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678]| 三国真正被气死的名将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王朗

吴王孙权命鄱阳太守周鲂在山越 (住在山区的江南土著) 中秘密物色一位北方也知道的著名首领,让他去做间谍,引诱扬州牧曹休跳进圈套。周鲂说:“山越首领,不过一些小丑,恐怕靠不住,事情万一泄露,曹休就不会上钩。我愿意充当这个角色,派我的亲人,拿我的信件去跟曹休联系,声称我受到谴责,恐怕被杀,打算献上全郡,归降曹魏帝国,求他派军接应。”

孙权同意,于是频频派出郎官找周鲂查问各种事务,周鲂则到郡府大门前,剃光头发谢罪。情报立刻传到曹休那里,他率步骑兵十万向皖城开拔,接应周鲂。皇帝曹叡命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即濡须坞),三路大军,同时并进。

秋季,八月,吴王孙权抵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把君王诛杀部属时特用的铜斧(黄钺)交给陆逊使用。孙权亲自拿着马鞭,晋见陆逊 (这是一种殊礼节,表示对统帅的尊敬,可看出孙权对此次战役,有过高的盼望。上古时代,君王任命统帅后,往往跪下来亲自推车)。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率军队三万人,迎击曹休。

曹休发觉他中了圈套,但仗恃自己的庞大兵力,还是想与吴国一战。朱桓向孙权建议说:“曹休不过由于皇族关系(二任帝曹叡的族叔),才身居此位,并不是智勇名将。如今他战必败,败必走,走一定走夹石、挂车,这两条道都很险阨,如果埋伏一万兵,再以柴木堵塞道路,则可将他的部队全部歼灭,生擒曹休。我请求率我的部队去执行这个任务,如果得蒙天威,让曹休投降,则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据淮南,图谋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机不可失!”孙权问陆逊意见,陆逊认为不可,于是停止。

[点评]

石亭战前会议,朱桓建议在夹石、挂车设埋伏,后来,曹休果然兵败走夹石,而陆逊不采纳朱桓的计策,是否错过了绝佳机会?

既然朱桓能够做出预测,陆逊应该是懂的,魏国的其他高级将领也明白,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一来,魏国肯定会有补救措施。陆逊的作战风格一向都是谋定而后动,滴水不漏的,这也成就了他的不败记录。在此,陆逊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系数有多大,魏国这次出动的兵力不少,曹休突前的只是一部分,如果深入敌后设伏很有可能被反杀,从而导致胜负难料。陆逊做出后面这个选择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贪功易败轻易不涉险。

魏国尚书蒋济上书皇帝曹叡说:“曹休深入敌境,与孙权精兵相对,而东吴大将朱然等,据守长江上游,恰在曹休的背后,我看不到有利可图。”

前将军满宠也上书说:“曹休虽然明智果决,但是他很少带兵打仗,如今他的行军道路,背后是湖,面对大江,前进容易,后退困难,这正是军事上所谓的‘悬挂之地’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畅通之地,有悬挂之地。我可以往,他可以来,是“畅通之地”;我可以往,但难以回军,是“悬挂之地”。指如同半空悬挂,吊下来易,拉上来难) 。大军如果进入无疆口,要严密戒备!”

满宠的奏书还没有批复,曹休与陆逊战于石亭,陆逊自领中军,令朱然、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击曹休伏兵,将他们驱走,追亡逐北,一直杀到夹石,斩获一万余人,牛、马、骡、驴车一万辆。曹休的军资器械全部丧失。

当初,曹休上书皇帝,要求接应周鲂,曹叡命贾逵率军向东方进发,跟曹休会师。贾逵说:“东吴在东关没有备战,说明各路大军都集中皖城,曹休深入,必定失败。”于是对自己的部队重新部署,水陆同时进发。约行二百里抓到一个吴国俘虏,说曹休已经战败,吴国派兵截断夹石道路。贾逵部下的将领们大为震动,不知道如何是好,打算停止前进,等待后备部队增援。

贾逵说:“曹休溃败,道路断绝,进不能战,退不能归,命运险恶,恐怕支持不到天黑。东吴军没有后继,所以只能追击到夹石。我们如果迅速前进,出他们意料之外,正是先摧毁他们士气的办法。东吴部队发现我们后,一定撤退。如果等待援军,届时,东吴已据守关隘,切断道路,我们再多的兵有什么用?”

于是,昼夜挺进,沿途分别布置旗帜和鼓声,作为疑阵。东吴军看到贾逵兵团,果然大吃一惊,即行撤退;曹休才脱离困境。贾逵据守夹石,供应曹休军粮秣,曹休部队才振作起来。

当初,贾逵和曹休有矛盾(曹丕曾打算命贾逵“假节”〔代表皇帝发号施令〕,曹休说:“贾逵脾气暴躁,很容易欺侮其他将领,不可以使他手握大权。”曹丕遂打消此意,贾逵因此深怨曹休) ;等到曹休失败,全靠贾逵得以活命。

[点评]

曹休上当受骗,本没有什么损失,他错在已经发觉自己受骗,应该马上撤退,但却仍然执迷不悟。

曹休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要面子!已经将假情报上报给皇帝了,曹叡发三路大军配合他的行动,这动静搞得太大,他下不来台,恼羞成怒,依仗兵多侥幸赌一把。他一意孤行而且是孤军深入,一头扎进东吴早已设好的口袋,一番大战曹休溃不成军,被斩杀一万多人,如果不是关键时刻贾逵的救援,曹休很可能会被陆逊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孙子兵法》说:“故战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作为一个将帅,应该进不贪求战胜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责,只求国家和军队得以保全,符合于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算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曹休不肯及时止损,只是为了面子,怕别人笑话和皇帝问责,而完全没有想过要保全军队,结果栽的跟头更大。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三气周瑜以至于周瑜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被活活气死,而且诸葛亮还气死了王朗。然而历史上的周瑜可没那么气量狭小,史称其“性度恢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朗压根没去,何来的两人阵前对骂以至于被气死。说起来三国里真正被气死的,此人就是这位名将曹休。

石亭之战是魏吴在东线争斗中魏国少有的大败,曹休生气啊,他一是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导致魏国损兵折将自觉有愧,二是让不对付的贾逵救援而颜面尽失,又气又恨以至于气忧成病之下背上生疮而一命呜呼。

世间有一种可恨的人,就是死要面子的人,既坑害了别人(或组织),也害了自己。

九月二十九日,立皇子曹穆为繁阳王。

曹休上书皇帝曹叡,请求加罪,曹叡因曹休是皇族,不加追究。但曹休惭愧气愤交集,背上生疮。 九月庚子日,曹休去世。曹叡命前将军满宠接替曹休遗缺,坐镇扬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资治通鉴》[678]| 三国真正被气死的名将可能只有此人,不是周瑜也不是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