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就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六篇有题目,没有内容,实存三百零五篇,三百只是取其整数,又称《诗三百》。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许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传,而《诗经》以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以及“毛诗”,后来三家诗相继失传,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

▲蔽:原意为遮蔽,引申为概括。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学而思】

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学习《诗》有助于完善个人德行,净化社会风气。孔子教育弟子的时候,也是以《诗》作为启蒙教材,《孔子家语·弟子行》:“卫将军文子,问於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 诗》 和《 书》,然后用孝和悌的思想教导他们,讲的是仁义,观看的是礼乐,然后使他们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孔子教学,并非教弟子们简单地记忆、诵读,他更为注重的是从古代文献中阐发“先王之道”,以培养弟子们的德性,先“立身”,再“处世”。《诗经》在道德培养中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诵习者在与诗中情感的碰撞与交流中易于改变性情、提升品德,这正是“夫子施教先以《诗》”的根本原因。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志”包括个人的情感、情绪、意志、理想、看法、世界观。道,指公共的价值观。(“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歌是通过对诗的吟唱,来延长诗中所包含的人的思想、抱负,突出诗意;声音的高低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章是道的载体,就好像车是人的载体一样,如果车不载人,车轮和车扶手装饰得再好也没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政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