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话桑麻(一)

一.我的家乡在距离福州60多公里的郊县闽清,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是北宋时期音乐理论家陈贤良陈祥道两兄弟、宋仁宗时期福州地区科考状元第一人许将、著名爱国侨领(带领1千多名乡人开垦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乃裳、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和女乒世界冠军陈子荷等名人的故乡。

我们县很小,常住人口只有25万多,有个顺口溜“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

可我们县有个与众不同的乡土习俗,那就是祭祖扫墓的时间不是定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而是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前夕,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的半个月。太早不行,太迟也不行,是固有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传下来的约定俗成。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定在这个节点扫墓不无道理 。农历八月初一是白露,“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晨起可见草木上凝结着白色露水。即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图片来自网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天,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夜晚,圆月高挂,澄洁明亮,格外勾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凉燕去,多数草木生长期已过,花朵皱褶,枝叶焦黄,根茎萎缩。此时斩草除根,要比那漫山遍野百花盛开、草木生长葱茏昌盛的春夏两季省力得多。此时扫墓,合乎时宜;

旧时家乡人主要以农耕为主。中秋节前半个月,夏收秋种刚结束,冬收冬种还未到来,正是农闲时节,乡人有充足的时间找“秋菊”(野菜)杵白粿蒸糍粑,准备过节,心情舒畅,悠哉悠哉地扛着锄头提着砍刀去扫墓,气定神闲地把墓台周围的一根根小杂草清除干净。

一些在外工作谋生的人们,为了表示对先人的敬畏与孝心,寄钱寄物,甚至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奔赴家乡。此时扫墓,合乎常理;

八月中秋是团圆节,在节日前夕对先人墓园清扫祭拜,是对先人的一种孝敬、感恩与缅怀。

在世一家人扶老携幼同台扫墓,恭敬虔诚,供祭品,焚香火,烧纸箔,跪拜天地。口中念念有词,与阴阳两隔故人进行心灵沟通,也是一种感情寄托与慰藉。

这样,长辈身临其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晚辈耳濡目染,传承接力,孝心代代相传。

溯本追源,分散在外的几代同宗族人,中秋佳节不约而同拖家带口回家门,既为老祖宗扫墓,又与族亲团聚一堂,聊工作聊生活聊身体,加深了解,促进感情。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此时扫墓,合乎人之常情;

我们家乡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种合时、合理又合情,天时、地利、人和,一举多得的扫墓活动,要比那春耕农忙和春雨绵绵,“拔出萝卜带出泥”,到处显得潮湿泥泞的清明节去扫墓要合适得多。足见我们家乡先辈的睿智与聪慧。

二.

1.眼看中秋佳节临近,9月11日周六,农历8月初5早上,我们一家子人带上水果月饼香烛纸箔,从福州出发回家给亲人扫墓。

先是捷足先登到离福州城23公里的市郊“皇天陵园”,给从乡下老家刚移葬到这里三年之久的孩子的爷爷奶奶扫墓。

占地500多亩大的陵园里挨挨挤挤地排列着数以千计的坟墓,看得人眼花缭乱。每个狭窄的墓台四周都被茂盛的花草所遮掩,差点都认不出来自己亲人是哪一台了。

今年我们遵照老家习俗––中秋前夕去扫墓。偌大的陵园里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在祭扫,显得冷冷清清。可这样子倒显出一派庄严肃穆和清静安祥的气氛,跟“陵园”二字名副其实。

去年,我们入乡随俗,随福州城里人一样清明时节去扫墓。结果发现陵园里人山人海,就跟上百货超市买东西一样,个个摩肩接踵,尽管来祭扫的人们都是小心翼翼,喁喁私语,没有大声嚷嚷,可还是显得嘈杂喧闹;

接连不断烧成灰烬的金银纸箔如同一只只黑蝴蝶在陵园上空飞舞,阵阵轻烟袅袅,久久不散,呛人口鼻;

