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2

这篇文章本应该上周就写完,但我耍了小聪明,用旧的文章作为上周作业.这次大半文章都是第二周,坐在家里写完的。上次讲了音乐课程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这次讲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五点。很长,4000字左右,笔记多是摘抄认为重要的文字,括号里写自己想法和疑惑。
  本部分提及的书:廖乃雄《音乐教学法》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课程是以师生双方积极情感投入和互动的情感交流活动为主,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情感是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是分不开的。(我一直对美和真,善这个关系很感兴趣,在困惑美真的能够达到善吗。从上句话理解的话,是不是说,音乐美——美好情感——升华成善?)
  音乐课程,要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不同文化认同结合起来。(不能干巴巴的讲理论知识,要放到音乐里)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在乐曲的选择上:要有欣赏价值+唤起美感。(就是既要内容好,也要听着好。内容美+形式美。尽善尽美。)
好的音乐,会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的能力在此?先是感受,习惯美好的音乐,提高欣赏,审美水平,自然对美的有判断,之后美会过度到善?)
教学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启发和知道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堂音乐活动包括:欣赏活动,表现活动,创造活动。然后把相关文化和知识融入活动。(至少我必须每节课都保证欣赏和表现。学习如何把知识点放到活动中)
教师使策划人还引导着,而不是裁判或评委。(觉得这句话适合人生的一切场景。我们其实也不应该对自己和别人的人生做评判)
  音乐教学方法就是要:趣味化,游戏化。努力使“要她唱”变成“她要唱”。
  音乐教室的布置应当优雅、艺术化。座位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当富有新意。
  兴趣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产生于后天的需要。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这些可都是普世的道理。所以工作之后的学习,抱着明确的目的才更有效率。)
  如果音乐课不能让孩子喜欢上音乐,那将毫无意义。(因此,激发,引导才是课堂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心理学,对人心理的研究一定要学?教育心理学?)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就是事情本身吸引你.间接兴趣就是事情本身不吸引你,但结果吸引你.比如学乐理知识本身并不吸引你,但学会之后对弹吉他有帮助,这种因需要产生的兴趣叫做间接兴趣.(这说的不就是学习么~本身哪来兴趣,重点是结果是有用的)
培养对学生的音乐兴趣,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有趣:指的是不稳定,不专一的,通常为直接兴趣的。乐趣:指的是比较专一,稳定的兴趣。就音乐而言,通常指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中找到快乐。志趣:就是一种高水平,专一稳定的兴趣。已经不再是表面,而是深入内心,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这个适用于任何领域爱好。很多名人都把音乐作为了志趣,境界已经不一样了哈哈。我们的话,普通人有了爱好,最好至少变为乐趣。)
  要为学生创立良好的音乐环境,包括:1. 教室和学校里悬挂音乐家,音乐格言,出版音乐墙报/学生做的海报。2. 广播站:播放音乐赏析引导+音乐啊。3. 组织音乐社团。器乐先等一下,合唱团我要立马开搞。4. 组织各种演出活动:首先期末汇演,期中小活动。一学期来一次音乐活动。音乐论坛和讲座和辩论会也可以开起来。
  学生/儿童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热忱,有优于别人的追求,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期盼。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有利因素。(所以,小组活动是必须的。集体活动也要多想。以及如何激发竞争意识)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中无论作曲,表演还是欣赏都是音乐音响的实践,即使不好音乐也是一种心智建构过程。在学生欣赏,表演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与此同时增强对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审美水平。
  通过艺术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多在识谱,歌唱和器乐演奏的领域。律动教学法:用全身在感受音乐。体态律动,声势教学等。游戏教学法。
  我们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符合美育的要求,能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但是,如果只停留在为审美而审美,不超越审美,不强调立美(创造)的话,就有可能成为被动审美,忽略审美中的主动的创造。鼓励创造,是要在音乐创作,表演和奸商三阶段都贯穿着音乐美的创造。(HOW!!)
