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你,为什么要去“讨好”?

1

前段时间,蒋方舟在《奇葩大会》分享了自己具有“讨好型人格”这一事情。年少成名,生活在“聚光灯”下她,并没有一种全世界都要围绕我转的优越感。反而带着自卑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蒋方舟说她“不会跟人产生冲突”,不敢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怕别人不高兴。节目一播出便引发了热议,很多人表示自己也有在“讨好”着别人,与蒋方舟有着相似的“症状”。

《被讨厌的勇气》能告诉你为什么会具有“讨好型人格”,以及怎么治愈。我想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2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力著作。岸见先生,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不仅译著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人为什么会患精神病》,还著有《阿德勒心理学》等多部作品。

而古贺先生则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更是广受好评。在古贺先生20岁那年,邂逅了岸见先生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通过岸见先生过滤后的“阿德勒心理学”,让他深受震撼。因为思想而结缘,因为欣赏而成为了“忘年交”。这本书由岸见先生负责原岸,古贺先生利用他擅长的对话体创作。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对话体写就,通过一位敏感自卑的青年,与一位睿智的哲人的对话,引出了许多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浅显易懂的文字,贴近生活的例子,解决了青年人的许多困惑。

3

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学”

首先,了解阿德勒思想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他是谁。阿德勒,是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另外两位是弗洛伊德和荣格)。他提出了“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等等。而“讨好型人格”也可从中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4

“讨好型人格”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他们的自我认知不强,不自信。其次,感官十分灵敏,关注别人的行为和语言。最最重要一点,他们非常害怕起冲突。

就阿德勒说的“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那么“讨好型人格”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人际关系”。首先,我想先讲一个词“自卑感”。阿德勒把其解释为“劣等性”,即价值更少的“感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很多。

除此以外,“讨好型人格”的人,还过于在意自己和关注别人,怕别人讨厌自己。这是他们有着“被所有人喜欢的需求”。因为希望“被所有人喜欢”,所以就会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怕自己做了让人讨厌的事,战战兢兢地活着。书中的哲人认为“这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5

如何“自愈”“讨好型人格”

只要一点,那就是“选择自由”。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里的“讨厌”指的是不害怕别人讨厌,而不是招人讨厌。总的来说,就是不害怕跟人起冲突。这需要你做好“课题分离”,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区分开,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上司发出了你认为不合理的指示,那么这个时候向上司提意见就是你的课题,而至于上司所持的态度,则是他的课题。摆脱“讨好型人格”最重要的就是别因为怕与别人起冲突,而不去做你心里所认为正确的事情。

“不害怕被别人讨厌”就是这个道理,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选择“讨厌你”还是“喜欢你”。这都在于他,而不是你需要去考虑担忧的问题。

6

勇敢地做你自己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所以,你是无法让所有人都来喜欢你的。如果那样活着,你势必会失去自我,自己也不会开心。就像蒋方舟说的:“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7

以上就是我从《被讨厌的勇气》中了解到的“讨好型人格”,除此之外,这本书里面所涉及到的阿德勒思想都具有许多反常识的方面。像“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课题分离”等等。我想你如果了解了这些思想,可以让你深感震撼,解决许多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讨好型人格”的你,为什么要去“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