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共读笔记

每周四《论语》共读



《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讲学的一个语录,里面所说的内容注重在修心、修身、学道,是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

《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研究孔子的思想不能够离开《论语》,这是最重要的一部文献之一。

宋朝有一位罗大经的学者,曾经写过《鹤林玉露》这部书,他讲到在宋朝初年宰相赵普就是专读《论语》。别人说赵普只会读《论语》,有一天皇帝宋太宗赵匡义问他,

「你是不是只懂得学《论语》?」

赵普就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我所知道的可以说没有离开《论语》的范围。

他说,「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是赵普当年用半部《论语》帮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今天又要将另一半《论语》用来辅助陛下您,使您坐享太平。从赵普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它的重要性和它的作用。真的,里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讲得淋漓尽致。

  《论语》它是以语录的形式记载的。它不是一篇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的文章,而是格言式的,主要是孔夫子的言行,以及孔夫子弟子们的,乃至再传弟子的这些语录。在朱熹朱夫子的《论语集注》里面,它有一个序言,先介绍孔子的身世。所以要学习《论语》,当然首先我们要了解孔夫子其人。我想孔夫子的身世已经是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要学习《论语》,我们还是应该把夫子的这一生简要的做个介绍,因为《论语》当中很多的话语都是跟他当时的政治背景、时代环境有关系的。朱子的《论语集注》序言里面,他是引《史记.孔子世家》这本书来说孔子的身世。说孔子,名丘,他名字是丘,山丘的丘,字仲尼。他的祖上是周朝时代宋国的宗室,也是一个诸侯国。宋国实际上是殷商王朝的一个王族,周武王封他们在宋国。代代相传下来,一直到孔夫子他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是周朝末年。孔夫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母亲姓颜,颜氏。夫子是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这个地方,所以孔子就被后人认为是鲁国人。鲁国也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

  孔子他自小做儿童的时候,他所玩耍的跟别人就不一样,他常常摆上祭器祭祀祖先,然后模仿别人祭祀行礼的这些样子。从这个小孩的这种行为,我们能够看到他也不是普通人,他是个再来人,他是带着一个使命,要来世 间恢复礼乐、推行仁义的。历史上称仲尼说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确实孔夫子他为我们演述圣贤的教育,留下了丰富的典籍,更可贵的是他以他圣贤的人格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模范,为我们国家二千五百年的后人,可以说是留下一个学习的典型,使到中华民族可以屹立于东方(世界的东方),号称是「礼义之邦」。

  孔老夫子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委吏,也就是仓库管理员,管仓库的。他做仓库管理员的时候,管理得非常好,工作井井有条,计量非常准确。他做司职吏,也就是主持畜牧的官职,使到牲畜也很兴旺。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圣人他做一行就能够那一行做到最优秀。他曾经到过周国,向老子去请教礼这个学问。他回国以后,弟子就开始多了,向他学习的人就开始愈来愈多。后来到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五百一十七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当时鲁国内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于是孔子就到了齐国去,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是为了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渠道见到齐景公。当时齐景公想给孔子一块封地,齐国的宰相晏婴不同意,后来景公也就没有给他封地,也就是孔子在齐国没有得到任用。于是孔子就走了,回到了鲁国。

  当时鲁国国君是鲁定公。孔子四十三岁那年,在鲁国一个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因为霸道专权,他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于是又掌握了整个鲁国的政治。因为鲁国这样的混乱,孔子也不愿意做官,当时只是埋头整理《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等等经典。阳虎曾经有请过他,但是孔子执意不肯出来。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当时季氏另外一个家臣叫公山不狃,他背叛了季氏,他本来邀请孔子,但是孔子最终也没有去。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宰这个官职,在中都做一个小官。结果没想到过了一年,中都这个地方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非常的安定和谐,成为其它地方学习的榜样。所以鲁国国君就把孔子升职为司空、大司寇,掌握宰相这样的一个职权。

  在鲁定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五百年,孔子曾经做鲁定公的助手和齐国国君在夹谷会面,帮助比较弱小的鲁国能够得以没有受到齐国的屈辱,反而让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立了大功。后来在鲁定公十二年,就是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派弟子子路(仲由)做季氏的家臣。当时下令拆毁鲁国三大家族的城墙,收缴他们的武器,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三家的势力,能够把政权归回到鲁国国君手上。可是后来孟孙氏,这是另外一个家族,他不肯拆墙,结果拆毁城墙的这个计划也就告失败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他代理宰相,杀了少正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少正卯他喜欢乱说话,蛊惑人心,结果孔子把他给杀掉。经过三个月对鲁国政治的整治,鲁国就显示出空前的和谐安定。

