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是汪曾祺很受欢迎的一篇短篇小说,获得过《北京文艺》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入选了香港评选的20世纪中国小说100篇,台湾出版一册佛教文学作品集也将《受戒》选入其中,被翻译成《一个小和尚的恋爱故事》(英译本),可谓是享誉海内外,然而,小说写出之初,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差一点就没有发表的机会。
一 不能发表的原因之一,《受戒》在当时不属于主旋律作品。
这篇小说创作于1980年,当时,反映“反右”、“文革”的作品相当热门,社会掀起对历史的反思,总结,这就是当时创作的主旋律,各大刊物也主要刊登这类题材为主。
《受戒》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小说,没有反映现实生活,也没有揭示重大问题,这在当时,就属于不正宗的文学作品,然汪曾祺对写作《受戒》充满激情,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这样记录当时的情形,“他只是带着一点激动地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这就是汪曾祺创作《受戒》的冲动,能不能发表,不再考虑之中。
1980年5月,《受戒》写成了,汪老感觉到很满足,自信自己写的东西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了出来。他把这篇作品拿给好友看,好友梁清濂说,看过之后,才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其他好友也说,这篇小说写得很美,但是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的小说可能没地方发表。
就这样,小说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着,后来才在好友的交流中,得到当时《北京文艺》的主编李清泉注意,最终才在《北京文艺》发表,发表后引起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描写了旧社会,却没有写劳动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有美好旧社会的嫌疑,这在当时有些不合时宜。
争议之中,更多的是对这篇小说的赞扬,人们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不反映重大主题,只写一些凡人小事,从中挖掘出健康的人性和美好的感情,既开辟了作家的视野,又把沈从文的文脉延续了下来,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芳香。
《受戒》发表之后,这部小说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据说在一次乡村公社干部开会后,在桌面的胶台布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对话,全是开会的乡村干部在会上默写出来的,可见,当时的农村干部对这部小说是多么的喜爱。
尽管不属于主旋律作品,正因为写了美的东西,融入自己真挚的感情,也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发表了40年,依然受到欢迎,魅力不减。
二 不能发表的原因之二,《受戒》挑战认知,出家人有太多的烟火气息。
《受戒》所记叙的是和尚生活,然而却少了很多佛家的庄严,这对认知也是一种挑战。
受戒本身在佛教徒中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正如小说里写道,受戒之后,就是正式和尚,可以有一个度牒,就是和尚的执照,可以到任何寺庙进行挂单,吃饭不开钱,还可以优先做法事,在受戒的现场,善因寺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大声说话,包括前来观礼的人都静悄悄的,大家都以一种非常肃穆的心情来迎接这个仪式。
仪式是庄重的,受戒之后的和尚却不一定守清规戒律。
这里的和尚住在尼姑庵里,没有早课和晚课,平时只练习念经,还直接以做法事为目的,好和尚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得有一副好嗓子,要能镇得住场子,其次,就是要有个好身段,能耍飞铙,能放焰口,特别是花焰口。
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和尚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信仰。
佛家不杀生,这里也吃肉,过年还杀猪,只不过多了道念往生咒,更搞笑的是,杀猪就在佛面前,就在大殿上。没有丝毫的敬佛之心,这还算得上佛家弟子吗?简直就和在家的庄稼人一样。
和庄稼人一样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二师父就娶了妻,每年夏天,他老婆都要来住上一段时间,因为庵里凉快,比如三师父有很多的相好,还会在给人家做焰口的时候,拐走大姑娘小媳妇,比如会有一些收鸭毛,打兔子的人来庵里赌钱。
和庄稼人不一样的也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庵里的这些和尚能帮人做法事,放焰口,这是明海当和尚最主要的原因,做了法事能够收钱,有了钱可以买地,可以娶媳妇,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就是当和尚最大的好处。
小说里的和尚世界就是这样的世俗,烟火气息十足,受戒,也仅仅是想得到一份正式的和尚牌照,能够做更多的法事,挣更多的钱,这样描写佛教,是需要勇气的,简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然而,这篇小说竟然入选了台湾出版的佛教文学书籍中,曾令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感到疑惑,这也算是佛教文学?
就佛教而言,这也不是一篇颂扬佛法的作品,更多的是青春的活力,人间的气息。正是这种挑战了认知,敢于描写最真实的生活,《受戒》才得以有这么多的阅读者。
三 试做分析汪老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不容易发表的作品,这篇小说从何而来?
