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心中有爱,眼中有学生,前方定有光》此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0年11期

      案例:


                良心罚单

          作为男老师,我见不得男生掉眼泪。可眼下的男生比女生还爱哭,受一点委屈就以泪洗面。庆幸的是我曾用激将法和500字反思,改变爱哭的小海,让他发誓,不再轻易掉泪:

          我从小到大就爱哭鼻子,只要一遇到点儿误解或是批评,就泪流不止。那天,站在操场上的我,有咬手指习惯的我又照例咬起手指来。谁承想,刘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我身边,见我如此专注,就随口来一句:“你手上有金子是不是?”话中分明带着几丝嘲讽。听到这带刺的话语,我不敢发火,只能默默地掉眼泪。刘老师见了,非但没有半点同情,还变本加厉,又狠狠地抛下几句话才离开。嘁!我还怕你不成,你算那根葱,为发泄自己不满,我又故意咬起了手指。不知刘老师是“土地”还是“玉帝”,突然又出现在我身边,不近情理地训了我几句。泪水又要落了,尽管我竭力忍住,但它却更加“张狂”,终于,泪水夺眶而出。这时,刘老师玩笑似的说我像婴儿,我不由怒火中烧。真想顶上几句,可话到嘴边我又强咽了下去,只有泪水在诉说着我的不满与怨艾。“男子汉大丈夫,掉什么泪。以后掉一滴眼泪,500字反思!”听到刘老师不冷不热的话,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忙用手拭去眼泪。

          望着刘老师的背影,我暗暗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轻易流泪。不是为了躲避500字的反思,而是为了一个男子汉的尊严。

          小海还真是言出必行,此后再也不见他在我面前泪眼花花了。

    全校教师大会上,校长当众宣布了最近连续收到几个家长的投诉电话,反映有老师经常用写反思的方式惩罚学生,让家长和孩子都很反感。为此,我不得不脸红耳赤地对号入座。记得五年前,就在我班主任工作杂乱无章,对顽皮学生束手无策,即使大动肝火,甚至施以“暴力”也无济于事之时,有幸聆听了魏书生的报告,从中深受启发。于是,我试着将其教育管理之法移植到我的班务管理中,拟订班级“法律”,对违纪者惩罚50—500字不等的反思就是从魏老师的“说明书”衍生出来的。此法令一出,我的班级管理产生“神奇”功效。仅仅一学期的工夫,不仅班风班貌焕然一新,而且我还逐渐学会了尊重、理解、包容学生,根治了先前的坏脾气。接任第二个班,我将反思妙方承继下来,结果只用了一年时间,我就把全校闻名的乱班转化成了区先进班级,品味到了做班主任的尊严与快乐。前两年,我又主动向学校争取到一个谁都闻之色变的问题班,如法炮制地调教了半年,班级就跨入先进行列。一时间,我名声鹊起,同行们纷纷向我索取治班良方,很快,“反思之法”在全校推广开来。为此,我自鸣得意了好一阵子。没有想到这管理班级的“法宝”会遭遇“炮轰”。直到读到小海的信,我才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反思教育”:

        刘老师:您好!

        您来到班上已经有半年了,我发现你跟以前的班主任不一样,您特别喜欢激励同学。您几乎每天都要发奖,让我们获得一股自信的动力不断进步、找到自我。你让我们写下的十大梦想,让我们有了飞腾的翅膀,你每天评选杰出学生,让我们知道了每天都要发奋努力。一年来,我们班在您的带领下各个方面都进步了,就拿我来说吧,以前我对语文十分冷漠,而现在我对语文有了热情,成绩也上升很快,让我和家长都十分开心。但是,我认为您有些做法不好,您总是让做错事的同学写反思,但反思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说,班上有很多老油条,他们身上的毛病已经形成了习惯,不管写多少反思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这些老毛病是怎样形成的,尤其是应该找他们的家长了解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刘老师,您说是吧?