  对于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继承是为了创造,创造必须继承。(天哪,这句话一下子解开了我对传统即将消亡的音乐的困惑:为什么要抢救,继承他们?它们在当今已没有存在土壤,为何不自生自灭?现在有点明白:们必须继承,是为了创造的,第一为了它能存活于现世,第二是为了作为基础创作出新的东西,而不是放博物馆。那这样的话其实现在很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不对,死活不让创新,那不就让它死么)
  教师要把交谈活动当成创造性活动,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充分启迪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实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创造。
要不断保持开放性,在保持课程,教学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吸收一切新的东西,改进教学模式,方法。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学科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结合,加深对艺术的理解。(第一次觉得艺术这个词高级了起来哈哈)
  音乐艺术具有的特点: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
  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可以表达概念,说清生活中各种事物.而音乐音响只能粗在于艺术范围内,没有语义,通过和社会生活有一定联系的乐汇,唤起人的联想和情感.音乐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一准他信息具有约定性.谁掌握的约定性越多,就对音乐的感知就越敏锐,准确.所以,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教学就是要通过说得清的“语义性”来说明说不清的“非语义性”。(音乐教育难的原因吧)
  (音乐的时间性能说明为何节奏如此重要:因为音乐就是通过时间表现.而节奏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艺术的目的是情感表现。一切艺术都是以具体的形象唤起情感。音乐的载体是音响。音乐不是表现事物本身,而是表达感受。(就像美术可以描述一个苹果,而音乐会表达阳光给我的感觉.). 音乐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音乐如何表达: 
  音乐音响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在形态表现上有可类比的一致性,即都是运动的,不可见的,有节奏的,稍现即逝的。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响,直接刺激听觉,以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有序的节奏,轻重变化的力度,缓急不同的速度,色彩丰富的音色,富有动力的和声等,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信息的手段,与人情感/内心活动的快,慢,强弱,升降,起伏.等属性相类比,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共鸣.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说,音乐可以直接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出动心灵.(原来如此,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听音乐哪怕没有歌词,也能内心觉得安慰或开心或忧伤,因为它直接对接的不是我们的理性思维,而是内心情感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音乐教育以音响为载体,构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借助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以及音乐所显示出的形式美,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和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
  通过“五觉”来感知音乐: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
  视觉:要注意,只能从听觉出发,提倡在看谱时内心做听觉的想象和视觉的联想,使听觉和视觉结合在一起感受。(所以绝不能直接,只教乐理)
  感觉:音乐会对人进行物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首先,音乐作为客观存在的音响,会缠上声波,振幅,泛音,共鸣等物理现象,并由此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传到到脑神经,产生生理反应,如听快速,激动的音乐能使人心跳加速,听舒缓,优美的音乐使人血压下降,呼吸减慢等,进而可能起到心理作用.(所以这算是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心情不好听音乐真的会改变心情?)
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无非构成材料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也存在着同构关系(不明白同构关系,百度不出,有说是相同结构?).心理学上的通感(
不同感觉之间融合互换,如冷静,热闹),使得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成为必要.具体做法可以有:理论知识放在音乐欣赏,创造,演唱的活动中结合着讲解.2. 音乐欣赏可以通过表演加深体验.3. 音乐要结合舞蹈,戏剧,美术进行教学(正好学校就这几门艺术课,我该思考能如何结合,并且和他们多做交流.)4.音乐与文学(诗词,戏剧段落),历史,数学(音值,节奏)等也有联系.节奏ian与'x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以及运动方式也有关.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世界的和平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改变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应该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部分选择.
  要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如广播.(可以搞一个中国音乐周,外国音乐周).注意民俗活动,传统节日中的音乐.举办民族音乐讲座。传统文化知识+音乐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继续学习传统乐理)
  中国音乐理论体系需要从音乐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课标将原来"多元文化"改成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指的是并列关系,多种文化平等的地位.但,现在我们强调弘扬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样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可以理解,我们总会有喜好,自己倾向.就像没有绝对的客观)
  在作品选择时遵循:1. 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 文化性与审美性.3. 情景创设和实践参与相结合.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把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HOW?)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课程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