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

这本书的封面介绍:“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并且,马尔克斯从这本书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写出了《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最巅峰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势头正盛,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是杰出代表。

这本书看第一遍,不太好懂,人名都能把人绕糊涂,情节上,过于碎片化,跳跃化,很难串连起来,看完后又看了一遍,才基本搞清书中的内容。好在这本书很薄,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且文字优美,阅读这种充满诗性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巴拉莫,一个村庄的土皇帝,在这个土地上为非作歹几十年,欺压百姓,糟蹋妇女,私生子无数,村民受不了他的压迫,被迫背井离乡,导致这个村庄成了荒无人烟的废墟,成了冤魂野鬼的集中地。这个故事中国人不会陌生,以前的很多地主都有巴拉莫的影子。

本书最大的特点还是它的讲述方式。把你带入那个神秘魔幻又荒诞的气氛中,讲述的却是一些真实的故事。细节都比较真实,只是方式是魔幻的,也许通过的是鬼、亡魂甚至废墙、风等等之口,形成一种差异震撼的效果,在叙述中有一些意识流的技巧,时间和空间不断的跳跃,不做任何交代,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巴拉莫的一个儿子胡安,在母亲死后,遵照母亲遗嘱,回到科马拉村庄,要找到亲生父亲。母亲很希望再回到自己长大的科马拉,但到死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为巴拉莫在那里。从负气离开科马拉,就盼望巴拉莫来接她们,可是巴拉莫似乎早就忘记她们母子二人。

希望只好寄托在儿子身上,母亲特别强调要儿子:拿回自己的东西,且要 让巴拉莫付出代价。拿回什么东西?要付出什么代价?从后面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巴拉莫对他母亲是极其冷漠的,是为了还债,使的诡计,骗取了她的爱情,骗到手后无情抛弃。他的母亲对巴拉莫是充满怨恨的。能拿回什么?那些债务吗?还是以前她家的农场?还是那被他欺骗的时光?还是那被他践踏的公道?他的儿子又能要这个狡诈的父亲巴拉莫付出什么代价?恐怕只有向巴拉莫讲述她们母子离开以后的悲惨生活,让巴拉莫的良心受到谴责,让他生出一点悔恨之心,只有这么一点点代价。

上面这些作者没有做交代,要凭读者的想象。很多地方想不到的,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果读得仔细,多读几遍,又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想法。所以这是一本每次看,可能都有不同体会的书。有些书,交代得很详细,人物、关系、事件,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读者只能跟着它走,没有其他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书也有它的趣味性。

而这本书,很多地方模模糊糊的,不做交代,留下很多空白的地方,也许作者自己也不能确定是什么,让读者自己去填充空白,自己去自圆其说,这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技巧,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小说,一种互动式的小说。人物上,作者没对任何一个人的外貌做过直接描写,一些人物的印象性格全靠别人的转述,作者完全退到书的外面,不来介绍人物,对于巴拉莫,对于他的形象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从那些亡魂的叙述中,也能明白,年轻时他是一个英俊潇洒且很有魅力的人(很多女孩子喜欢)。

胡安来到了科马拉村庄后发现,巴拉莫早已身亡,科马拉变成了一座鬼城,一些游魂野鬼向他讲述了巴拉莫的一生,这些人的生和死的概念在书中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的,一会是死了,一会儿又回到从前,是活的。或者死了的人,又出现在梦中,又在风中向他轻声细语等等,场面转换,人物变化,没有任何痕迹,例如开始接待他的爱杜微,是一个早已过世的人,和爱杜微的对话中,插入巴拉莫少年时候的一些叙述,由对话直接转入巴拉莫和母亲奶奶的场景,并且多次使用。读第一次时根本摸足着头脑。

最后这个儿子没有找到见到他父亲,莫名其妙的也死在了这个地方。变成了这里的一员。

到了书的后半部分,重点回忆巴拉莫的事迹,情节性增强。为争夺土地残忍杀害别人。为了替父亲报仇,但又找不到开枪的人,把所有参加酒会的人都杀害。纵容自己的儿子杀人强奸。为了把心爱的苏莎娜夺回来,杀害了她的父亲。为夺取革命的政权,派心腹打入革命党内部夺取领导权等等。突出了他的心狠手辣、阴险狡诈,卑鄙无底线的特点。

上天是公平的,恶事做尽的巴拉莫,得到了报应,儿子骑马摔死,一生挚爱的苏莎娜到死也不爱他,苏莎娜宁愿宁静的死去,也没对巴拉莫一点点好感,苏莎娜死后,巴拉莫如失掉魂,走向了死亡。

苏莎娜这个人物也有特别多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这里就不展开了。

鲁尔福以写墨西哥乡村闻名,书中有很多描写乡村优美景色的句子:

“在阳光的照射下,平原犹如一个雾气腾腾的透明的湖泊。透过雾气,隐约可见灰色的地平线。远处群山连绵,最远处便是遥远的天际了。”

这是随便抄了一句,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但这本书呈现的科马拉,却是一个廖无人烟没有一点生机的悲惨的乡村,让人绝望的乡村。带来这样结果的是农场主:巴拉莫。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 鲁尔福 《佩德罗.巴拉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