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勤奋还是貌似勤奋?

勤奋和懒惰的四象限――

勤奋的反面是懒惰,这好像说一个人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做一个勤奋的人,要么做一个懒惰的人。

事实上,人的行为是不能够简单地用勤奋和懒惰的二分法来概括的,至少我们可以把它分得更细一点:

勤奋、懒惰、高品质、低品质,这样我们至少能看出四种行为:高品质勤奋、低品质勤奋、低品质懒惰、高品质懒惰。

我们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在低品质懒惰和低品质勤奋当中,很少去谋求甚至没想到会有高品质勤奋和高品质懒惰。

你会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值得做的,但这里有一个对我们的认知的挑战:你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剔除的,哪些东西是不能剔除的?

当你能够使用“奥卡姆的剃刀”把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剔除掉的时候,你可能处在某种闲散中,但要获得这种闲散和懒惰需要很高的认知能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品质懒惰之外还有一种高品质勤奋:

这件事是必须做的,那你很可能陷入到低品质勤奋和高品质勤奋的冲突中,虽然很多人是感受不到这种冲突的,他们往往觉得“只要这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那我就竭尽全力、按部就班地一件一件把它去、完成”,事实上,时间和机会是最大的成本,很多时候不允许你一件件去做。

所以,在关键节点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大多数人要么就陷入到低品质懒惰的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当中,要么就陷入到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没用和徒劳的低品质勤奋当中。

你不妨仔细品味一下“勤奋和懒惰”的四个象限,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把事做成的人如此之少了……

“以简驭繁”这个单元强调的“以简驭繁”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更高品质的勤奋;

是算法层次的解,而不是数据层次的解:

数据层次要尽可能地繁,算法层次要尽可能地简,但我们经常是倒过来的,在算法层次特别复杂,而数据层次又特别简单,导致尝试的东西、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很少,但是在规则层面又弄得特别复杂,最后就会陷入到一种焦虑、紧张、忙碌的一事无成中!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得太轻巧了,普通人做事情不就得一件一件做,哪有那么容易偷懒的事情啊”

——不是教你偷懒,偷懒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知道自己懒;还有一种懒是偷偷地懒,用你的勤奋和忙碌在偷懒,用你低品质的奋斗和挣扎,向自己和别人证明自己并没有偷懒,这是一种更致命的偷懒。

第三种选择

“以简驭繁”是要让你心里有一根弦:要学会以简驭繁,学会追求高品质的勤奋,避免低品质的懒惰和低品质的勤奋。

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做一件事完成的;

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你很可能永远表面勤勤恳恳,实则蝇营狗苟!

我们不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跟人交往的时候,你是想做一个索取者,还是做一个给予者?

表面上,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不可能有第三个选择,但有很多索取本身就是给予,很多给予就是以索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比如“求人”,你完全可以,用索取的方式跟别人建立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你让对方的举手之劳,能帮助你在关键点上脱颖而出,这既是你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也是你求人的一种方式——

对方在不付出多大成本的情况下,帮助了你,你已经跟对方形成了某种联盟关系。

美国谚语说,“索取是最好的给予”,从这个小小的事情上,我们就能稍稍领悟到这个道理:

在两种选择之外,常常有第三种选择,或者三个任务背后,可能只需要完成一个任务!

《第三种选择》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似水火不容的选择背后,承载着一个很可能完全被忽略的第三种选择。一旦找到这种选择,不仅是两全其美,甚至是三全其美,这就叫“以简驭繁”。

讲了这么多,也许并不能马上告诉你直接的方法,但世界上的方法,首先是因为有一种意识,形成这种意识以后,就能慢慢在生活中发现方法,知道了方法的妙处,形成正反馈,最后,才能将方法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真的勤奋还是貌似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