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热点之三:找回孩子的主动性

“放学从不先写作业,总是先玩儿!”

“题目只要不会做,立刻找答案,就不能好好想想!”

“让做什么都不理不睬的,坐那儿发呆。十来岁孩子,跟老头儿似的,真急人!”

……

这些都是在咨询工作中常听到的抱怨。它们概括起来讲的是一件事:缺乏主动性。再想想N年前那个永远闲不住的小朋友,大家都会疑惑:主动性去哪儿了呢?我先讲一个前两天在街上看到的场景。

下午五六点,天已有些黑了。路边一个快递收发点,门口堆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两个大人在接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带着哭腔喊着“我来拿,我来拿!”摊位负责人,年轻的父亲,拿着手里一个长长的硬纸棒逼向儿子,旁边办事儿地开口哄劝“快回屋吧,小心他打你!”孩子看着爸爸,一边后退一边继续喊,等他回头去拿东西时就又再进几步……

这个令人心酸的场景告诉我们,孩子的主动性是如何失去的:如果一个人主动采取某种行动,只能迎来消极的结果,那真地还不如安生待着,被动等着什么东西降临。

所谓结果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情感方面,做这个行动有没有被重要的人支持和认可,另一个是现实层面,行动的后果是否如人所愿。以这个孩子而言,他显然没有得到大人的鼓励,也完全丧失了体验行为结果的机会,更不可能从结果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做法。

当然,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位天黑了急着干活的父亲,但假如他能再耐心一些,灵活一些,可能就对孩子有更大的帮助。让人担心的是,如果家庭一再重复这样的互动,完全不考虑孩子的主动意愿,也许就真地会象文章开头所写的,孩子们一天天怠惰的样子更让人着急了。

那么,如果孩子确实已经这样了,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从感情上,珍惜孩子的每一次主动表达和行动

我首先要强调的是,主动性是一个人的品质特点,它必然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比如,爱发表意见,愿意担任小团体的组织工作,不容易服从别人,刻苦钻研功课,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主动,其他事情最好迟钝些,这种想法必然落空。而且,因为你在某些他感兴趣的方面阻碍了孩子的主动思考,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这种品质的培养,最终在大人们很在意的地方也无法做出很好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小到一件衣服,大到选择哪所学校,孩子有自己的的想法愿意表达出来都是件好事。家长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就象那句名言所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我愿意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真心为孩子的有主见,会交流,长大了开心。无论这个意见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他都能体会到家长的支持。

 从行为上,帮助孩子尽力争取理想的结果

培养主动性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想要的,这个结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所以,除了精神支持外,家长有个任务是根据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提供有效的辅助。

​当孩子第一次考得不好回来不高兴,又不甘心地说“我下次一定能考好!”父母不是单纯地附合“你是最棒的!”,可以进一步看看试卷,跟他聊聊失误的原因,一起看之后的学习能做些什么。

另外,也要提防有些家长急于加强孩子的信心,直接包办代替,什么愿望都竭尽全力满足。这种作法常常不仅不能提高他的主动性,反而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习惯,一旦遇到困难,没法自己解决,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进而回避退缩。和主动积极正好是两个方向。

从思维上,一起寻找理解事物的恰当思路

成熟的人都知道两件事:1.解决一个麻烦通常有不只一个方法;2.即使你有再大的能力,也有些事情做不了。作为家长,这个认识要尽早渗透给孩子。如果他比较灵活,相信凡事都有很多解决方法,就更愿意尝试,更积极去想去做;如果知道每个人都有局限性,那么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被打垮,自怨自艾,缺乏韧性。

这些不是单纯通过说教达成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渗透。“肯定有办法哦!”“你愿意试试那个也行。”“某某已经很努力了,很好!这个结果不全由个人决定。”就是这些语言,伴随大人平静豁达的情绪,慢慢帮助孩子建立了更有利于成长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热点之三:找回孩子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