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小布
关于《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应该是在7月份的时候就通过『罗辑思维公众号』的宣传中知道了,当时也是看了宣传资料或者说广告后,觉得要是能够专专心心看完这本书,相信自己收获会非常大,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各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一路上频繁受阻,因为这本书刚上市,很多平台都有售卖的都是实体书为主,且价格非常贵,对于我而言,大部分时间还是看电子书为主,因为手机上比较方便。那电子书和现在的付费音乐一样的,因为各大平台的版权问题导致资源不好找,很多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平台有电子版的资源,但是不是精排版,看起来也比较费力。几经周折以后其实就已经对那种新书的渴望就降低了一半了。
因为我这么多年来阅读就很少看国外的书,包括看电影或电视剧,因为我总是觉得国外的人,他的叙述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中国5000年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在早些年,受到曾仕强教授国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吧。总之我对国外的很多知识不太感冒。
所以当时决定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算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气吧。然而如果是一本25万字的书,估计真正的结论或者核心价值也就只有几百字或者几千字,其他的都是论述,或者说成支撑观点的论据。所以完整的看一本书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到最后的收获也就那几个结论。就像在上学的时候,我们花一节课的时间来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最后记住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公式,在以后的考试,解决问题时,几乎就慢慢的淡化了公式推导的过程。你现在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公式吗?应该都记得,但是你还记得它的推导过程了,应该都忘记的差不多了。
所以估计你也猜到了,我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在这个大篇幅中去寻找那么一个个结论的繁琐,加上我对外国作家的叙述方式的不感冒,前期找书的费尽周折,电子书的排版还不是很好,更加快了我的放弃速度。
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再次打开得到app,购买了每天听一本书版本的《知识大迁移》,25分钟零碎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巨作。并得到了只有3句话的结论。还是非常感谢这个团队为我节省下了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1.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2.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3.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
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说下我个人的理解:
事实性知识就是实际存在的比较固定的知识,比如全国有多少个省份,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一天有多少个小时等这类知识。
方法性知识就是:教你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取事实知识。比如,你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个省份,但是你知道可以通过百度或者谷歌的方法去获取你需要的知识,那么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查询结果就是一个方法性知识。
在古时候人们一起聊天,你背四书五经背的越多别人就会觉得你越有才华,这里的四书五经就是事实性知识,那个时代方法性知识特别的稀有,你听得多见得多背书背的多就会认为你知识渊博,你是聪明人。所以才有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就自然觉得方法性知识更重要了。
而今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这些年应试教育和5000年文化的推崇。慢慢的方法性知识就高于事实性知识了,你不觉得你现在身边的人常识稍微多那么一点你就会觉得他很牛逼,他很有才华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慢慢的太过于重视方法性知识和依赖于它,事实性知识慢慢的就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每次当不知道常识的时候也会很迅速并熟练的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想要的结果。而那一群不需要通过互联网搜索张口就能道出常识的人,就变得稀缺,变得出类拔萃了。
所以知识已经迁移了,方式也发生了大转变。请重视起事实性知识吧!
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说下我个人的理解:
刺猬型人才:就是只专注某一个领域,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型人才。
狐狸型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对每个领域都有涉猎,并合理的把彼此串联起来。
在过去几年我一直被一个结论带跑偏了,就是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级的人才。往一个深度去钻研,不向一个广度上去扩展。跑偏了的结果就是,这段时间我个人提升非常慢,同时在收入上也得到了印证。同事们虽然比我在一个领域弱一些,但是他们的知识广度比我大,所有得到了领导更多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比我可观的收入。
所以早发现早调整,从现在开始调整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你也是这样请果断掉头一切都来得及。
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
说下我个人的理解:
定制化信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定向推送消息,比如在今日头条或者新浪微博通过标签化只推送自己感兴趣。
在没看到这个结论之前,我一直在庆幸自己通过各种标签化或者各种数据过滤让我尽量只看到我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在无趣的领域。
可是就在最近一段时间这个弊端在身上也就突然显现出来了。
应该是在一年前我用的音乐app一直用的QQ音乐,这个大数据可以说跟随我应该有5-6年之久,听到后面总感觉系统推送的歌曲我听着很难找到有动心的音乐了。后来网易云音乐起来后,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在用,我也就注册了一个,最开始听的时候可以说在网易肯定没有我的记录或者爱好标签,一切都是新鲜的,所有的习惯标签都是重新培养,我在第一天使用的时候,有好听的歌曲我就点击一个喜欢收藏。第二天或者很长一点时间,我就通过这几天的喜好给我推荐,确实超乎我的想象,已推荐一个准,几乎每一次推荐我都加入了收藏里面,我当时就在想这个算法确实很到位,难道这就是很多人放弃传统App的理由吗。
似乎我说了这么多,并还没有说出问题在那里。大家都知道,听什么风格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除了性格关系外,有很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心情,最近心情愉悦可能听欢快的音乐比较多,最近犹豫可能听一些忧伤的歌比骄多。
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烦躁,就持续的听了很长一段时间的DJ,全是那种节奏感很强的动次打次。遇到好听的我也习惯性的点击了收藏。你知道这个算法的结果是什么吗?以至于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我一大早起来或者晚上想听一些安静的歌曲都不行,总是给我推荐一些动次打次的音乐。让人很反感,感觉这种所谓的定制的算法把我拉入了一个死胡同永远无法走出来,我就这样知识也就受限制在了这个DJ的领域。
所以不要过分的依赖于这种个性化定制的资讯,它是你的主食,也要适当添加一些辅食来均衡营养。否则你就会像我听音乐一样,死循环在那个DJ的死胡同里面无法走出来。
那么我该做一些改变:
- 尽可能多的多去了解一些事实知识。
- 通过方法性知识得到的事实知识尽可能的记忆在脑海里,减少对搜索工具的二次依赖。
- 尽量把知识的广度做一些扩散,虽然现在是一个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细分的不能再细分的时代,而真正的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力是,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摄入,然后合理的把这些细分领域或者专业人才串联起来。如果不想永远的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就应该多去培养这种串联能力。
- 在保证定向推送的主食以外,还是尽量多去了解一下自己平时不太关注的领域,保证知识养份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