          小海提出的问题的确不假,学生惧怕反思,一旦接受反思惩罚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班级管理当实现学生“自治”,但这一切显然与我崇奉和追求的理想境界相距甚远。沉思默想中,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引以为荣的“反思之法”。其实,反思本无错,它能让人在“慎独”中发现自我,生成理性智慧,继而唤醒沉睡的道德生命。然而,为什么只要责令学生写反思,我听得最多的是抱怨,有的学生甚至还患上了“反思恐惧症”呢?当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我在用心解读中恍然大悟:尽管我在班级管理中用“法治”取代了“人治”,但作为班主任的我并未从师权神坛走下来,常常凌驾于“法”之上,与其说学生表现好,其实仅仅只是屈服于我的强权,在孩子们面前,我依旧扮演的是“警察”“保姆”等尴尬角色,从而丢掉了教育本真——自我教育。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一天到晚叫孩子写反思,他们只是为引合老师的胃口,为写反思而反思,根本达不到反思的真正功用……。

            我决定向过去的“反思教育”告别,将惩罚更多地转化为引领,在不规定字数和形式的前提下,我鼓励学生利用“成长足迹本”进行自主反思,继而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亮点与不足以此鞭策、激励自我成长。由于反思变了面孔,我每天都能读到闪烁着真正力量的文字。不过,可能是有些学生对反思依旧心存反感,小结本上“反思激励”一栏里常常空着。于是,当他们“犯法”之时,我只好继续动用强制反思惩戒督促。怎样把这些学生引领到自主反思的轨道上来,我尚未找到良方,但我会充满信心地在自我反思中探索下去。而小海的一篇《良心罚单》,更坚定了我的求变之路:

    也许,我真的该问问自己的良心,最近的表现如何?而良心只给我一张罚单:

    1、你上课不太专心了,比如今天的科学课上,你自己就讲半节课啊,你说你自己上课讲话应该吗?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他人,而廖老师虽原谅了你,可我并不原谅你。上课讲话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希望你从中吸取教训。(罚金:500字反思)

      2、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你竟然出卖尊严,你上岗当中队委时站在讲台上当众宣誓:我决不让尊严变成谎言!如果我下岗,就写500字反思,如果公诀……哦,最好不要公诀,但如果公诀我就鼓起勇气写一份道歉信当众朗读。“……而你却让尊严变成了谎言。刚上岗一天就下岗了。下岗了不说,你还不遵守承诺。你知道吗?你是在玩弄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人还没有一个玩弄尊严的人可恶,希望你尽早挽回尊严,从中吸取教训。(罚金:一份道歉信高声朗读)

      3、你就不能不抱怨生活吗?这样下去,你只会越活越悲痛的,我可是受够你了,从早上到晚上。”哎,今天又要去补课,真烦!”“又被刘老师教训了,真讨厌!”希望你改正。(罚金:0)

        4、你怎能这样爱忘记带东西呢?上周老师专门提醒全班要记住带废品,可你一到周一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周你又不吸取教训,忘带中餐费,你说你该不该下岗?(罚金:500字反思)

        5、你怎么越来越不勤奋,不为小队贡献了吗?原来讲你写诗,你总是那样乐意。而现在,写一首诗,就是借口,还哭得有模有样,非搞个惊天动地不可似的。(罚金:写一首诗)

综合评价:59.5(不及格)

        也许,我真的要改了,明天的我,一定是最棒的。小海,加油!良心,我一定会得100分的!

              重庆北碚区朝阳小学    刘成伦



心中有爱,眼中有学生,前方定有光

                                康活莉

《良心罚单》一文,简单讲,就是“反思之法”应用于班级管理给刘老师带来的喜悦与困惑。

    可喜的是:刘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杂乱无章,对顽皮学生束手无策,即使大动肝火,甚至施以暴力也无济于事之时,有幸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从魏书生老师的错误“说明书”衍生出了“对违纪者惩罚50——500字不等的反思”这一班级“法律”。这一反思之法“功效神奇”,使“班风班貌焕然一新”。刘老师在一年时间里,将一个全校闻名的乱班转化成了区先进班级,之后又在半年时间里将另一个“谁都闻之色变的问题班”调教进入先进行列。刘老师因此“名声鹊起”“自鸣得意”,“品味到了做班主任的尊严与快乐”。

