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身上的“肉”逐渐增多了,而“肥胖”也成了许多疾病的代名词。然而,更可怕的是,它竟跟这么多的病症扯上了关系。近日,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腹型肥胖与疾病相关性的文章,研究涉及近2290万亚洲成年人,评价了腹部肥胖和人体23个特定部位疾病的相关性。瞧!肚子上长赘肉,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必须行动起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减少药剂诊治,而CLR WHO就是擅长利用非药剂手段,通过【HICIBI】智能生物酶的介入,摆脱返弹,成功减去细胞内脂。
肥胖位置不同,致病风险也不同
肥胖也得分部位,有些人先胖脸,有些人先胖肚子,有些人先胖屁股,还有的人先胖腿脚等。那么,不同部位的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否一样呢?事实上,赘肉长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疾病发生的风险也不一样!这项研究证实长在肚子上的赘肉在致病道路上“越走越近”,对人体健康更具威胁性。
怎么衡量腹部肥胖
最简单的就是拿一把卷尺,量一量自己的腰围。那么,该量哪个位置呢?
对于腰围的测量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过一个标准,在髋骨(胯骨)的最顶端和最后一根肋骨连线的中点位置,用无弹性的卷尺横向绕腹部一周,即我们看到的腹部最纤细的部位,大概也是双手叉腰的位置。而有美国国立研究院的标准是在髋骨最高点的位置进行测量,这样得到的腰围要比按照WHO方法得到的要略大一点,而这项研究中的腰围数据采用了世卫组织的标准。CLR WHO披露:通过【HICIBI】智能生物酶的介入,完成脂肪自体消化的过程。还有什么比脂肪自体消化来的更直接,但这个过程并不很爽,你需要一天两餐前都要使用,可能口感欠佳,也可能身体感觉有点怪,但这些是难以坚持的理由吗?其实,胖下去更难。
该研究涉及亚洲人群,与我国国情更相符
这项研究成果来自韩国嘉泉大学吉医院的肥胖研究小组,涉及人群为韩国成年人。与以往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不同,这项研究涉及亚洲人群,对国人更有参考价值。
的确,白种人和亚洲人的体型大有不同。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的体型较小,相同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下,体脂比例更小,更容易拥有“大肚腩”。
CLR WHO披露,中链脂肪酸代替长链脂肪酸,是腹部减脂的一种可靠方法。如果你能摄入【HICIBI】智能生物酶,给身体供能,你会进入一个超凡的减肥状态:血糖,胰岛素水平下降,自动燃烧的脂肪,产生酮体,食欲下降,这是超凡的腹部减脂状态。研究主要根据腰围及BMI进行肥胖评价,纳入近2290万成年人志愿者,平均随访时间7年,共确诊了769871例癌症病例。所有参与者根据腰围数据平均分为了五组。最苗条的组里,男性的平均腰围≤76cm,女性平均腰围≤68cm,而在最肥胖组里,男性的平均腰围≥91cm,女性的平均腰围≥84cm。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在韩国成年人中,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就已经达到了肥胖的标准。
研究人员根据年龄、性别、吸烟、酗酒、高血压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调整了数据,调查腰围和人体不同部位的23种病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腰围与疾病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腰围和18个部位的疾病呈现出正相关,并且在不同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与最小腰围分组相比,男性腰围超标与肾部疾病风险增加110%相关,女性腰围超标与肾部疾病风险增加91%相关!
除了肚子长肉,赘肉还可以出现在不同部位。那么,若排除其他部位肥胖造成的干扰,腰围与疾病的相关性会发生改变吗?
于是,研究者调整了BMI,去除了其他部位肥胖对致病风险的影响,发现很多部位的病症发生风险与腰围的相关性都被减弱了,但是还有一些部位的病症发生风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发生风险由调整前的90%变成了108%!
这也再次说明,赘肉长在肚子上跟长在其他地方真的不一样。
此时此刻,摸一下你的肚子,是不是该重新振作起来呢?在【HICIBI】智能减脂生物酶帮助下,启动三羧酸循环,建立腹部减脂通道,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促使囤积的脂肪被调动起来转化为糖分,填充糖分的缺口,大量脂肪转化成甘由和璘脂进入三羧循环中,为人体供给能源,维持日常的功能。我们身体囤积的脂肪成为我们身体日常基础代谢的消耗源头,不断的分化和代谢脂肪。这才是腹部减脂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Lee K R, Seo M H, Do Han K,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risk of 23 site-specific cance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Korean adults[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8,119(8): 1018-1027.
[2] Shuster A, Patlas M, Pinthus J H, et al.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visceral adiposity: a critical review of methods for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nalysis.[J]. Br J Radiol, 2012, 85(10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