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清朝(上)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清朝人物众多,分上下两篇来罗列,以下为清王朝部分皇室人物

(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59—1626)后金王朝的创建者。1616—1626年在位。满族。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人,号淑勤贝勒。

初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后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万历十一年(1583),以祖、父为明兵误杀为由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及海西、野人女真大部,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曾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创造满文。四十四年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建都赫图阿拉城。

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攻明,经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占有辽东及辽西部分地区。六年,迁都辽阳,实行“计丁授田”,任用汉官,笼络蒙古,并宣布八贝勒共治国政。十年迁都沈阳。次年统兵进攻明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为宁前道袁崇焕所败。旋病死,葬沈阳福陵,庙号太祖,谥武皇帝,后谥高皇帝。

(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592—1643)清代皇帝。1626—1643年在位。太祖第八子。

初为正白旗旗主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以年齿序称“四贝勒”。曾襄理国政,屡统兵征战,颇有战功。天命十一年(1626),太祖卒后,被诸贝勒推为后金汗,年号天聪。即位后,削弱三大贝勒权力,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设六部、内三院、都察院,以完善中央统治机构。开文馆,译汉文书籍,考试生员、举人,尽力笼络汉、蒙官员。

为解除后顾之忧,断绝明朝与朝鲜盟好,曾两次进攻朝鲜,逼朝鲜国王纳贡。又出征察哈尔蒙古,统一漠南,以扫除明朝北边屏障。屡次对明朝用兵,在辽西地区不断取胜,并四次遣兵入塞,攻城掠地。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后又创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一女真各部,为入关灭明作好准备。崇德八年(1643)暴卒,葬盛京(今沈阳)昭陵,庙号太宗,谥文皇帝。

(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38—1661)清代皇帝。1643—1661年在位。法名行痴,号痴道人,又号太和主人、体元斋主人。太宗第九子。

崇德八年(1643)继位,年号顺治,以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辅政王,摄理国政。顺治元年(1644)迁都北京,多尔衮独揽大权,仅拥虚位。八年多尔衮病死后,始亲政,追论多尔衮及其亲信罪,勒令英亲王阿济格自尽。重用汉官,整饬吏治,奖励垦荒,编制《赋役全书》,免除多尔衮修建避暑边城加派银二百五十万两。

先用洪承畴经略西南,复以吴三桂为主力击败李定国,攻占云、贵。初信天主教,敬仰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后崇信佛教,尊高僧玉林琇、木陈忞等为师,自称弟子。十七年,爱妃栋鄂氏病死,决心削发出家,经劝阻乃止。次年病死于养心殿。葬遵化孝陵,庙号世祖,谥章皇帝。

(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清代皇帝。1661—1722年在位。号体元主人。世祖第三子。

八岁时继位,年号康熙,由索尼、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667)亲政,然鳌拜仍擅权。八年计擒鳌拜,革职拘禁。十二年下令撤藩,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乱。二十二年统一台湾,设府建制,加强管理。注意河工、漕运,用靳辅治河,颇著成绩。曾六次南巡江浙,视阅河工,观风问俗,联络汉族上层和士人。

二十八年与俄国订立《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又三次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加强对喀尔喀和内蒙古的统治。四十二年,确立秋狝制度,以联络蒙古等少数民族。四十七年废黜皇太子允礽,寻复立,再废,遂使储位久虚,诸子觊觎争夺不已。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制,固定人口税。尊崇理学,曾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测绘《皇舆全览图》,然又兴戴名世文字狱,强化思想统治。

重视自然科学,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制定历法。五十四年又对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用兵,命皇十四子允禵督师,旋平定西藏。六十一年病死于畅春园,一说为皇四子胤禛毒害。葬遵化景陵,庙号圣祖,谥仁皇帝。

(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678—1735)清代皇帝。1722—1735年在位。号破尘居士。圣祖第四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封贝勒,四十八年晋雍亲王。六十一年即位,年号雍正。即位后,残酷打击政敌,幽死允禩、允禟,贬允禵,旋又处死年羹尧,禁死隆科多。厉行改革,实行耗羡归公和官吏养廉银制度,惩治贪官,清理财政。实行绅民一体当差原则,推行摊丁入粮制度,豁除贱籍。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军机处,实行奏折制,改革八旗事务,进一步削弱王公势力。

