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说阅

《茶说》著于1615年,作者黄龙德,生平事迹不详,大概为明末清初人。

全书一共十一章,篇幅不长,但总结了明代代表性的审评经验,奠定了现代茶叶感官审评的理论基础。同时借这杯中之物展示了明代广阔的思想文化,传载明人茶饮所具有的清淡、质朴的文化意蕴。

茶事的兴起,始于唐,兴于宋,唐宋流行蒸青绿茶,制作时将茶叶捣烂加工成茶饼,饮茶时碾罗成茶末。

到了明代,人们饮茶的风尚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蒸青改为炒青,同时也不再制作茶饼,饮用时不需要碾碎茶叶,使用全叶冲泡法,将茶叶直接放到茶碗中,用开水冲泡。

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饮茶方式都进行了极大的简化,直接导致明代的茶风转向简约、清淡。

采之以时,造之以法

黄龙德提出“采之以时,造之以法”的观点。

具体的采青时间同陆羽提出的“凌露”一致,但采摘季节不再仅仅限于春茶,秋茶和冬茶亦可采之。

茶青采摘后,需要薄摊在地面上,挑拣茶叶。

一是避免茶叶堆积发酵,另一方面可使茶青失水,挥发草青气,软化质地,也就是如今的萎凋。

边炒边揉,旋炒旋冷

炒茶时,待茶快要炒熟的时候,在锅中用手轻轻地揉,将茶叶揉卷成条状,然后把茶叶取出来铺在簸箕上,用扇子扇凉。

等炒了十多锅,把之前炒过的茶叶又都倒进锅里再一起炒。快速炒完马上扇凉,这样反复操作五次。

明代已经出现揉捻的工序,虽然是和炒青一同进行,但也达到了塑形和增加浸出率的功效。用扇子扇凉则是为了快速散去热气和水汽避免产生湿热反应。

明代追求清饮,所谓“回来茶有真香,无容矫揉”。

有诗言,久坐不知香在室,开窗时有蝶飞来。

龙团金饼,虽然极其精美华丽,却无这般天然意蕴。

明代采摘不再贵早,以适时为宜,故“以白、以绿为佳”。成品干茶绿色而带白毫,茶汤浅绿,已经接近了近现代名优茶品质的要求。

茶叶的味道贵在甘甜滋润,而不是又苦又涩。黄龙德提出“茶贵甘润,不贵苦涩”的品鉴标准,茶汤的味道除了本身的品质外,还极大程度的依赖,水温,器具,冲泡时间等外界因素。

对于茶器,唐宋多金银器皿,明人却追求简朴自然,砂壶竹灶,锡注瓷盏,古朴自然之物性与文人精致细腻的审美追求浑然一体,一派天然而又不流于粗鄙。一壶一器之中蕴含了明人平朴、自然、坚韧而灵逸的境界。

茶灶袅袅升起轻烟,松涛般的水声耳边萦绕着,自己一个人煮茶,啜饮,自有一种独到的乐趣。但比不上与高明的人谈论道理,与文人墨客谈论诗词,与道士谈论玄学,与僧人探讨禅理,与知己谈论心情,与闲散的人谈论鬼神更为有趣。

独自饮茶有清静之幽,但是作者更看重以茶会友,与雅士清谈之趣。这不单单是对茶味的品评,还有品饮过程中精神的交流。

明代对茶叶的物性认识更加深入,从“茶性”的理论高度概括出茶叶包装与贮藏的科学依据。

贮藏茶应在梅雨季节之前,先将茶瓶预先烘烤温热,把茶叶贮藏进去,在茶叶上加一层箬竹叶,然后用厚纸把瓶子外部密封结实。再拿一只大瓮,在瓮底铺一层谷灰,将茶瓶倒扣在谷灰上,再用谷灰把茶瓶埋好。这样一层谷灰一层茶瓶层层罗列,最后封固好大瓮瓮口,把大瓮贮藏在楼阁里,湿气就不能进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说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