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圭臬

【肖培东简介】

肖培东,男,1972年1月出生,无党派,大学学历,浙江省特级教师,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永嘉十一中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正高)。1994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县“教坛新秀”,1997年及2000年连续两届获得市“教坛新秀”荣誉,2000年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05年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首届名师模范班主任, 永嘉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永嘉县语文教学能手,温州市知名青年语文教师,市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班长。(我们语文湿地的人总爱称他为“肖特”“男神”“白马王子”)


在语文湿地年会上,肖老师在演讲中给我们贡献了很多干货,听课的800多名语文老师都像认真听话的乖乖仔一样,安安静静地拿着笔“刷刷刷”地做笔记。这几天,为了让开学时不会出现兵荒马乱的状况,我在家抽空,开始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着手备课时,我便想起了肖培东老师给我们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备课建议,在这里借着准备《岳阳楼记》这一课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肖培东老师说:拿到一个文本要考虑八大问题:


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文体特征)

本文的题目中“记”字表明了文章的文体,“记”的内容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目的一般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我们现在一般将其定性为散文。

《岳阳楼记》这篇课文首段叙事、交代了写作缘由,中间三段写景、叙事,末尾段议论。重点是为了议论。


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动机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朋友的鼓励和安慰。


作者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诬陷动用了官钱而被贬谪,作者试图通过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旷达乐观精神感染、规劝自己的好友滕子京。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这是写什么的文章?(主旨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二段写洞庭湖之大观,第三、四两段,并行而下,分别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者。第五段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做人准则,点明主旨:做人应有坚定意志,不为外界变化而动摇,无论身处何地,时刻忧国忧民。第六段交代写作时间。


[if !supportLists]4、 [endif]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手法)


这篇文章虽然是散文,但句式非常整齐,对偶句俯拾即是。大量使用对偶句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利于学生读背。比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if !supportLists]5、 [endif]为什么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的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


这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本上的单元目标是这样写的:这个单元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诗词和名言警句,并注意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6、 [endif]最能体现文章特点的重要语段是哪几个?(教学聚焦)

第五段是本文的主旨段,需要师生仔细研读。除了读懂作者的理想抱负和济世情怀之外,老师还应该带领学生理解“以、而、之、为”这几个重点文言词在本段中的运用。


[if !supportLists]7、 [endif]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教学价值、意义)


教学价值和意义可以等同于我们在确定三维目标时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我认为:一者,学生要学习范仲淹这种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物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理想抱负。


有家长说你考了第一名,我就给你买自行车、买手机等等,这种将读书、成绩与实际性物质奖励挂钩,意义不是很大,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利,更不能因为功利而影响了自己读书的态度。你读得好,父母或者老师给你奖励,那是他们对你的肯定和表扬,那是你努力之后额外的馈赠,而不是应得的,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做事做的好或者成功,并不总是有掌声,观众通常是自己。长在山谷里的野百合,没有人欣赏,那它就不开花了吗?


也总有学生在成绩下滑时就抱怨身边的环境,抱怨老师教的不好,抱怨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不好。这就是典型的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过大了,心理学上认为:社会和教育是通过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起作用而促进心理发展的。哲学上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心理强大的人可以改变外因的。


范仲淹是个智者,他清楚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无论大自然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家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他都保持坚定的意志——为国效力,改变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状况,所以他能够垂名青史,从功利角度来看,他三次上书,三次被贬,最后病死旅途。可算的上是悲惨落幕!但他一生都是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准则,从实现个人理想的层面来说,他的成功是无人可比的。有多少人能够走一辈子,还记得自己出发时说过的话?


二者,学生要有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意识,一己私利不该占据我们的整个身心。

我想举一个事例:每次开会时都有很多参会者带水,或者会务组会发放一瓶矿泉水,通常情况下,很多都喝不完。那么会议结束时,很多人就懒得带走,清理会场的同志就会发现会场落下来很多瓶矿泉水,瓶里或多或少都会剩下一些水。虽然矿泉水瓶能够被作为废品二次利用,但这些经过搬运、加工后的水呢?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我曾经看到一个朋友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分享给大家,大家看后,自行体会:



[if !supportLists]8、 [endif]学生自己能读懂、读不懂的地方分别是什么?(学情预测)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几年的文言文基础了,但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思想阅历也不如成人。根据我以往让学生翻译全文的经验,在疏通文意方面,利用课下注释以及字典,可能会在遇到以下语句时,翻译会出现差错:衔远山、吞长江,得无异乎?商旅不行,皓月千里,或异二者之为,是进亦忧,退亦忧。


而在理解内容方面,学生可以读懂前四段,第五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能很顺利的读懂,问题可能会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还处在15岁,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仅仅来自于课堂,很少有学生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同现在的中学生谈爱国爱民,我们常常感到一路艰难险阻,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也是当前社会的一大悲哀。所以他们肯定难以理解古人范仲淹以及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不懂、不理解不代表不能教。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影响人一辈子的事儿,它悄悄地藏在身体里,一点一滴,最后汇成大江大河。15岁的他们不懂,但记住这句话后,25岁,35岁的他们一定另有想法了。


肖培东老师让我们语文老师拿到文本后考虑的八大问题,你都记住了吗?以后备课,也可以问问自己。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备课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