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十二夜》:一本书读懂“存在”感,原来所有的焦虑来自于此

燕晓专注于原创书评,这是与您共读的第15本书,期待一起共读1000本好书

2020年,各大高校进行体检时增加了抑郁症的筛查,结果,抑郁症的最高检出率为54.4%,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为9.68%。

这个数据让全社会为之震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呢?许多人将原因归结到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给予孩子的关爱不够等等。

其实,这样的锅,根本不是家长和学校背得起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有谁统计过成年人“焦虑症”的数据呢?

在这个全民内卷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很焦虑。焦虑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的父母和老师,也更容易带出“抑郁”的孩子。

来自人民日报的图片,侵删

如今,重视心理健康,定期做一些心理疗愈慢慢被大家接受。其中,“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备受青睐,这种方法是通过团队一起交流的形式,来疏导自己的焦虑情绪。

李仑,是一名存在主义取向的团体咨询专家,他长期泡在团体治疗中,非常擅长于引领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价值。

在《忘忧十二夜》这本书里,李仑采用小说的形式,将我们带入到一个完整的团体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本书主要讲述了八位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度了十二个夜晚的故事。通过倾听自己与他人的故事,审视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而找到焦虑情绪的症结。

无论是想找到自己关系的卡点,或者想学习团体心理咨询的实战内容,本书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焦虑的女孩”,网图侵删

01 我思,故我在

想要读懂这本小说背后的深意,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基于真诚的陪伴,治疗师充当带领者的角色,与参与者一起同行,大家聚焦于此时此地,投身其中对存在性焦虑进行探索,让大家通过他人看见自己。从而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拥有调整和改善关系的能力。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中的治疗师同时也是同行者,他不会像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那样直接给到结论,而是让大家畅所欲言,直面生命中的各种问题,相互在探索中认识到彼此联结的重要性。

在本书中,每一个夜晚都有一个主题,带领者并未刻意地将主题抛出来,而是让参与者自由发挥,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从刚开始比较拘谨到最后一夜的难舍难分。

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本书中的八位成员,进入小组的目的都不一样。

蓝妈妈是一位步入更年期的母亲,她希望缓解和逆反孩子之间的关系;韩教育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出现了恐婚情绪,这让她十分的烦恼。

曹人类本着了解人类组织发展的规律进入到小组;高热忱希望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权灵感苦恼于自己常常控制不住情绪;董英才是一名企业高管,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工作能力的提升。

许不知年纪比较小,只想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张孤单有两个孩子,希望能够进入小组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

这八位成员的角色设计很有意思,他们代表着引发焦虑的八种常见问题,基本上都围绕着“何为存在”“如何存在”这类深刻的主题。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自己思想的存在,当我的思想存在时,一切才会存在。

可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却常常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或者把存在的意义放在他人身上,当关系出现不平衡时,就会引发各种烦恼。

“焦虑的男子”,网图侵删

02 透过他人,看见自己

团队成员中,有一位蓝妈妈,最让她心烦的是15岁的儿子,一夜之间就从乖宝宝变成了逆反少年。

随之而来的,是这位妈妈的各种担忧,她担心孩子的学习一落千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进不了好单位,没有好单位就找不到好媳妇。

蓝妈妈因此烦恼不已,甚至出现了内分泌失调,并开始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于是,她加入了小组,期望能够通过团队疗愈调整好自己,从而更好地跟逆反的儿子进行交流。

蓝妈妈通过倾听了其他人对妈妈和孩子的发言,引发了她的回忆,孩子从出生开始的点点滴滴,都浮现在脑海。

蓝妈妈有习惯性流产,费尽周折才保住了这个儿子,正因为这份难得,对儿子比较娇惯。但是,在宝宝四岁的时候,单位要组织出去学习一年的时间,蓝妈妈只好把宝宝放在奶奶家,寄养了一年。

结果,孩子从那个时候起,与她就有了隔阂。为了改善这样的关系,蓝妈妈想尽办法补偿儿子,但还是没有变化。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带领者不会轻易打断参与者的发言,团队成员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真实看法,只是不允许有肢体上的接触。

蓝妈妈的话此时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波动,首先跳起来的是韩教育。

韩教育一边听着蓝妈妈回忆自己养育孩子的艰辛历程,一边跟着抹眼泪,但是,当她听到蓝妈妈说丢下孩子,出去学习了一年时,她停了下来,眼睛死死地盯着蓝妈妈:“你出去学习,征得孩子的同意了吗?”

原来,韩教育刚出生时,就被抱到姥姥家了。在韩教育的心里,妈妈那不是忙,是不要她了。所以,蓝妈妈的话,触发了她情绪上的地雷,对着蓝妈妈就是一通宣泄。

被韩教育这么一吼,蓝妈妈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掩面痛哭起来。同样为人母的张孤单看到这样的场景也开始哭泣,韩教育发泄完内心的不满情绪后,任由眼泪爬满了脸颊。

看到大家哭成了一团,高热忱开始劝说他们,而董英才却对此持不同的态度。作为一名企业高管,相比其他人,她更为理性。她认为,别人在哭,我们就需要给他一个空间,让他可以哭个痛快。

如果,你是本次团体疗愈的带领者,面对如此混乱的场景,你将如何去引导他们呢?

“痛哭的女人”,网图侵删

03 放下执念,与自己和解

这个时候,带领者开始发话了,他说:“我刚才听到有一个妈妈似乎在忏悔,有一个孩子似乎在呐喊,而这里的人也在这个忏悔和呐喊之间来回摇摆,似乎现在,我们这里只有一种关系形式,那就是亏欠的形式。我想问候一下,小组里处在情绪旋涡里的人,你们的眼泪可以变成语言吗?”

听闻此言,大家都停了下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原生家庭的影响常常会伴随人的一生,幸福的人用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常常沉浸在过去的不幸中无法自拔,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却因为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不受待见。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她,十八岁就发誓与家庭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在一次次的亲情牵绊中,她原谅了父母,在苏家的一次次危机中出手相助,当放下过去的恩恩怨怨时,她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原生家庭中最容易出现亏欠的关系,要么是你对不起我,要么是我对不起你。这样的关系会被我们带入到未来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中,不断地制造亏欠感和内疚感。

在美国的家庭心理疗愈经典之作《原生家庭》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一味指责父母早年对自己的伤害,而会把他们放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理解父母的行为,并与自己内在的执念和解。

当我们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带着理解去看待他们的行为时,就是成长的开始。而当我们能够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做时,才是真正成熟了。

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让团队成员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大家的故事中看到了问题,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疗愈的力量,这也就足够了。

而带领者,是这个团队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角色,他必须具备足够的觉察力和不受干扰的力量去处理其中的关系,以完成整个疗愈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4 写在最后

本书跳脱出心理专业类书籍的枯燥乏味,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通过十二个夜晚不同主题的探索,以八个常见的生活角色为故事原型,针对人生不同关系的卡点进行了剖析,让我们既能从中看到自己,也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

每一轮疗愈过程,都有专业的心理分析穿插其中,让读者除了看故事,还能获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

无论我们是想要探寻生命的价值,还是想要提升心理疗愈的能力,都能从本书中获取能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忘忧十二夜》吧!#心理#

《忘忧十二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忘忧十二夜》:一本书读懂“存在”感,原来所有的焦虑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