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尖子生》让我认识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师兄

在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一书中,有一人我印象深刻,他就是马占凯。

这本书中讲述了十几个非常厉害的人,之所以对马占凯感受很深,是因为他和我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是大我三届的师兄。

也就是当我上大一的时候,他上大四。那一年,我们曾同时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中,想想是不是拉进了许多距离?

马占凯是首次提出将搜索和输入法结合产品理念的人,他研发出搜狗输入法,被称作“搜狗输入法之父”。现在的马占凯是美团网的产品顾问,同时他也是一个职业学习者,他研究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按阶段去提升某个技能,比如克服拖延症,游泳,编程,英语,幽默,演讲,理财,育儿知识,俯卧撑体能训练,等等。

在众多的尖子生中,他的背景也是极为普通的一个,他就是来自于河北省的某个农村。所以,他的成长经历,对有着相同背景的我们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那我都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总结出了什么呢?

01 先天缺失,只要懂得弥补,永远都不晚。

马占凯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读书不多。成年以后只是断断续续的每年看几本,直到2015年33岁时,才开始系统的看书,年均能到50本,之前不到10本。

他的这种阅读情况和我一样,小时候没有条件去读很多书。大学后也是看一些小说之类的消遣书籍,几乎没有大量阅读。得益于这两三年来,各种网课的兴起,才渐渐地学习了如何读书。

其实如何读书我也是一直在摸索中。之前学习过快速阅读,一两个小时看一本书。后来,写作课的鱼哥说,要慢读书,于是我又开始慢慢读书。读书的方法也一直在变。

不管是快读还是慢读,在30+的年纪,我们仍然开始大量阅读,以提升自己。从前的缺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相对来说起步比较晚,需要后天大量的努力才能弥补小时候遗留下来的各种不足。

但只要开始,就永远都不晚。

02 学习的拐点

“每个人在学习一项技能时碰到3~5次障碍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现在并不相信这件事,是因为他还没有通过那个学习的拐点。”

可能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想学外语,学了一阵,放弃了;想学摄影,学了一阵,放弃了;想学写作,学了一阵,放弃了。之所以这么容易放弃,是因为还没有到达“学习的拐点”。

拿健身房举例,首先要请私教,其次要在私教的指导下锻炼10-15次,才能够到达那个拐点。为什么这样呢?首先,请私教是因为他会督促你去健身房,他会催你,这样能克服你的懒惰;其次10-15次之后,你才能看到效果,且已经适应那个节奏,难度降低,而且也受益了,坚持下来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了。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容易放弃的时候,要想到:一是借助外力逼迫自己一下;二是前期要有很多积累才能到那个拐点。所以,自己单独做很多事情容易放弃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我们要想办法,如何去跨越那个拐点。

03 最快训练程序

它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在一个技巧上或者内容上重复10遍以上,而不是用同样的时间去尝试10个技巧。记住这句话。

比如你想提升幽默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国外最顶级的脱口秀,十遍十遍地看,你就能吸收到很多知识。

所以学好一项技能,有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数量。量是基础,比如前面说的,把脱口秀看十遍。

二是多样性。比如学习写作,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

三是极致。要学就学最顶级的材料。比如,练习幽默感就看脱口秀。

有了这样的理论,他认为,没有什么能力是天生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出来。

虽然这个结论我不知道正确与否,但是他的观点是没错的。

首先,在一件事情上学习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打基础。把一节课听许多遍,效果要比听很多课好。

其次,做到极致,学习最好的材料,确实是最快捷的途径。

04 接触高层次的人

他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要多和高层次的人接触。你的收入是你最亲近的6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这就是圈层的力量。

如果你想提升某方面能力,你就要结交这方面能力最强的人,增加与他们接触的时间,这些高手会帮你跨过最初的学习障碍,达到拐点。有导师,有高手,能够帮你很快跨越障碍期。

学习中人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创业,还是你想办个什么事儿,你应该先找一个靠谱的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找到靠谱的人去解决你的问题。

这句话让人很有启发,有时候看很多书,都没有亲自去见一见真人更有效果。

很多高手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另外,结识厉害的人,还能打破我们思维的一些局限性。比如,作者说,你为什么没有致富,因为你周围都是上班挣钱的人,你从没有意识到有别的赚钱的方法。赚钱这件事本身是有很多方法论的。

我们真的是很容易被自己束缚住。

05 几个习惯

马占凯形成了三个会终身坚持的习惯:日读,日练和日记。

日读也是我每日要坚持的。

日练,目前对我来说就是练笔

日记,写反思日记和感恩日记也是很有必要的,写起来。

你学到了哪几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让我认识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