巨大的门,而那时千团大战突然消失了。

2)为什么只剩拼多多?

那就是所有创业者都被VC带偏了——2016年媒体追着VC鼓吹的消费升级。

而当年淘宝一秒删掉了24万商家,把那些当年他们非常艰难才发展来的商家一下子砍掉,他们去了哪里?这个大空门拼多多补上来了。

宿华:与快手重合度最高的APP就是拼多多,而拼多多为这些新用户带来了第一次团购。

第四,微信社交流量的崛起。

拼多多的崛起,是他做了跟其他腾讯系电商不一样的事。

拼多多满足了上面的四个红利,承接了淘宝的商家,没有人做团购模式,三到六线用户上网,最后用社交流量,这些支撑起了拼多多。

而这背后的理论就是价值网,成就企业的并不是企业家,而是它依附在其上的价值网。


拼多多与淘宝、京东有什么不同?

第一,起家的生意品类不同,基因不同。

在拼多多第一的类目是食品。而淘宝排第一的是服装,具体而言是女装。京东是怎么开始的?京东是卖3C产品,家电,现在又扩展到很多。不一样的三个商家的能力建设,人群和频率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拼多多还是很强?因为高频打低频。

使用三级火箭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高频推低频。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如此生猛,因为它毫无疑问是极其高频的东西

一个生意要做大,有两点:

1、一定有一个自己的一级火箭。

2、越高频越好。

第二,用户画像不同,行为不同。

1)三类用户

早期电商都是大明用户,京东的3C、携程的机票酒店都是标准产品,我直接得到我要的东西。

第二代起来的电商,包括后期淘宝、美丽说、蘑菇街都是服务于笨笨用户的商品导购网站。

典型的小闲用户,是没需求,需要解解闷,是娱乐流量。

2)小闲用户的真实转化

那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呢?它能吃腾讯小闲的流量。

3)把小闲用户转化为笨笨用户

数据1:用户选择在拼多多购物的原因中,有44%认为是跟熟人拼团更容易。

数据2:24.8%的人买了他们以前从来没用过、没见过的东西。

数据3:淘宝和京东的购物习惯,93.1%来自直接搜索,再按照销量和评价来选购。

第三,开店难度不同。

拼多多的逻辑是再不拼这个团就没了,而且先付款再拼团,每个小细节都是用户转化的逻辑的不同。

(开店难度不同,也成为我理解快手和抖音两个电商门槛和布局核心的差异与不同)

总结一下,淘宝、京东、拼多多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在开始的业务不一样,一家是做食品,一家是做服装,一家是做3C的。

第二,用户进入的状态不一样,是大明、笨笨和小闲用户的区别。

第三,开店速度不一样。长期在拼多多耕耘的人和京东、淘宝耕耘的人可能真不是同一拨人。



产业终局与过程机会:拼多多的过程原罪

智能商业一种是由算法驱动,是货找人,第二个是C2B,也就是用户定义,再来商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的平等。

什么叫体验的平等?我们去欧洲、美国,乡村和城市使用的东西、生活品质区别不大,顶多一些奢侈品大牌乡村不卖,但审美和品质是一致的。

作为媒体人,要捍卫大家的精神,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改变物质,而产品人,要做的就是去改变这些东西。拼多多的每一种假货背后,都可能诞生一个小米。


对拼多多的猜测:和我后续的核心观察

拼多多本质上是他背后的价值网,无处安放的低端供应链和低销人群,大家的需求无法满足,最终撑起了拼多多。

颠覆式创新的三条路径:

连续性技术创新

突破性技术创新

低端颠覆式创新


思考:这篇文章确实是非常经典、分析深刻。学习到了几点,希望能够为自己以后分析一个产品现象有所启发。

对一个产品爆火或者失败的原因,可以是一个由外到内,内外联通的分析路径。

比如在此文中,首先入手的是外部机遇、也可以说是市场机遇——淘宝外溢的商家和消费者,包括需求——低端供给者和低端消费者的需求,就文中所说这是商业的根本:机遇和体量。

其次是对行业中层、中观视角的分析: 比如说同类产品的对比,包含了核心产品、用户行为还有开店门槛等对比。

由外到内的互连:商家如何做获客、留存于转化,和用户的消费者特征等都是从市场层面到产品反映相互连接的。


棱镜 | 从潜伏富士康到荔枝上市,赖奕龙想读懂孤独的年轻人 来源:腾讯新闻棱镜

2020年1月17日,荔枝上市。

荔枝大部分用户也还是在下沉市场。

和喜马拉雅或蜻蜓FM不同,成立于2013年的荔枝坚持UGC(用户产生内容)的路径,主打让人们“用声音记录和分享生活”,由此积累大量的用户和内容创作者,成为音频版的Instagram。

荔枝招股书显示,2019年10月和11月,荔枝的月平均移动端活跃用户达到5130万,月活跃内容创作者达到590万,用户月均总互动次数达到27亿次。

2016年的行业寒冬,让赖奕龙摸索出“语音直播、付费打赏”的商业模式。上市前的招股书显示,“打赏”已经成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占比九成。

