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扑面而来

洋货那有家早点店,多次路过我都没正眼看过的小店,却在一个清晨差点与一个伙计撞个满怀时转变了,当时距离太近了,伙计个子又高,他端了大半盘刚出锅的油炸素卷圈,不知在哪炸的,反正是刚出锅,冒着热气和浓浓的特有气味,许是盘子太烫,他端着盘子脚步飞快,于是在遇到一个路人,也就是我的时候偏差了一些角度,险些撞到我,幸亏小伙子反应快及时刹车了,不然呢?嘿嘿,反正我看到了素卷圈,我想当时我的鼻孔肯定张得大大的还一翕一翕的,并且嘴里涌出了口水,是熟悉的味道带着喜悦的记忆涌进脑海的生理反应,后来我想假如撞上了就把整盘送给我作为补偿呗,嘻嘻!

小时候我常和妈妈回姥姥家,姥姥住在天津市内,具体哪个区,得看轮到哪个舅舅家了,没错,我舅舅多,有四个,除了大舅一直住在咸水沽,其余三个舅舅都住在天津市内,有河北区的,南开区的,河西区的,正好是1路公交车沿线,一年中姥姥在我家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三舅家,三舅住在河北区,家里有两个和我年龄相当的孩子——我的表姐和表弟,三舅最有耐心,也最喜欢孩子,每年夏天我在他家住的时间最长。夏天三舅所在的工厂有福利,刨冰随便吃!于是每天早晨三舅带着暖壶去上班,中午带回满满一壶刨冰,我和表姐表弟看着钟表数着分针算着三舅下班的时间,然后早早到小胡同口去等着。三舅特别细心,每天我们醒来都会看到丰盛的早点摆在桌子上,天津的芝麻烧饼可好吃了,双面芝麻,边儿上烤得裂开能看到里面有好多层,天津的嘎巴菜也好吃,卖早点的大姐先抓一把嘎巴,紧接着用水瓢一样大的舀子把又稠而又亮的卤子浇在上面,再快速的淋上好多种调料,有腐乳汁,蒜汁,韭菜花汁,那时碗里已经满满的了,大姐还是不忘再淋上一勺辣椒油,撒上一把香菜,于是卤子会顺着碗边儿流下来,细细的一条卤子道儿,馋得人恨不得用舌头去接。天津的早点有特色、天津人天天吃都不腻,那素卷圈可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为嘛呢?贵!少!不过,我和妈妈住在三舅家的时候能经常吃到,那时候的素卷圈还很小,外面是酥脆的春卷皮儿,里面是腐乳汁拌的豆芽、胡萝卜丝、粉丝等,就是一个字:素!天津的美食,从早点到小吃,是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那时候可能是人们肚子里的油水少,总觉得比现在的好吃多了。我家楼下曾住着一对邻居是市里人,他们开了一间早点铺,我只要早点儿下楼就能吃到正宗的嘎巴菜,后来他们为了照顾老人搬回去了,至此不容易吃到了。

路边油炸素卷圈味道浓郁

和素卷圈的偶然相遇,将我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童年,扑面而来的是小时候在天津的那些假日,晚饭后我们搬个马扎子坐在黄纬路的路边乘凉,三舅最爱恶作剧,经常用手指捏起上眼皮翻个儿,一下子只见他惨白的眼睛没了黑眼球的踪影,小孩儿们都吓得哇哇叫,有胆大的喊:"啊!快翻回来!快翻回来!"他就再用手指一拈,重见黑白分明的眼睛,三舅还爱玩一种游戏,就是把五根手指头攥在一起,让我们猜哪个是中指,就算你仔细观察后笃定地说:“就是这根儿!”待他松开手却是错的,你就不得不摸着小脑袋瓜儿一派莫名其妙状。儿时的记忆里还有我的三舅妈,三舅妈长得很漂亮,白净的皮肤、整齐的牙齿、大眼睛双眼皮儿,胖胖的脸总是粉嘟嘟的,她有着地道的天津口音和洪亮的嗓门,相声中的“天津大姐”就是她的标配。

儿时的我最喜欢住在三舅家,每天醒来就有好吃的早点:豆腐脑、嘎巴菜、素卷圈、五香烧饼、大果子-----,每天和表弟商量着怎么要点零花钱去“大天津”买零食,一起看着钟表等着三舅下班,中午有红果或者菠萝口味的刨冰,晚上有全家的路边乘凉,姥姥、舅舅、舅妈、我妈,还有绕膝嬉闹的孩子们。

素卷圈的馅料

儿时渐渐远去,三舅已不在,三舅妈也老了,表弟作为一家之主承载起更多的责任,生活重担压在成年人身上使我们早已没了闲情,唯有那些天津卫小吃熟悉的气味袭来时,藏在记忆深处的欢笑声渐渐传来。

我跟着伙计进了店铺,买了一个酥脆的素卷圈。我双手托着,仔细闻着、咬着、嚼着,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记忆更清晰些,清晰到可以重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记忆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