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何老师《正确的奖励才对孩子有帮助》有感

图片发自App



当教育赤裸裸的展示在孩子面前的时候,那么教育就不是教育了。

从何老师的讲课中,我在思考如何去成为一位教育有心而无痕的家长,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了。学习并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成为学习型的父母,这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步。这也是蒲公英创办父母学校的原因,因为我们希望不仅仅是老师,而是让更多的家长可以去学习科学的儿童成长课程,更懂孩子,更能看见孩子,更好的陪伴孩子。

来到“正确的奖励才对孩子有帮助”的话题,我想讲一讲我对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这种预先的估计对后续的行为会多方面地发生影响。

比如,我们的孩子,当他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首先会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个任务有一个评估,当他觉得他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时,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他可能会选择放弃这个任务。

在面对困难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有一个例子是习得性无助。研究发现,当动物(狗、白鼠等)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它们试图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都无法取得成功后,它们的反应明显变消极了,再次把它们放入相似的环境,它们便会放弃努力,虽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脱,这种现象就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不仅动物,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一旦形成习得性无助,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便会放弃努力。人怎么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呢?只有当人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时,才会形成这种无助感。而不可控制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这个经典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时,很容易便会向困难屈服;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轻易放弃。

所以,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对于他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然而,自我效能感却又是一种主观的评估。

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他平时能自己完成的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自我评价,来自于父母、小伙伴、老师对他的评价。

我们是否有在生活中去创造机会让孩子肯定自己,提升他们的效能感?

比如,很多的时候孩子能完成的事情,穿衣、整理书包等等他们本应独立完成的事情,父母却包办,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好这件事情;

再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并不是告诉他这件事情哪里做得不好,讨论下一次如何做,而是把自己愤怒的情绪倾倒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形成“自己就是比较笨,自己就是做不好”的自我评价,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无所适从,无法去面对一些他觉得“困难”的任务。

课堂里,何老师分享给我们如何去提升孩子的效能感的方法。

比如陪伴,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架,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他能完成的事情,形成一种“我能行”的自我评价;

比如传话,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被欣赏的快乐;比如当面贴正向的标签,把孩子的奖状都展示出来,在适当的机会介绍给更多的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做为父母,我们应该不吝啬我们对孩子的肯定和赞扬,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的肯定,并且告诉孩子,他具体做到的哪些行为是很值得肯定的。我相信,在爱与肯定下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加茁壮,内心更加有力量,更能去面对成长路上的挑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何老师《正确的奖励才对孩子有帮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