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抑郁,又如何与之共存

四月的最后一天凌晨,我又照常刷着手机难以入眠。很惊讶的是,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平台,给我推的内容都是关于抑郁症一类的视频。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的视频是一位精神科医生说的,不对父母撒娇,其实是失望。内容是“表现得冷淡,不依赖父母,没有分享欲,本质是失望。在外面受委屈也不跟父母说,并非是有多懂事,而是说了,父母也解决不了或者不关心,所以不再寻求理解与安慰,因为情感得不到回应”

说真的,当我看到这段字的时候,突然像找到了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我就是那个从不对父母撒娇,且没有分享欲的人,甚至父母偶尔问我点什么都觉得不耐烦。其实内心一直觉得自己这样是不对的,但每次依旧是表里不一,不喜欢和父母聊天,也不喜欢他们过多的干涉自己。可是,将自己置换到另一个没有父母的环境,又会感觉很自在,又很不像自己。

我不觉得自己没病,只是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消化了负面情绪

这样的自己持续了很久,大概是从高中开始的。我是一名90后,处在三口之家的生活中。一开始,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家庭存在不正常的硝烟,但也确确实实有着自己讨厌又说不上来的事情。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用现在的话来总结,我觉得是他们并没有找到最好的相处方式去经营生活。而我的童年也确实充斥着他们不断的争执甚至闹离婚的阴霾,以致于提起家庭,我回忆不出家庭生活里开心的事情。每当偶尔参与到别人的家庭里,我都会对他们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产生羡慕,但我并没有对任何一个人表达过这种情愫,甚至也没有告诉过我的父母,其实我一直很羡慕别人的家庭。我觉得,自己对这种情绪的处理方式多半来源于自己的家庭以及我自己的性格。

小时候我很容易哭,但凡被父母或者老师说两句,我的眼眶便像坏了的水龙头,其实我并不想哭,但自己控制不了。我的成长岁月里,别人形容我最多的就是文静懂事,父母也经常说我斯文,不怎么爱说话。一开始,我很喜欢别人这样形容我,但后来我渐渐开始讨厌这一个单调的词语,就好像这是别人给我定的一个标准,我必须活在文静,懂事这样的形容词之下。可是,直到自己踏上社会,都没有人告诉过我,你可以做你自己。我觉得自己是畸形成长裂变的,青春期里,我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要去改变,你可以更开朗一点,而身体却很诚恳地维持着过往的那个自己。

为谁将就不见得是别人想要的

初一住校后,我越来越独立,慢慢成了一个不爱哭的人。住校的日子,我对父母的关系产生过错觉,我突然觉得他们的争执变少了,其实只是我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缩小了我看见那种场面的频率而已。慢慢的,我开始改变自己,一旦他们开始吵架,我就会避开他们,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这一招也确实管用过一阵子,直到上高中。他们的关系一度到达冰点,也是闹离婚最可怕的一次,我烦透了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可是所有亲朋好友都透过我来劝父母好好过日子,顿时我感觉自己真的好难,也是唯一一次当着亲戚的面崩溃大哭,真的希望他们不要过多的干涉我,可最后我还是按他们的思路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

那件事后,他们依旧生活在一起,但关系依旧不美好。其实我支持过他们离婚,但父母总说一开始因为我小将就在一起生活,当初没分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凑活过了。家庭生活里,我的冷漠确实是对一段关系的失望,我试图过去改变他们,后来我发现是我多虑了,于是我开始了自我改变。从青春期的逃避逐渐转变成正面面对,甚至无视他们的争吵,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再寻求父母的理解与安慰,也不会去依赖他们,更加失去了跟他们分享新鲜事情的欲望。

从我自己的经历总结,内向的人更需要别人的肯定与鼓励。我的人生貌似八成的时间都是处在情绪平淡甚至低迷的时候,但我从来不暗生极端负面的情绪,实在难受的时候我会找个没人的地方把心里话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小概率掉个眼泪,然后继续做回那个无视一切的自己。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双重人格,只是在这个环境里我需要扮演一个斯文人。人的生活环境复杂多样,而我仅代表了一小部分的人,但如果有人正在经历和我差不多的人生,我想说的是:不要纠结那些改变不了的事物,如果觉得累了就歇一歇,精神自由的开关始终握在自己手里,试着学会无视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会轻松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走出抑郁,又如何与之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