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代被忽略的大多数(8)——知行(上)

        看到知行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不过我这篇要说的内容和阳明心学的关系不大,只不过这两个字更能表达含义,就用了这样的题目。

        知,识也。

        行,道也。——《说文》

        今天早上正好又有个初三的孩子试听我的数学课,考试60来分,家长着急得不行,孩子也开始焦虑了,帮他理了一遍三角形有关的全部知识,他说自己的确都知道,学过,但是看到综合题想不到怎么用,也就拿不上分,很头疼。

      最近也正好有很多大学老师,教授演讲的视频火了起来,说他们的孩子正在走向平凡,逐渐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目前的教育到底谁吃亏谁占便宜?

        中午吃饭这一会,又有几个家长来机构咨询问题,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的神态,心血来潮,就准备了一下,写这么一篇吧。

        列位看官老爷,有兴趣不妨耐心看看,也许有些问题也被你忽略了。

       

        知,识也。识组个词,做主位,一般最频繁使用的就是识别。

        说到我国最伟大的识别过程,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多看看历史,就能清楚地明白,神农氏炎帝肯定不是一个人,应该是一个部族首领的代称,类似于后来的商朝国王,汉朝皇帝一样,这些部落首领带领族人一步一步战胜自然,在不同的植物中辨识着对我们有用的,剔除掉对我们不利的物种,然后我们的农耕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后人于是尊称他们为神农,至于被尊称为帝应该是再后来的事情了。

      茶,草药,粮食,瓜果蔬菜等,能有今天这样的分类,神农氏一族人功不可没。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在前也是有这个道理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发明了文字,同时黄帝与医官岐伯的对话,被收录起来,成为了我们今天众所周知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可能都是后人假托前人的名义写的,但是大家也能看出来,到了黄帝时期,中医的理论也已经初具规模了,甚至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了。

        行,道也。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不难理解了吧。

        先识别出来,然后分类讨论,最后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然后成了道理,这就是践行。

        为了防止又跑题,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理解为黄帝这一支人晚于炎帝,只不过后来更加优秀,后来居上,后浪推前浪,子公司逐渐取代了原来总公司的地位就行了。这个过程也很漫长,也必然崎岖,只不过文字还不够成熟,史料不多,也就被后人演绎成了不同版本的民间神话,不过大致脉路就是这样了。

      中华文化就这样伴随着文字,伴随着系统的理论出现了。

     

        西方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祖先也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逐渐有了文化,这个过程同样很漫长,我们能看到的《圣经故事》,也是文化带动下,开始对起源有所疑惑的思想家,开始编写的故事,这些故事曾经都是口耳相传的,有了文字,才流传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

      《易经》蒙卦,上艮下坎,意为山下有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好奇这些水是从山上的那里流出来的,便是蒙,因为大人们,可能已经早就知道了,但是小孩子不知道,他们和陶渊明所写的渔人有大致的心理,想上山看看,但是又因为幼小没劲,一时没办法爬山一探究竟,所以便更形象的说明了蒙的含义。

        好像又跑题了,不过启蒙教育要有耐心,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总会不断地问一些大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大人告诉他一遍又一遍,告诉他长大之后自己有能力看看就知道了,但是孩子一时半会又长不大,于是又会一遍又一遍地问。

      带过孩子的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触吧!

      看到这里再谈知行,大家应该清楚为什么知在行之前了吧。

      祖先们,前辈们帮我们识别了很多坑,告诉我们很多他们已经笃定的事情,也总结出了道理,于是我们不用再像一个野蛮人一样从0开始了,我们今天这个更加文明的社会,也同样是先辈们一步一步探索发现规律建立起来的。

        我之所以更加优秀,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我们不学习,不去接触基本的知识,凭着经验,那你觉得凭天赋,他能在今天混到什么层次呢?

        我和一个在读公共关系的博士朋友聊过,上一代人机遇太多了,他们可以凭借着一辆三轮车起家,做最累最苦的工作挣钱就行,大家都没读过多少书,社会的文化风气自然也不会高,于是在那些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土豪气息。

      土豪成长了,他们的孩子都接受了更高等的文化教育,他们成功的经历早已经时过境迁,无法再重新复制了,不过读书无用论却影响着我们新的一代人,包括我在内,曾经也在作业多的时候想过,读这些书有什么用,不过我最后坚持下来了。

        94年,我出生的那一年,互联网进入中国,第一代网虫主要是80,90后,我们小时候都被影响过,但是当时没有话语权,现在网上的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这两代人了,所以现在对于学历,能力,后悔没好好多读书的讨论又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也是正常的一种现象。

      我大学入学那年,研究生报考不到100万,我们专业新开没多久,自己班里保研的名额其实也算好争取,不过毕业没几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公务员考试也是挤破头皮,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历史因素,以后我会慢慢展开写一些。

        不过大趋势就是,高素质人才多了,国家践行科学发展观时,会更加迅速,在时机那一篇我也提到了,发展就是目前的时机,因为我们还并没有真的强大。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也已经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要完全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大学毕业我去了贵州支教,那些孩子连阅读理解中提到的姚明都不知道是谁,我用了两年时间,教出来了几个还不错的学生,让他们顺利考上了市重点,他们目前还有两三个出类拔萃的,考个重点一本院校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我曾经担心过,他们这样的基础环境,到时候拼不过那些家庭优越的同龄人,会不会未来有挫败感,或者其他的心理问题。