山脚下马路边,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络绎不绝,拥挤不堪,出入堵塞。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我们家乡的这个习俗好。中秋,蓝天白云,天高气爽,空气清新;

花草树木濒临衰亡萧条 ,容易清扫;

且又在寓意深刻的团圆节前夕与先人说说悄悄话,也不会有那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与悲哀的感觉。

我倒希望其它地区的人们也学习我们家乡的这个好习俗––中秋扫墓,避开清明祭扫高潮,避免出现人满为患和存在不安全的隐患情况。

闽清县城来自网络

2.10点多钟,我们祭扫完都活到90多岁高龄(爷爷95奶奶92)的爷爷奶奶的坟墓,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乘车赶回百里外的闽清县城,到家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一点多钟。

第二天早上,一家人带上祭品、扫把、砍刀、锄头,踏着晨露,去给河对岸“台山公园”上孩子的曾祖父曾祖母扫墓。

(来自网络)

台山公园建造于1986年。它依山傍江,四季长青,山花烂漫,风景秀丽。

(来自网络)

园内有始建于唐朝,重建于距今460年历史的明嘉靖年间,高10米七层空心花岗岩石塔;

咏梅阁

有匠心独运,布局巧妙得体的咏梅阁、贤良亭、玉蟾亭、万寿亭、怀远楼、侨领黄乃裳纪念堂、甲午风云民族英雄乃模(黄乃裳之弟)亭等,有赵朴初、邓颖超、叶飞、启功等名人题匾和许多人文景观,是闽清县城一个漂亮的公园。

曾祖父的坟墓座落在公园的半山腰,座东朝西。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台山公园”大门,再往上走一段路才到达。

站在墓园前朝前方看,可见河对岸清清的梅溪水缭绕的半个县城和位于南大街的自己家。

坟墓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小鸟啾啾,小虫唧唧。春暖花开,花团锦簇,鸟语花香。

坟前人来人往,一点也不寂寞。

墓鐤大腹便便,心胸豁达,却不陡峭。墓手自然平放,两边各有一盆“待到花开身已绝,但留种子在人间”,叶子边缘带齿状的龙舌兰。

墓台阔绰,两只小狮子两眼圆瞪,两张嘴巴狮子大开口,两双利爪牢踞磐石,煞有一股耀武扬威之小气派,像两位忠实的仆人把守着这座坟墓的主人。

墓园宽敞平坦,可容纳上百人。中间突兀而出几块天然生就黑色岩石,宛若几把小座凳可供游客落脚歇息。

来自网络

几丛叶子如同兰花,春天开放一朵朵玲珑小巧、淡紫色的山菅(jian)花,从严严实实的岩缝里胡乱冒出来。

我们一天也没浇灌培植,甚至每年扫墓时还嫌它们碍手碍脚,毫不客气地把它们拦腰割除。

它们却年年月月,生生不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给这座黄泥巴为基调的墓园增添了一抹绿色和自然美。

来自网络

墓园的最前沿还种有一圈的蔷薇花,像一道矮矮锉锉的半圆形篱笆墙把墓园围住。

杜鹃花

山茶花

栀子花

春天,周围漫山遍野开满红杜鹃、白山茶和白栀子花,跟艳艳红蔷薇交相辉映,给墓园增添了几分秀丽的情调。

墓边四角亭

墓园外有一条不小的水泥路通往山顶,跟墓园仅一路之隔的左前方有一座古朴的“四角亭”,树木环绕,幽静清凉舒适,仿佛专门为故去的老爷爷老奶奶所修建。

每天来台山游玩和爬山锻炼身体的人络绎不绝。

孩子的爷爷从60多岁到88岁,二十几年爬山不止。除非刮大风下大雨,其它的日子,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动身,走到半山腰就坐在他父母亲的墓台上歇歇息,或拔拔草扫扫落叶,或喃喃细语陪老爷子老娘说说话。

即使下小雨也撑着雨伞去。雨伞既当拐杖又当雨具。老人直到晚年都没有什么大病,活到九十五岁。

当会计的老人一辈子勤俭持家,省吃俭用,甚至吝啬,但为台山公园修路也捐献了一万多元钱。

不少人经过老爷爷的坟墓前,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观赏赞叹一番:“听说这台坟墓里的老人一生都是做好事。难怪他过世了还有这么好的去处,真是好人有好报!太有福气了!”