面对商业模式是否单一的质疑,创始人赖奕龙有自己的想法,他对《棱镜》表示,单一的另一面意味着在一个领域深耕到足够大的规模,“音频里面只有直播和娱乐互动能够做到单个产品一年10亿以上的规模,其他没有了。知识付费也没到这个级别。”

他表示,2020年荔枝可以实现盈利,除了直播打赏之外,荔枝也在小范围尝试其他的商业变现的方式。


思考:每个公司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产生“中国互联网的分层”,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多元和多圈层。也许产品格局有所差异,这也不是产品经理就能控制好的,而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服务好产品用户,无论他是哪一群人,又怎样一个需求。

服务好用户,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时警惕耳提面命的是教导,产品定位不可想当然,如果出现产品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出现矛盾,就要考虑引导、分流用户,而不触碰用户。


直播永不眠

如果说2019年是直播电商元年,那么2020年,注定是企业家拥抱直播的元年,或许也会是“直播互联网”的元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5亿,占网购用户的37.2%。

直播在这个时间点爆发,有着两个背景。

首先在技术条件上,伴随着4G网络的发展,视频技术已经成熟,且不久之后5G将提供更多想象空间。用户流量成本逐渐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为全民直播带货提供了基本保障。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约有25%直播电商用户每天都会观看直播带货,约有46%的用户则每周都会观看电商直播。

另一方面,2020年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下业务转型线上的趋势。

1. 供应链跟不上容易“翻车”

总的来说,网红虽然身带流量,能够打造品牌,却无法形成产品。

直播电商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但永远代替不了供应链,也掩饰不了某些企业后方空虚的实质。

即使是现象级网红主播带货,如果合作的品牌方供应链能力弱,也会牵连主播后院失火。

2. 消费新场景带来法律新问题

产品质量、售后问题,主播虚假宣传问题,平台数据造假问题等,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消费体验,也损害了商户的利益,诸多“直播带货”造成的“两头坑”事件频频引发舆论争议。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蒙慧欣指出,直播带货属于广告行为,若直播者的商品宣传为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3. 信任度能否经得起考验

诚信度至关重要。诚信,是最高级的人品。

大势所趋,还是昙花一现?


晚一步跟不上,早两步可能是死。


对于电商直播的未来,雕爷评论道:

“直播带货的基础设施还在完善成熟中,肯定不需要十年八年那么久,但对大部分品牌而言,也绝不是今年下半年那么早。

淘宝和快手的直播带货相对成熟,抖音和爱逛都拥有能大成的基因。未来的直播带货,将是今天的100倍大,却绝不仅仅是今天的简单模样!



梁宁:人和人的差距,关键在于这3个底层能力

奥德赛这个词来源于公元前800年的《荷马史诗》,出自一个神话故事。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你经历一切完成漂泊,最终找到自己的国,那么你会留下来去经营它、建设它,并且永远不会放弃它。

我们做产品,其实一直都是在经历各种体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感受。感受是一切行动的内在指引,感受来自于哪呢?感受来自于预期,预期是内心观念和想法与现实是否一致的一种衡量。

如果在找到理想国之前,你仍然继续漂泊,在寻找自己的领地,那不管年龄如何,你都一直处于奥德赛时期。

在从小白到国王的过程中,有三项能力特别重要,分别是判断能力、增长能力、关系能力。

一、判断能力:

建设你的评估系统,练习为自己负责

什么是判断能力?判断能力就是从表象世界找到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我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应该学习信任自己对别人的评估。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信错人,这些人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伤害。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再信任他人呢?

其实不是,我们应该信任的是我们对别人的评估。

我们之所以会信错人,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评估模型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只需要升级和完善自己的评估模型就可以了。

二、增长能力:

设计你的增长系统,打造你的增长飞轮

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致富,一种是做出正确的决定。

也就是说,京东建立了一个增长模式,然后在这个增长模式里持续做好管理并增强自身能力,这一直是一种劳动致富的模式。

显然不是。靠的是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于我们个人也是一样,我们努力工作,增强技能,然后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收入有个百分比的涨幅,这始终是处于劳动致富模式下的增长。

还是说,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跳出增长曲线去思考和判断,跳出自己的天花板,然后演化出自己的增长路径,寻求不一样的增长道路。

三、关系能力:

建设自己的共同体让同伴增强自己

什么是关系?什么是好关系?把一个组织运营成共同体,才是一种优质的关系。

关系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理想阶段、冲突阶段、协同创作阶段、整合阶段。这个模型基本可以适用于工作伙伴、夫妻关系、恋人等不同的关系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段关系是从理想阶段开始,但理想阶段根本不在关系三角模型中,理想关系只是我们的一种假想,我们会基于这种假想去产生一些行为,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进入真正的关系。

真正的关系是从冲突阶段开始的。很多人都害怕冲突,尤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里就崇尚谦让、为人谦逊、相敬如宾,都是避免冲突的。

之所以会害怕和避免冲突,是因为有这个观念,而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为什么会有冲突?是因为理想化预期与实际关系不符,你会发现现实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这时候冲突就开始了,而冲突的表现形式其实就两个词,一个是指责,一个是内疚。