    困惑的是:“反思之法”这一刘老师眼中的“妙方”和“法宝”却遭遇了学生的反感和家长的投诉。全校大会上校长还不点名通报了此事。

    同样的反思之法,为何让刘老师品味到了“尊严”与“快乐”之后又让刘老师遭遇“滑铁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既然刘老师的“反思之法”衍生自魏书生老师的“说明书”,那么魏老师的“说明书”是什么样的呢?对此我产生了好奇。

    我特地找到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并认真地进行了阅读 。书中第五篇“因材施教讲求教育艺术”部分详细讲了“犯错误写说明书”和“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的教育管理艺术。魏老师的“说明书”和刘老师的“反思之法”此二者的差异在哪呢?我归纳了如下几点:

  第一,目的不同。 魏老师说:“此方法一定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发现内心两个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说,魏老师的“说明书”是帮助学生在写说明书的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理清自己错误行为背后的心理冲突,从而调动学生内在自觉与自省的能力,为自己找到正确的出路。其目的在帮助学生内省,认识自我,使其更好地成长。相较而言,刘老师的“反思之法”——“对违纪者惩罚50—500字不等的反思” 则更倾向于强制性的惩戒。例如刘老师对小海说:“男子汉大丈夫,掉什么泪。以后掉一滴眼泪,500字反思!”“反思之法”带着权威者至上而下的威胁与恐吓。其目的在于维持班级的规范和秩序。前者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后者以外在的评价标准为目的。



  第二,方式不同。 魏老师的“说明书”采用的是心理分析的方法,要求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出犯错误前,犯错误时,犯错误后,内心两种思想的争论与交锋。刘老师的“反思”是“责令”。小海写道:“刘老师见了,非但没有半点同情,还变本加厉,又狠狠地抛下几句话才离开。嘁!我还怕你不成,你算哪根葱,为发泄自己不满,我又故意咬起了手指。”  小海还自我谴责道:“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你竟然出卖尊严……我决不让尊严变成谎言!如果我下岗,就写500字反思……尊严变成了谎言……你还不遵守承诺……一个没有尊严的人还没有一个玩弄尊严的人可恶。” 小海的“反思”字里行间带着屈辱、不满、仇恨还有对自己的谴责和贬低。要知道,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也就越高。小海的反思,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这其实是在不断降低自己的自尊水平。这样的“反思之法”表面达到了权威者所要的规范和秩序,其内里却是暗涛汹涌。此二者,一个是从内而外的自我觉察,是疏导;一个是从外而内的羞辱和惩罚,是堵。

    第三、效果不同。魏老师让学生写“说明书”和“心理病历”,他说这“有利于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的错误方法。”让孩子“品尝到了战胜自我的欢乐,品尝到了自我解放的欢乐。”因此他的学生都自觉地写“说明书”。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魏老师运用“说明书”这一积极办法帮助学生获得“战胜自我的欢乐”,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信心。这样的说明书孩子们自然愿意写。而刘老师“责令学生写反思”,获得先进班级的荣誉之后,家长投诉,学生抱怨,还有部分学生得了“反思恐惧症”。表面的先进和荣誉,是以“反思之法”压制和堵住了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并没有真正地引导和帮助到孩子,内在的矛盾会越积越深。《正面管教》中说,判断一种管教方法是否正确,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它是长期有效还是暂时有效。很明显“反思之法”只是暂时有效。