        但是有一次和一个已经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乐观女学生打完电话后,再想起老爸他们村口一个一辈子没有出去过的,小时候和老爸关系很好的伯伯。我突然就觉得,这就得看人对时机的把握了。

        那些好一点的学生,努力一点,走完我老爸的心酸继承,没准他们的子女在时代的加持下会比我更优秀,更好,更出色。

        而那些早早结婚,以后计划去工厂打工,换个好手机,想着以后能吃好喝好的差一点的人,也对这个社会做出了贡献。

        支教结束后我换了很多工作,拿着高低不等的工资,认识了很多不同层次的人,见识到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他们都在践行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道路,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好像更加适合教书育人。

      因为我的见识让那些觉得老师也就那样的学生信服,我的知识面让一些被锁在家里的孩子觉得大有感触,我的耐心让很多家长也觉得佩服,一道小题讲一个小时又何妨?孩子开蒙了,后面不就可以自己举一反三了吗?

      不过我只能顺应时代潮流,教好了一个,就会挤下去另一个名额,竞争就这么激烈,大家都想做幸存者,但是总有人会折戟沉沙。

   

       

      教一个高分学生不难,只要愿意学了,肯下功夫思考,图解,逻辑,动画,反推,排除,类比,归纳。有各种方式让他们提分,因为这些知,已经被嚼烂了,吃不进去掰碎,用水泡软,还不行就做成胶囊,再不行静脉注射,动脉注射,总有办法让他们提高几分,家长也愿意花这个钱。

        但是行的这方面,我觉得就真的看个人的际遇了,初中,高中,大学出问题的比比皆是,甚至小学生都开始抱怨生活了。爷爷小时候背着我看火车,站在原上给我讲故事,讲了很多发生在身边,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讲了火车一路走去有哪些车站,去爸爸所在的地方需要多久,虽然那时我的活动圈子也不大,但是我践行了很多听到的,看到的知识。

        初中以后,同样被一些老师嫌弃,我会不理他的话,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我就转移了情绪。

        而有一些同学,我记着他们好像就是没有什么朋友,家里人怎么教他们的也就更不知道了,后来知道一些人的经历,我觉得就在情理之中,总有个别人在意料之中,但是其中的机缘,其中的心酸,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吧。

      中考必考不过语数英理化政史七门课,但是学生时代要差不多经历15年,高考的知识点加起来也不过100本书,但是塑造一个人,又岂是一百本教科书就够的?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触动,但是又被家长的期盼牵动着,被应试教育选拔着,千人千思想,万人万家境,又怎么可能完全公平呢?

        一个在名校带班主任的同学告诉我,班里很多学生已经让她觉得头大了,懂得太多了,她的见识应付不过来这些孩子的好奇心了。

      我告诉她,为师者,不通天文,不懂地理,不晓阴阳,不知奇门遁甲及八卦易数者,庸才也。虽然是开玩笑,但是还是觉得事实如此,老师没有一桶水,又怎么教好学生呢?

        看着那点可怜的工资,又怎么还有时间提升自己?

        一般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老师已经觉得累了,就这样吧。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被一些人气到了,时间长了,脾气秉性也就会变了。

        老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闹得水火不容,更别提只是和一个教书匠有了矛盾。

       

      而且名校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也是学校,高考选拔的也只是学生,并不是科举当官。

      去了大学只是进入了新的环境,开始新的学习,这个学习更加自由罢了,所能学到的东西也就不仅只是局限于教室之内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在进入这个圈子之前几乎都没有娱乐活动,反正我自己大学有个室友就是打了四年游戏,我去橘子洲看烟花,他不去,我去汨罗江看龙舟,他没空,我去岳麓山,岳麓书院怀古,他同样没有兴趣。班里有女生给他表白,他一样一句话把人家噎住了,虽然他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笑料,但是最后毕业前他的紧张我是明显感受到了的。

      他如果儿时童趣的延迟补偿达到了,再去努力,还来得及,不过很多人都没他那么运气好,因为高考,甚至中考这一关,他们就没过。

      但是每个阶段都有机会。

      就接着拿知行来说,数学是知识,能计数,计算,也可以用来排名,同样高等数学里面有很多思想,是带领社会进步的。

      但是有多少人热衷于用数学排名呢?

      又有多少用数学只是算个水电煤气家用?他们没能力践行就算了,还诋毁数学没用。

        有一次我在旅行的路上,就听到两个人辩论着,十大元帅谁最厉害。

        没办法,工资多少,身份高低,已经被量化了,这样方便识别大多数陌生人。

        一个帮忙带硕士的朋友一次也和我吐槽了,有几个就是来混日子的,镀金的,我不叫他参加一些活动或者会议,是想让他好好把本职的学习安排上,能按时毕业就行了。他反而认为我拿了好处,这课题真的让他做,他能做个屁,勉强及格的分数还想这么多。

        我听完也只好安慰他,有的人就是这样,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自己的圈子,硕士中也有井底之蛙呀,能看到的也就是巴掌大的天了。

        内卷不就是这样吗?没办法开拓了,就内部抢夺资源,关键最可憎的,是那些自己不想跳出去的人,还要拉着其他人,和他一起待着,因为他们圈子不大,心里也就会害怕。

        下篇说点具体的吧。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时代被忽略的大多数(8)——知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