  因为齐国跟鲁国是邻国,所以鲁国的强大又威胁了齐国。所以齐国国君就想了一个诡计,送了一队美女,就是女乐,还有文马来给鲁国国君。当时季桓子就接受了女乐,于是就跟鲁国国君鲁定公一起成天都在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后来在鲁国郊祭的时候,郊外祭祀,竟然连礼制都没有讲求,没有向大夫们分发祭肉。孔子看到这个礼已经在鲁国被废了,非常痛心,于是就辞官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先后到了卫国,到了陈国。在陈国的时候,路经匡地,在匡地还被人误认为是阳虎,他们俩长得有点像,所以被包围起来。后来误会解除,孔子才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他住在蘧伯玉家里,在这期间曾经拜会过南子,这是卫国国君的一个妃子。这中间很多故事,我们在讲到《论语》相关章节的时候,我再详细的来说明。孔子离开了卫国,在卫国没有得到重用,因为南子从中作梗。

  后来到了宋国,结果在宋国又被大臣司马桓魁迫害,要追杀孔子,结果孔子就离开了宋国,逃往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又返回卫国。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还是不能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又继续的周游。晋国赵氏家臣佛肸曾经想要背叛赵氏,要邀请孔子,孔子打算去,后来也没去成。几经周转又回到了卫国,见到了卫灵公,卫灵公当时向孔子请教作战的事情,孔子说对作战我并不熟悉。因为孔子是主张仁政、仁爱,所以后来也离开了,又到了陈国。在鲁国的季桓子,季氏家族的季桓子他死了以后,他曾经留下遗言,让他的儿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回孔子。因为他的家臣在阻挠,所以季康子就邀请了冉求。所以孔子又没有回国。

  紧接下来孔子到了蔡国,以及叶地这些地方。当时楚国的楚昭王打算给孔子一个封地,想要任用孔子。但是楚国的大臣叫令尹这个官,子西,他不同意,于是后来楚王又就没有封孔子的官职。《史记》中记载,因为楚昭王已经派遣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准备要去受职,因为想着在楚国能够施展他的抱负了。没想到陈蔡这两国竟然把孔子就围在途中,不想让他到楚国,就在陈蔡之间这个地方绝粮七日,「陈蔡绝粮」。所以圣人都有很多的坎坷。后来被解救出来以后,孔子就回到了卫国。卫国的卫灵公已经去世了,当时卫国的国君想要让孔子来主持卫国的政治。但是当时鲁国的季氏家族,因为任用了冉求为统帅,跟齐国作战打胜了,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就向季氏推荐,要季氏任用孔子。所以季氏(季康子)就邀请孔子回鲁国。孔子于是就离开了卫国,回到鲁国。很可惜,到了鲁国还是没有得到任用。

  孔子经过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回到自己家乡已经是六十八岁,看到鲁国终究不能够任用他,他也就不要求再出仕。于是就埋头再整理一些典籍,像他整理《尚书》,而且做了解释,这称为《书传》。解释《礼经》,《礼经》现在仅存《仪礼》这一部分,是十三经之一,解释《礼经》的称为《礼记》。另外孔子还删定《诗经》,为《易经》做批注。当时孔子的弟子非常的多,相传是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到了公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当时鲁国有人在西部打猎,捕获了一只麒麟,这麒麟死了。孔子当时看了这个情况也很哀伤,知道自己大概是归期不远了,他当时在撰写《春秋》。到了第二年,他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他在卫国做官,结果被乱刀砍死,使孔子非常的悲痛。结果又过了一年,就是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四月己丑日,孔夫子就逝世了,享年是七十三岁,后来葬于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为老师服心丧三年。其中子贡,这也是七十二贤之一,子贡在孔子墓旁建了一个草庐,守墓达六年之久。孔子他的儿子叫孔鲤,早死,先于他逝世。孔鲤的儿子,就是孔子的孙子叫孔伋,字子思,后来曾经着了《中庸》,也是我们四书之一。这是简单的将孔子的身世做一个汇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共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