指责是对方的行为和自己内心的预期不一致,内疚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

当对方指责你时,你会感到难受,你会不舒服,所以你也想让对方难受,所以你也指责对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能抛掉理想化角色和预期,和对方真诚相对的时候,冲突如果处理的好,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关系阶段,就是整合阶段。

如果没有处理好,那就会进入三种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冷漠、超越、分离。

冷漠是什么,冷漠就是节能。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解释,能量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生物有节能的天性,放在今天,说白了就是懒。

一段处于冲突阶段的关系,双方还是有能量去指责和内疚的,而一旦进入冷漠阶段,就是用最低能耗去应对。

超越是什么?比如说当一段关系进入冲突阶段,有一方会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或者“好男不跟女斗”,通过这种超越冲突的话来避开冲突。

实际上,冲突还在,只不过用这种方式把冲突跨越过去了,说不定哪一天还会爆发。

冷漠和超越,至少是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共存和共处。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分离,那就是离婚、离职等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

那如何解决冲突呢?其实只需要做一个替换,就是把和一个人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个词的地方,全部替换为“差距”。

如果我们一起评估差距,去看看这个差距和预期之间到底还差了什么,然后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一起做点什么去弥补这个差距,把差距缩小一点。

这个过程中,完成人的整合、团队的整合、组织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关系才是亲密和稳定的关系,才是建设共同体。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容忍对方的短板,然后去弥补这种差距。而在理想关系阶段,这是不会暴露的。所以在《原则》那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和人的疏远,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隐瞒错误开始的”。

如果能够完成整合,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协同创作阶段。比如一起去冒险、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起去创业。

如果组织的关系没有形成共同体,怎么可能进入一种创造阶段,怎么做创新。因为大家都会因为害怕自己犯错或者漏出短板而遭人嫌弃。

如果连开放型的讨论都无法完成,那这个组织就一定不会进入协同创作关系阶段。

很多的家庭或者团队进入一种冷漠状态,大家不发生冲突,也没有创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协同创作的组织了,大家不需要一起在这里去面对未来,一起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是去管理别人感受的人,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感受,然后成为他们行为的内在指引,然后引导他们行动。

同样的,我们会去管理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有感受,而感受的形成来自于观念。

最后,就是三浪叠加的时代,消费升级、信息化、智能数据驱动,对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正如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写的关于奥德赛的诗句,“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正确的判断才能成长。才能建立关系和善的关系。才不畏惧冲突。所谓漂泊,主要指认知而确定意愿的过程。看了一下题,判断才能,大小都是,关键是确定了怎样的方向感知了怎样的情势,比如刘邦跟项羽。有了这个核心,其判断能力才有用处。比如张良,比如周恩来。文章当强调如是。强调如是,文章当如何表述?判断能力在范围在层次?禅宗讲,只贵子见正。事实事理如是,谁能逆而吉?从欲则必须从如是事实事理。欲与事理相互。如是,关系在与欲的相宜里。即在相应正确的判断里。然后,即增长——执行。



梁宁:一流高手,在生死进退时,坚持长期价值

曾鸣先生对AI社会有个描述,说是人与AI的协同进化。他认为,未来有竞争力的商业企业都必然具备“数据智能”与“网络协同”的双螺旋DNA。

在这次疫情里,我们都看到了这个双螺旋DNA,看到了更多的信息被共享、被上传、可运算。

这是今天的一个极限场景,但也许会是20年之后的某种社会常态。未来把自己预演给你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二、贪婪者、懒惰者、胆怯者:

格局不同,结局不同

站在2025看今天的生死进退,我们需要分辨,哪些是因为疫情暂停的,哪些是将被时代彻底淘汰的,然后再制定当下的行动策略。

三、盲目地逞英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每一条增长曲线,远看是增长,微观看却是由“生死进退”四种状态拼接成的。就好像一支很牛的长牛股,我们微观看,它的每一周、每一天、每一小时其实都充满了起起伏伏。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今天就像在一个熊市里,面临整个市场下撤,做要不要斩仓的决定。资源有限,我们要对业务进行取舍,要对人进行取舍。

1. 业务的取舍

以最快的速度倒下,保留资源,是“退”的正确姿势。

2. 人的取舍

对于人,需要有2个考虑。

第一,你能想象与这个人再合作5年吗?巴菲特说他对股票的态度:“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天。”

第二,能力强的人与负责任的人,你更看重哪个?我做过调研,结论是负责任的人。

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的维系靠什么?靠感情?靠利益?更重要的是“责任”。

一流的高手,选择与负责任的人为伍,坚持有长期价值的事。

善是可以容纳弱者的利益。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有钱所以善良”,是因为有资源的人相对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别人的利益。

但是如何处理“容纳他人利益”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做法是:可以容纳弱者的的利益,同时带动系统进步,带领一个更大的群体向前。

所以,美团没有降低平台费,把收入用来吸纳更多小哥入职,解决7.5万人的就业,让城市的中枢更健壮,这也是商业善举。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分析文章学习、积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