老爷爷姓陈名桂昌,一生乐施好善。早年在县城南大街开米店,稍有积蓄就自掏腰包建造县城第二码头。

码头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称“桂昌道”(县志上有记载)。至今还留有一小段青石板路。

后来他又在离县城二十多里地的家乡樟山建凉亭,挖掘一眼四角水井。从此,村名“四角井”一直沿用到现在。许多过往车辆都使用这口清澈见底的井水。

如今经过我们家后人和家乡樟山村委村民的支持与努力,在原址已重新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凉亭,给村人及行人带来许多方便。

晚年,曾祖父母两老人还在老家附近一僻静处,搭涧桥铺路建凉亭,住在桥亭里免费烧水泡茶给行人挑夫们喝。

那时这里没有马路汽车,乡人来往县城都要经过这里的一条破旧的独木桥和羊肠小道。有了桥亭人们就不必提心吊胆,还可在此避风躲雨、休息喝茶。两位老人的善举获得过往行人的一致好评。

一次,时任县长的许显时路过此地,边喝着清茶边竖起大拇指对着老爷爷赞扬道:“桂昌伯,大好人!”

可惜的是,1959年4月,家乡突发大水,为了不让桥亭被洪水冲垮,已经69岁的老爷子手执竹篙,颤颤巍巍地站在竹排上把缠绕在桥墩上的稻杆和枯枝败叶疏浚开,结果一不留神跌入水中。站在桥亭上看着的老奶奶顿时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大呼救命……

无奈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无人问津,无人施救,眼睁睁看着老爷爷被洪水卷走……

幸亏老天有眼,尸体没有被水冲得无影无踪,而是直挺挺地停靠在附近的水沟旁。

人们都说这是老人做好事,神明显灵了帮了他。

那时县城梅溪两岸还没有大桥,尸体运到县城家里收殓完,叫人用渡船把棺材运送到对岸,然后再叫人像八抬大轿一样抬上山去。

那时台山还没开发,山路狭窄,崎岖不平,杂草丛生,很难行走。

听婆婆说这块风水宝地是老爷爷生前自己选择好的。真是一个有趣的好老头。

这不得不让我佩服老爷爷的先知与先觉。当年又有谁能想到20多年后的1986年,这荒凉的台山会建成一座热闹而美丽的公园呢?

三.

这天中午,也从福州回家乡扫墓的哥哥嫂嫂经过县城,把我和住在县城的弟弟又接到了乡下老家五都塔庄。

次日清晨,我们一起上玉屏山给一辈子勤劳善良,却命运多舛,疾病缠身卧床十多年,只活了68岁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的母亲扫墓。

原先母亲的坟墓前面是一层层的梯田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前几年,突然一场山洪爆发,冲垮了梯田、道路和墓基。后来虽然经过修复和加固,可坟墓显得很是陡峭, 上下行走很不方便。我只好站在墓顶上往下拍照,所以看到的是母亲墓碑的背面。

站在母亲的墓顶上能高瞻远瞩,透过层林尽染的花草树木,整个村子尽收眼底,也可隐约看到遥远的河对岸的村庄和连绵起伏的山峦……

坟墓上方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那是通往山上“仙娘庙”新开掘的小马路。不时看见有人徒步往山上走,有人“嘭嘭嘭”地骑着摩托车上下山 ,还有人竟“嘟嘟嘟”地开着小汽车朝山上跑……

这下,胆小怕事,孤独一人在九泉之下的母亲再也不寂寞了。

多年没有回娘家,一切都变了!家乡的麓林再不是我儿时那茂密、阴森、幽静、可爱又可怕的印象了……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佳节话桑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