为减少内部政争,确定秘密立储之制。推行保甲制,强化宗族制度。屡兴文字狱。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西藏阿尔布巴叛乱,唯对准噶尔部用兵迭遭失败。禁天主教,驱逐西洋传教士于澳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勤于治政,手批章奏甚多。

雍正十三年(1735)暴卒于北京圆明园,死因或说脑溢血,或说丹药中毒,俗传被剑客刺杀,则为无稽之谈。葬易州泰陵,庙号世宗,谥宪皇帝。著有《世宗宪皇帝文集》、《御选语录》等,另由臣子整理的有《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

(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清代皇帝。1735—1796年在位。号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世宗第四子。

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即位,年号乾隆。即位后,粉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常驻军队,移民屯田,建立驿站,兴修水利。稳定西藏政局,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事、外交权力于驻藏大臣。颁金奔巴瓶,制定“金瓶掣签”,以确定达赖、班禅和大呼图克图转世继承。

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继续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对西方殖民势力,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之政策,关闭宁波、厦门、云台山(今连云港)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各项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沙俄之非法活动。

编纂书籍多种,尤以《四库全书》为最,历时十年始成,中国古代史籍借以集中保存流传;又搜集字画古器,内府所藏甚富,保存大量珍贵文物。然禁毁书籍亦甚多。迭兴文字狱,以莫须有加罪于人,箝制思想,造成“万马齐瘖”的局面。屡次用兵,有胜有败,却自诩为“十全武功”。巡游无度,有“马上朝廷”之称,且土木繁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中期任用于敏中,贪污之风渐炽。晚年倚任和珅,吏治更加败坏,贪污成风,大案迭出,屡杀不止。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秘密宗教迅速发展,人民纷纷起义,最终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自此由盛转衰。嘉庆元年(1796)传位仁宗,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军国大事,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四年病死,葬遵化裕陵,庙号高宗,谥纯皇帝。著有《乐善堂诗文全集》、《御制诗文集》多集。

(7)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60年—1820),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

颙琰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帝秘立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清高宗禅位于颙琰,但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

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782—1850)清代皇帝。1820—1850年在位。仁宗次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即位,以明年为道光元年。道光六年(1826),叛逃边外的张格尔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寇边,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田等四城。他派兵攻剿,于次年收复四城。自即位起,盛京、直隶、河南、江苏、江西、安徽、甘肃等省灾害连年不断,又因政治腐败日甚,社会矛盾加剧,各地农民起义屡有发生,辄派兵镇压。并谕令严行保甲、整饬吏治、除弊兴利、赈灾、治水利,以缓和社会矛盾。

十八年,因英美侵略者大量输入鸦片和白银外流,引起财政危机,为维护王朝统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二十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攻陷定海,并至天津海口投书。遂由禁烟、抗英转为动摇妥协。后时战时和,多所反复。二十二年八月被迫派耆英等与英人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二十四年又分别与美国、法国签订《望厦条约》与《黄埔条约》。战争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广西尤炽,均调重兵镇压。三十年病死。葬易州慕陵,庙号宣宗,谥成皇帝。

(9)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31—1861)清代皇帝。1850—1861年在位。宣宗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1850)二十岁即帝位。年号咸丰。咸丰元年(1851)调兵遣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起义。屡遭失利。三年,起用曾国藩等汉族官绅创办团练,并任用肃顺等筹划财政。

六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奉行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八年,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十年,英法侵略军进攻北京,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其弟恭亲王奕䜣留京议和,又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并承认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十一年病死于热河行宫。葬遵化定陵,庙号文宗,谥显皇帝。

(10)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56—1875)清代皇帝。1861—1875年在位。文宗长子。