    第四,出发点不同。这也是导致“说明书”与“反思之法”产生差异的根本所在——老师眼里是否看见学生。魏书生老师说,“不了解孩子,谈不上教育”,“一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了解”和“相信”可以说是魏书生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的灵魂。这两个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一位老师的教育境界和格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有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对孩子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否则谈不上帮助甚至可能会是伤害。魏书生老师采用“说明书”的管理方法,正是建立在对孩子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施之以爱,教之以法,智慧地引领。他的出发点是爱,是帮助,老师的眼里看见了学生。“反思之法”是刘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杂乱无章,对顽皮学生束手无策”之时从魏老师那里借用来的急救方,解的是班级管理中的燃眉之急,重时效。魏老师说:“再好的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失去效力,甚至产生副作用。”对症下药,医生要把好病人的脉,再好的教育方法,老师也要把好学生的脉才能施行。一位老师如果眼里只有方法和班级标准,没有看见学生,不了解学生内在的真正需求,那么他采用的任何方法都将失效。


      了解了刘老师的“反思之法”与魏老师的“说明书”之间存在的差异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反思之法”给刘老师带来短暂荣光后遭遇学生和家长的“炮轰”。针对刘老师的困惑,我给出的建议是:

  一、学会理解学生,看见学生,带着爱和尊重,与学生建立情感的链接。

  刘老师文章中写到的小海,他频繁地咬手指,他爱哭,其实这些行为都是这个孩子受伤的外在表现,这伤不能因为他是男孩就可以被忽视。他的伤急需抚慰和疗愈,可是他被刘老师“嘲讽”和“训斥”。他带着羞辱与仇恨强迫自己不哭了,但伤口呢?受伤的孩子会因为成人的权威或者说恐吓而停止哭泣,是不是伤口就不疼了?我们是接受孩子受伤哭泣真实的样子,还是擦干眼泪“乖乖”地强装“勇敢”的样子?哪个更容易被帮助?

    魏书生老师说:“坚信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一位学生的助手。”当老师带着爱与理解走近学生,学生带着感激向你敞开内心,只有当一位老师看到学生真正的需求,他才能知道如何去帮助与引领,学生会因此成为你最好的帮手与伙伴。如果小海内心的伤被老师看见,被抚慰,这个孩子会怎样?他的“成长足迹本”上会留下怎样的反思?

  二、帮助学生找到价值感。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讲到,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积极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被尊重,他也就获得了归属感。价值感的建立则在于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长处并被认可。老师要善于在孩子行为中发现亮点,肯定孩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请打架的孩子进办公室,他先后奖励了这个孩子三颗糖,第一颗奖励他提前到校长办公室,说明他尊敬师长。第二颗糖讲理他见义勇为,打架是因为看见有人欺负女生。第三颗糖奖励他知错就改。孩子打架,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和惩罚这个孩子,反而完全不提打架一事,还奖励他。他故意忽略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而在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寻找孩子的亮点,给予激励。试想这个孩子的内心会受到怎样的震动啊!他还会打架吗?被陶行知先生奖励的亮点会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呢?孩子身上的优点被点亮,那么缺点也就暗淡了,点亮的地方越多,暗淡的地方也就越少了。那种被照亮的感觉就是孩子获得的价值感,他会为了延续自己身上的亮光而自发地续航。一个有价值感的孩子也就没有了不良行为的动机。相反,一个老师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看,总是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久而久之,这个错误也就会被固化下来,甚至被放大,成为顽疾。反思之法如果用强制的方式死揪孩子的错误,对孩子而言,那真的是一种灾难。

    反思,如果是在孩子被理解被肯定而不是在被批评与被否定的基础上进行,孩子们会更乐意去反思,因为反思能让孩子更趋近于自己的亮点,获得价值感。

    刘老师的这篇《良心罚单》其实正可以看作刘老师自己写的一份“说明书”或者教育反思,这里面有他的困惑,有对自己内心的剖析,有两种声音的争执。通读全篇,其实不难看出,刘老师是一位有上进心,善于学习借鉴的老师,他对自己深陷的教育困顿进行着自觉地反思与摸索。刘老师如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对魏书生老师的教育工作艺术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下去,他的“反思之法”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我想, 一位老师,若心中有爱,眼中有学生,脚下自有路,前方定有光!此文也算是我对《良心罚单》这篇教育反思的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分析:《心中有爱,眼中有学生,前方定有光》此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