就这一篇于现实而言,于佛教而言都不是主旋律作品的《受戒》是怎样来的呢?
汪曾祺对于主旋律中要求反映现实生活,对极右和文革进行反思,他曾经尝试过,还写了一篇《骑兵列传》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小说来源于几个内蒙的老革命干部,但是汪老没有参加过革命战争,写起来比较呆板,不熟悉生活,无从丰富,也无从发挥,写不出什么花样,发表之后,影响平平,尝试了这一次之后,汪老开始尝试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受戒》就是这样的尝试,写的就是他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对寺庙的生活很熟悉。他小时候就读的高邮县立五小就挨着一个寺庙,叫承天寺,小时候常到庙里玩,小说中的善因寺也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汪老的父亲和善因寺的主持是画友,他常常跟着去善因寺看风景,吃素斋,寺里放戒时,他可以一天去看几次,后来,读高中时,又曾经到乡下的小庙里住过几个月。
这些成了他得心应手的文学素材,庙里的生活情形,随手拈来,看见过娶妻的和尚,赌钱的和尚,吃肉的和尚,当然了正在青春期的小和尚,也会恋爱,也会对健康美丽的村姑动情,就这样,汪老构思出来一个小和尚,演绎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而小英子确有其人,汪曾祺曾经撰文说明:“这个庄是庵赵庄。小英子一家,如我所写的那样。这一家,人特别的勤劳,房屋、用具特别的整齐干净,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姿态的优美和健康,都使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我在城里所见的女孩子不一样。她的全身,都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气息。”
正是这种青春的气息,焕发出的生命力量,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
小说的结尾写着这是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1980年,汪曾祺60岁,43年前,刚好是明海受戒的年龄,都是17岁,这是他的一个什么梦,也许是在乡下小庙里邂逅了一个美丽的村姑,也许是在庙里看到春心不灭的小和尚,感受爱的生命力,这种美在梦中一直回旋,43年过去了,还一直萦绕在作者心中,不写不快。
有了一个小和尚,有了一个小英子,加上城市里的寺庙和乡村的小庵,这些熟悉的场景在作者心中进行融化,融合,突出人性之美,就成了这篇优美动人的短篇小说。
四汪老告诉我们,写作应该是怎么回事?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有感而发,写作应该是这个样子
创作《受戒》,即便不能发表,即便不能得到认可,也无所谓,这就是有写作个性的汪曾祺。
这对于今天有些人标榜的新媒体写作,实在是当头棒喝,那种主题先行,讲究套路,满篇都是“婆婆恶,媳妇弱,丈夫是个墙头草,随风倒”的新媒体文学,只能给人一时的快感,却不能让人反复咀嚼,注定会被岁月遗忘。写不熟悉的东西,很累,写出来也不能打动自己,那样的写作,可以不写,写了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写出的东西要注入自己的情感,融合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揭示人性,洞察人生,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受戒》里可以读出汪老经历人生风雨之后,对生命的认识,这让作品有了反复咀嚼的滋味,引发我们对于生活本身的思考,甚至,能闭上眼睛幻想出充满着生命活力画面,这才是优秀的作品。
读完《受戒》,闭上眼睛就可以浮现出明海和小英子恋爱的场景,就可以畅想两人相爱后美好画面,明海耕田,偶尔也去做做法事,英子绣花,把农事和家事弄得妥妥当当,两人一起过着甜蜜而充实的幸福生活,这简直就是民间传说一样的幸福日子,犹如进入了梦境。
当时六十岁的汪曾祺,走过了“大放大鸣”被定为“右派”的日子,走过了“文革”期间被动创作,经历了被下放改造,勉强回京之后又被限制使用,回想人生,有太多的苦楚和心酸,历经坎坷,能自由创作时,这些很美的东西,就是他心中甜蜜的梦。
再读《受戒》,方知不是主旋律,只要能融入真善美,也是一篇好作品,普通人,小人物的幸福生活也值得记录。
重读《受戒》,知晓其背后的创作故事,写作得找自己熟悉的东西,投入真实的感情,融入对生活的思考,这样的作品才会泛起读者心中的波澜,成为好作品。
对于一个想写东西的人来说,写了,就比什么都重要,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到认可,那是他人的事,汪曾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