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妻子是上海浦东新区xx小学的4年纪班主任,课外自己还开了个教室,除了为孩子补课之外,自己试着搞一些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试验方法,当然目的还是为了赚钱(羞羞,确实很赚钱)。
看到我们精研的主题“让天下的孩子都没有难念的书——为了高效学习的系统研究”,特邀我们去做个关于朗读效果的实验。
朋友的妻子姓郑,郑老师清晰地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而且她也明确指出,自己上课时肯定会留取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朗读,但是绝不能说充分。
上课时间就这么点,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汉字的学习,语句意思的调查,课文的讲解,看写的联系,提问的回答等,课堂上老师毕竟只能以“教”为主,而不是以让学生“做”为主。
布置回家作业时也会穿插“朗读”的作业,但是感觉一般的家长对此都不是很重视,究竟读了没有,躲、读过多少遍也不知道。
对于此次调研,她的目的也很清晰,不是为了让自己信服,而是希望能让学生的父母了解,所以,试验时也请了一些有时间的家长过来一起看。
她的课外班级是在她家的老房子内,不算大,3个房间,上课的学生总共有28个,为了做这个试验,她在星期六课后留下了10个成绩资质都差不多的孩子参与。
试验开始,10个孩子被分成2组,一组5人,分别在不同的房间内朗读一篇文章。
文章是算长,2000字左右的模样,内容中有1、2、3...等6大段,是从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文中选出的一篇,肯定了,是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
左边房间的学生让他们先行开始,各自找地方朗读20遍,自家父母在旁监督,然后是右边房间的学生只让他们读2遍,同样的方式。
之后集合在一起,李老师开始提问,结果反应完全不一样。
朗读了20遍的孩子,对于文章的全体情节和细部的把握,很清楚地表明都已经印入了大脑中,其中还有学生甚至都能把文章背出来,总之,读了20遍的孩子对于李老师的问题能敏感地反应。
“啊,是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差不多在第几段的第几行..."
就像这样,朗读后从已经差不多记住和理解的文章中高速找到和老师提问相关的解答。
但是只读过2、3遍的孩子,却有了距离感。
小学4年纪的孩子学这样的长文,只能淡淡地明白一些事。
朗读2、3遍的结果也只能了解个故事大概。
“在哪里,在哪里”如此这般的,翻着书页到处寻找答案。
由于这个年纪的孩子看书的速度当然不能和大人比,所以找起来也是困难一笔。
而在这个老师提问的过程中,读了20遍的学生都能很快举手,开始回答问题了。
当读了20遍的学生在踊跃回答问题时,读了2、3遍的学生必须得好好听。
如果不好好听,那么参考其他学生的意见,深度理解这篇长文,也就是说上课时最重要的理解部分就会变得没意思了。
而到了下一个讨论的环节,这些学生就好像完全不能参加进来的感觉。
因为,能听懂其他学生的意见的学生,大抵,这个时候已经在自己心中有了大致的答案。
另外,对于老师的提问,读了2、3遍的学生集中在文中寻找答案,其他孩子的回答基本都没有听进去。
而花了时间总算找到答案后喜悦举手回答时,老师却说“刚才xxx已经回答过了”,“你要好好听”(泪)。
在朗读的环节,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个学生朗读起来时速度奇慢,因为他会“一字隔一字”地读。
这就是所谓的“拾读”,郑老师声情并茂地做了多次示范,但是这个学生就是读起来跟不上。
学生的朗读力也是差别很大。
据说这个问题也是多见,需要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那就是“追读”的练习——大人读一遍,孩子跟读一遍。
比如,“春天,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先要读“春天”,孩子跟读“春天”,然后是岸边的树木",孩子跟读“岸边的树木”,接下去“又换上了”......依次,把这句句子读完多遍后,一气连起来,让孩子跟读。
整个过程会很需要和考验父母的耐——心首先要从一个词开始,然后慢慢增加句子的长度,整个过程会需要耐心,等孩子慢慢习惯后把一长句全部让孩子读出来,再扩展到更长的文句。
实验结束后,到场的父母议论纷纷,但是声调一致,那就是让一定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多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