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书和不思考那个更致命?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哲学家笛卡尔增说过:“我思故我在”

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但作为一名普通人来说,思考存在的意义,似乎索然无味。

01/不看书会怎么样?

首先来说,常看书≠有学问

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平时不露声色,关键时候对人对事能够点面俱全。他们并不会炫耀说自己看了多少书,亦或是知道多少东西,能这么说的人多半是半罐水。

看书和学问的关系,好比点和面,看书是一个点,看的书多了点也就多了,无数的点和点连起来也就形成了面。

读书的目的在于,我们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在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的事物时,多一分沉着冷静、多一分坦然应对。

真正的读书人,对书本的那真是“如饥似渴”。一年前,我因为喜欢用微信读书听书看书,偶然间加入了一个微信书友群,整个群有两百来个人,群主四十多岁,打开他的微信读书主页,读书时长竟然有两千多小时。

有两次和他在微信上探讨问题也是被她的论述和论据折服,他每到周末都会在群里分享本周读的一本书、看过的一部好电影,时不时还会发起一个当下的热点话题,引得群友纷纷讨论,相互换取知识,不得不说这个群主拥有一个正真读书人的气质。

看书和不看书对于个人内在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高度。有的人不爱看书可能是忙于自身工作,这种一心工作的人往往也能够在不断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工作上的成功。

反过来说,有的人喜欢看书,或许并不是因为自身喜欢看书,而是从小到大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多看书多读书就能够让自己比别人厉害的假象,就会得到全民称赞,这种为了外在虚荣心的“读书人”其实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书本的内容。

我们很多人也有读书的习惯,喜欢买一些感兴趣的书籍,但买过来随便看看就扔在一边,亦或是买一堆看两本就不再看了,这样的行为你有过吗?读书看书如果不能理解书本其中的内涵,并且内化于心,那又怎敢说我读过多少本书,本周读了多长时间的书,不是吗?

从内化于心这方面来说,看了多少本书这个数字的确不是值得显摆的,反之,不喜欢看书也不该被人说教。

02/不思考会怎么样?

坦然说,不喜欢思考确实是一个不好的习惯。

脑子经常思考问题,才会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流水线,就像工厂里的机器,长时间不生产必然会生锈坏掉,再想生产工作就先得除锈。

思考是一个很宽泛的标题,什么叫思考?面对一道没有见过的考试题,想着它如何求解是思考;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想着怎么处理是思考;面对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人高尚有人粗俗,想着它是如何形成的同样是思考。

面对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我们每天都可以从互联网的各种渠道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其中有的真,有的假,有的则是在煽动是非,面对这些信息你能够甄别出来吗?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来鉴别。

说到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这里其实并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个人接触的人、事、物,走过的路,接触的人,看过的风景等等一些外界因素,都会成为个人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既然接触了这么多东西,大脑得到的东西也必定事混乱的、散乱的,毫无体系可言,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怎么把接触到碎片化信息裁剪再拼接,最后吸收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一个人不思考,那他所有外界得到的东西在脑海中必定是散乱的,这就造成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上,应对事情没有想法,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流程化解决。

如果一个人不思考,那么在认知上就会很局限,对待不同的事物不能够随机应对,不易接受日新月异的事物,最终会整个社会边缘化。

03/不看书和不思考那个杀伤力更强?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真正的思考,能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新事物中发现意义,将杂乱的信息变得通畅,
将其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份,跟上时代的浪潮。

真正的看书,能够从无数个视角、无数个故事中挑选出精髓内化于心,把书本中的文字当作自己行走的步伐,不断勇往直前。

当然,看书看得深了必定会引起思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不思考那你只能是哈姆雷特的影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看书和不思考那个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