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作“诗魔”,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相传,白居易每当写完一首诗,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如果老太婆听不懂他写的什么,他会斟字酌句地修改,直到修改到任何人能听懂他才罢休。
正是这样的写作姿态,促使白居易的诗歌流传极广,许多人能背诵出他诗中的名句。
在普通读者眼里,白居易跟杜甫一样,都是用诗歌反映现实、批评时事的高手,实际上,白居易的诗歌在题材上非常广泛,在形式上五花八门,他的情诗写得也非常好。
像我们熟知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又是一首展现悲剧的爱情诗,里边的名句比比皆是。
本文要讲的是白居易写于811年的一首名叫《夜雨》的爱情诗,这首诗以直白、深情、细腻的语言,写给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她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两人被迫分开很多年后,白居易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全诗为: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不算顺利,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37岁结婚。写《夜雨》时,白居易将近40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妻子是同僚杨汝士的妹妹。
那么,他为什么心里仍然放不下湘灵呢?
这需要从白居易的少年时期说起。
白居易772年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官宦家庭,他天生聪慧,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很快在当地赢得了“神童”的美誉。
因为祖上世代为官,他自小的目标是延续家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比父亲还要优秀的官,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白居易9岁时,新郑一带战事频繁,为躲避战乱,父亲白季庚就把一家人接到了任官之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
两年后,一名邻家小女孩引起了白居易的强烈关注。小女孩小他4岁,不仅长得活泼可爱,而且略懂音律,她的一举一动如同有魔力一样,不由得牵引着白居易的心弦。两人在一起时,白居易总是忍不住偷偷看她,看她时,自己的心则如同小白兔一样乱跳。
很快,两人变成为青梅竹马的玩伴,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懵懂的爱情种子不知不觉在一对朝夕相处的少男少女的心里悄悄种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
791年,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两个年轻人奋不顾身地坠入爱河。
白居易本身就是天才,再被爱情滋润后,他的灵感爆棚,佳作不断。这些佳作里边,当然有写给湘灵的情诗。
白居易写给湘灵的第一首情诗名叫《邻女》,是他们刚刚相爱时写给她的,诗曰: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首诗正是为了赞美湘灵美丽的容貌和悦耳的嗓音而作。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的白居易为自己的前程着想,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投靠江南的叔父,这意味着他要跟相识相恋17年的湘灵分开了。
离别的痛苦让白居易难以承受,他只有通过写诗来表达这种情感。
去江南的路上,白居易分别写下《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3首情真意切的诗,从诗中完全能看出,他们此时的感情已经如漆似胶,结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让他们的爱情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
白居易出生在中小官僚家庭,祖上世代为官,而湘灵不过是平民之女,两人门不当户不对。身份上的巨大差异如同一条鸿沟,导致两人都无法跨越,他们的爱情要遭遇重重阻挠。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发现儿子跟湘灵恋爱后,非常生气,强烈反对这段感情。
在陈氏眼里,湘灵根本配不上儿子高贵的出身和渊博的学识,并且,儿子有很大概率会飞黄腾达,她就更配不上了。
贞元十六年(800年)初,29岁的白居易终于考中进士,随之迫不及待地回到符离,并且长住了10个月。
白居易再次回到符离有两个原因,一是荣归故里,看望母亲。二是请求母亲让他娶湘灵为妻。
母亲再一次严厉地拒绝了白居易,这一次伤透了白居易的心,他只能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离开家。
804年秋,白居易在京城长安被任命为校书郎,主持历史文献的编撰工作,需要搬家到长安,他回到符离再次哀求母亲准许他和湘灵结婚,但他母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在全家迁离时不准他跟湘灵见面。
这一次,他们的婚姻彻底画上了句号,但他们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为了惩罚母亲的错误,不但不与别人结婚,并且写下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
809年,白居易的母亲以自己死不瞑目为由,逼迫37岁的白居易跟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婚后的白居易,心里依然放不下湘灵,仍然隔三差五地写诗表达对湘灵的相思之情,《夜雨》、《感镜》等诗,正是白居易此时所作。
816年,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跟夫人一起偶遇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见到湘灵的那一刻,白居易不顾一切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逢旧》。
正是这首《逢旧》,激发了白居易的诗情,让他对爱情悲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打下了坚实基础。
825年,53岁的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阳途中,特意到湘灵居住的村子看了看,发现湘灵已不知去向,两人长达35年之久的爱情悲剧才彻底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