咸丰十一年(1861)六岁即帝位,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佐,定年号祺祥。同年九月其生母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等发动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太后掌权。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亲政,仍由慈禧太后掌权。次年底病死。葬遵化惠陵,庙号穆宗,谥毅皇帝。

(1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1—1908)清代皇帝。1875—1908年在位。醇亲王奕譞之子。

四岁继位,年号光绪。光绪十三年(1887)亲政。十五年,慈禧太后结束训政,然仍控制大权。深悉时局艰难,欲有所作为。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开始立意变法。二十四年读康有为上书和《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于四月二十三日(6.11)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召见康有为、梁启超,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罢免守旧大臣,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

戊戌政变后,被幽禁瀛台。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中,力主予以镇压。八国联军逼近北京,与慈禧太后等逃至西安。三十四年在北京病死。葬易州崇陵,庙号德宗,谥景皇帝。

(12)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清末代皇帝。字浩然。年号宣统。光绪帝侄,醇亲王载沣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仍居清宫,享受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件。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护持下去东北。次年成立伪满洲国,任执政。1934年称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大赦释出。后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著有《我的前半生》。

(13)孝庄文皇后

(1613—1688)清世祖生母。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贝勒寨桑女。

天命十年(1625)嫁与太宗。崇德元年(1636),封永福宫庄妃。世祖尊为皇太后,圣祖尊为太皇太后。世祖、圣祖均年幼继位,时军国大事,多所指画,影响显著。病卒后葬遵化昭西陵,谥孝庄文皇后。

(14)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生于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下皇四子弘历。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九年孝敬宪皇后去世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初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十余年间皆号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看来并不受宠。直到弘历降生才得以改变。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庚午,生雍亲王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雍正即位初,封为熹妃,居景仁宫。地位次于乌拉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相继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八年(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

(15)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满洲镶黄旗人(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16)慈禧太后

(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咸丰帝妃。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抬入镶黄旗)人。

咸丰二年(1852)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生载淳。次年进懿贵妃。十一年咸丰帝死于热河行官,其子载淳即位,改元祺祥,与孝贞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居丧时住行宫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故称西太后。同年十一月与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杀辅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改年号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采用奕䜣的“借洋兵助剿”政策,依靠外国侵略者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人民起义,支持开办洋务活动。

同治十三年(1874)载淳病死,策立四岁侄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垂帘听政。继续推行对外妥协政策,订立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光绪十五年(1889)名义上“撤帘归政”于光绪帝,但仍控制军政实权。二十四年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废除新政。次年十二月(1900.1)与荣禄等策划,立溥㑺为大阿哥,谋废光绪帝。二十六年对义和团采取“剿抚兼施”之策;并于五月二十五日(6.21)对外宣战。七月八国联军陷北京内城前,挟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途中下令屠杀义和团,命奕劻、李鸿章等与侵略者议和。十二月颁布“实行新政”上谕。次年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卖国政策,同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三十一年宣布“预备立宪”,以缓和矛盾,抵制革命。三十四年十月与光绪帝相继病死。

(17)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

(1868-1913)别名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后,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溥仪登基后,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推位让国。1913年,隆裕太后在长-薨逝,享年46岁,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葬于崇陵,以国葬之礼下葬。其实,隆裕太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她的思想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18)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

(1906-1946),字慕鸿,号植莲,笔名荣月华,达斡尔族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皇后。

1922年,在瑾皇贵妃(端康皇贵妃)的坚持下,加之民国政府的特许,婉容成为名义上的皇后,之后又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后。根据《我的前半生》透露,婉容染病,并与侍卫通奸生下一女,孩子死后,婉容更是憔悴衰弱,于1946年死于吉林省延吉的监狱里,葬于清西陵外的华龙皇家陵园。

(19)爱新觉罗·多尔衮

(1612-1650),努尔哈赤之子,别称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封爵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少年时随皇太极征战四方,1635年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后又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清军入关、统一全国。顺治入关后,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变成了皇父摄政王。1650年,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后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谥号义皇帝,庙号成宗。

(20)爱新觉罗·奕訢

(1833-1898),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后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度被起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人物-清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