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篇第一-2022-04-28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有可能读错,这第一个字,就是《计篇》的“计”字。我们开宗明义,这个计是计算的计,用原文中说是“五事七计”,不是计策的计,更不是阴谋的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就我自己而言,我从小听到过跟孙子兵法最相关的书名就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所以天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诸如“借刀杀人”“隔岸观火”之类的计谋书籍,直到我从事与企业咨询、品牌营销相关工作开始,真正翻开孙子兵法,才发现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鼻祖之作,被《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也视为经典巨作,直到今天也不过时。

因为工作原因,我选择了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并写详细的读书笔记(以下内容皆为个人笔记和书中战例和原文的摘抄,再次强调,不是纯原创,只是个人的读书笔记,并且推荐大家自己去读,期待我们之间的交流)。

读书,一是读作者的价值观,二是读作者的思想,三才是读知识本身。价值观往往取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平的遭遇,就像如果读《资治通鉴》,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资治通鉴》并不是一本纯记录体的史书,《资治通鉴》之前叫《通志》,是宋神宗请司马迁做老师给自己讲历史的时候,觉得历史对于治理国家太重要了,所以重新命名为《资治通鉴》,意为:一部对治理国家特别有帮助的中国通史,(司马迁被贬后继续完成至完本)。

因此《资治通鉴》这是一本政治家的史书,你带这个这个价值观去读的时候,就能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甚至才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要从公元前403年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年份开始。(此处推荐熊逸老师版本的资治通鉴,我一个历史小白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并且津津有味)

我们言归正传,继续说孙子老人家和《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思想观、战略观。


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所以孙子的计,相当于咱们现代管理学讲的SWOT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杜牧注解说: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为篇首耳。

1.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也可理解为“赢了再打”。所以也引出了《孙子兵法》的本质: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

后续全书将围绕这三句话,讲透这三句话。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呀!如何审查呢,就这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所以这里甚至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比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如果道是战争的正义性,那当然是日本无道。但是,如果从“民与上同意”这个标准来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已经让日本全国人民都狂热地支持战争,“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生死都置之度外,所以最后登峰造极弄出神风特攻队来。

反观中国,自己还没统一,军阀混战,国共争锋,人民盼望和平安宁,哪有战心?也没有共同效忠的天皇。所以这第一条——“令民与上同意也”——中国就输了八年。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2.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3.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是运动战。说粟裕最能打仗,其实就是他最能行军,说他最能行军,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谁都深都透。一个淮海战役,他的部队在战区穿来插去,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靠地形和行军,他能把一支部队用成十支部队。他的战刀总是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神出鬼没,从天而降;

4.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无论是对下属、领导还是客户;所以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不要事情办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要对在办这事的过程中,你手下每个人发挥了什么作用都非常清楚,并能作出奖惩,你的事才能越办越好。有一个说法,说共军将领是喊:“跟我上!”,国军将领喊:“给我上!”这是传说,是误区。你冲最前面,死掉了,谁指挥呀?大家找谁论功行赏呀?下一步跟谁呀?这都是讲故事。

5.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用制度去管理,越管理越通畅,反之如果过人管人,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在这里一口气讲了十二条诡道,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6.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不懂得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7.孙子兵法讲究一战而定,而不是百战百胜,百战百胜说明一直没有打赢;

8.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赢球的本质永远在基本面;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9.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但是做任何事业,奇谋巧计都不是本质。刘邦赢了项羽,每一步都有奇谋诡道,但本质还是“五事七计”的全面领先,从入关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开始,刘邦在政治上就已经甩开项羽几条街。

以上是《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计篇》的内容,概括说就是“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五事七计”,是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得到“七计”,七个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胜了才打,没有胜算就不打,就韬光养晦,继续准备。准备什么?还是准备“五事七计”,把自己那七个方面的分数打上去。

所以这“五事七计”才是兵法的根本。赢了再打,庙算算赢了,再兴师动众,到战场上去见个分晓。我愿意称之为,先算再打!


附录:

《计篇》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兵法》-计篇第一-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