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解析余姓两大来源:古老的姒姓和隗姓

余姓是中国第四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当代余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有633万。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项,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国和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甚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余姓主要由有两大来源:姒姓和隗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位后,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十三年平息水患,被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鄩(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即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下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有由余、由、余三姓。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更有可能。

第二支出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狄,亦作翟,是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人晋国,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余姓中又有外族基因的流人,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吴(今江西奉新)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个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进人中原的西域人中也有余姓,并在泸州形成余姓大族,当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这支大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人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尤其在闽赣浙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

宋朝时期,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一百二十位以后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大约占全国余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体基本上已经南下江南。明朝时期,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福建,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集中了余姓总人口的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29.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以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余姓人口已达633万,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宋朝至今1000余年,余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江西、广东四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41.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重庆,贵州、云南,湖南,福建,这八省市集中了43.5%的余姓人口。湖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约占余姓总人口的11.5%全国形成了鄂豫皖、渝川贵,粤湘赣浙三块余姓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余姓的郡望主要有新安,下邳,吴兴等。

余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清严,忠惠等。“清严”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元一余元一是朱熹最喜爱的门生,他最讲仁义礼智信,自称“清严",其后代因以为堂号“忠惠”堂号典出宋朝的余天锡。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余天锡在王族中挑选一个年幼又聪明贤德的男童做儿子。余天锡找来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封余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2、宗祠楹联

名高四谏;道就单车。

灵鼋负阁:钓鱼列屯。

器征台辅;胆落豪踪。

清并林逋;学尊孟子。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余姓族谱394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余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五位。余姓的著名文学家古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1%,并列排在第七十一位;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6%,排在第三十九位;余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5%,排在第五十二位。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解析余姓两大来源:古老的姒姓和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