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曾国潘》

今日学习状况不佳,读书速度慢如蜗牛,不在于书难读,在于自我内心不够激情。就像当初受某意指示,像是吸了大麻一样充满血性的奋斗,但一旦澎湃过后,仍像原来般虚弱无力。终究是因为没有内化为自我奋斗的动力。

而在今日,还多少是有一些进步的。终究读完了曾老先生的一生,整个阅读过程像极了他稳且慢的秉性一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频。这是传记类书籍,内容细节,诸如小节战斗中涉及地理的布位、人物心理的博弈、相互角色的明争暗斗,都一一细细揣摩,并试着感受。一度为增老夫子的传统理学所自我约束而无限感慨,也为紧急战场下其多次不听指令、见死不救的行为大为汗颜,认为其有些不通情理,缺乏情义,有些失望与 其在我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读懂,没有彻底站在当年风云战场、人头将地的危险境地,也就不易理解其战场上过于求稳、战术过于守旧的作战风格。他不被诸多人理解,在一次次失败后被唾弃、责骂,但仍坚持内心的恒定。应该说这是其人最为难得的一点。

一生忠心耿耿,在功垂千秋后一次次被卸磨杀驴,仍对大清帝国的复兴寄于较高的期望,并对虚伪皇族给予的一点点恩宠都感激涕零,顶着生命的各种不安,带着日益破败的病体,为朝廷社稷着想,为家人命运价值观进行教化。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湘军的铁的凝聚力、战斗力,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了人心所向的威力。而这人就是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等多位才智双全之人,成为湘军主力,最终成为控制整个江南帝国的曾氏势力。但每当功成名就,其深知官场险恶,懂得隐退之道,这该是如何的一种节操。战乱年代,勇士将领不仅要为社稷厮杀战场,还得懂得在胜利后如何保生的问题,要知道那些个无任何存在意义的奸佞小人的谗言比那些个盗贼的杀伤力也小不了哪去。尽管战场、政治都如此险恶,他仍然以自己独有的“诚”字,赢得了湘军将领的心、扰乱了太平军的意、却也似有若无得到了皇族的种种猜忌与不安。在阅读时,一次次为之感到心惊肉跳,一次次为之感到气愤愈加。但他就是这样沉沉稳稳,亦或是靠其凡人不能理解的才能,亦或是上天垂青命运可济,最终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凡英名。

他不断的自我反省,整个人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存天理去人欲”,时刻涤清混沌躁乱的思想,以至于在整个不被肯定的当时,他实际上成为了大清帝国尚能安存的人才根基。

也许,我还真的没能读懂、至少在字里行间并没能真正把握他的呼吸命脉。经典需要反复读,在历经的过程中去重温历史,切身感悟伟人的思想、行为不凡之处。读书继续,愿曾老夫子的稳并诚简洁人生哲学伴随我们的一生。保持人性的本真,遵从良知,保持自我,活出与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读《曾国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