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阶段理论

本人是实习心理咨询师,招收公益咨询个案 收费:15元/小时 (永久有效)详情介绍页

依恋是一种一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 产生的深厚而持久的,并且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Ainsworth,1973;Bowlby,1969)。

依恋不一定是相互的。一个人可能对某个人有一种无法分享的依恋。依恋的特征是儿童的特定行为,如在心烦意乱或受到威胁时寻求接近依恋对象(Bowlby,1969)。

成人对儿童影响的依恋行为包括对儿童的需求做出敏感和适当的反应。这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依恋理论解释了亲子关系是如何产生并影响其后续发展的。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起源于johnbowlby(1958)的开创性著作。20世纪30年代,约翰·鲍尔比在伦敦的一家儿童辅导诊所做心理医生,在那里他治疗了许多情绪失常的儿童。

这一经历促使 鲍尔比 考虑到孩子与母亲在互动、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关系的重要性。具体地说,这些经历使他相信他关于早期婴儿与母亲分离和后来的生活各种的不适应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并促使鲍尔比形成了他的依恋理论。

johnbowlby和jamesrobertson(1952)一起工作,他观察到孩子们在与母亲分开时会经历强烈的痛苦。即使这些孩子是由其他照顾者喂养的,这也不能减轻孩子的焦虑。

米勒和多拉的研究结果与1950年的母亲和孩子的行为依恋理论相矛盾。依恋行为理论认为,孩子之所以依恋母亲,是因为母亲喂养了婴儿。

鲍尔比将依恋定义为“人类之间持久的心理联系”(1969年,第194页)。

Bowlby(1958)提出依恋可以在进化的背景下理解,因为照顾者为婴儿提供安全保障。依恋是适应性的,因为它增加了婴儿生存的机会。洛伦兹(1935年)和哈洛(1958年)的作品就说明了这一点。根据Bowlby的说法,当受到压力或威胁时,婴儿普遍需要与照顾者靠近(Prior&Glaser,2006)。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依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发展起来的。

依恋阶段

Rudolph Schaffer和Peggy Emerson(1964)研究了60个婴儿在生命的最初18个月内每月间隔一次(这被称为纵向研究)。这些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学习的,所以依恋的发展规律也慢慢可以观察到的。

每个月对婴儿进行一年左右的探访,观察他们与护理人员的互动,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访谈。母亲写了一本日记来检查依恋发展的证据。记录了三项措施:

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到来的反应。

分离焦虑-与护理者分开时的痛苦程度,回来时所需的舒适度。

社会参照-孩子看看护人的程度,以检查他们应该如何应对新事物(安全基础)。

他们发现婴儿的依恋是按以下顺序发展的:

非社交(0-6周)

小婴儿是非社交的,面对社交和非社交很多种刺激,都会产生有利的反应,比如微笑。

不加分辨的依恋(6周至7个月)

婴儿不加分辨地享受人们的陪伴,大多数婴儿对任何照顾者的反应都是平等的。当一个人停止与他们互动时,他们会感到不安。

从3个月开始,婴儿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得更多,并且在常规护理人员的照护下很容易感到舒适。

特定依恋(7-9个月)

对单个依恋对象的特殊偏好。婴儿寻求特殊的人来寻求安全、舒适和保护。它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恐惧(陌生人的恐惧)和与一个特殊的人分开时的不快乐(分离焦虑)。

有些婴儿比其他婴儿表现出更频繁和更强烈的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但他们被视为婴儿已形成依恋的证据。这通常是在一岁时形成的。

多重依恋(10个月及以后)

婴儿变得越来越独立,并形成了几种依恋。到了18个月,大多数婴儿已经形成了多重依恋。

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更加容易和那些对自己需求信号反应准确的人产生依恋,而不是他们花了更多时间在一起的人。

强烈依恋的类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要求反应迅速,依恋较弱的婴儿的母亲则经常无法互动。

许多婴儿在10个月大的时候就有好几种依恋,包括对母亲、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和邻居的依恋。在18个月大的孩子中,母亲是主要的依恋者,而其他大多数孩子的依恋者是父亲。

形成依恋的最重要的事实不是谁喂养和改变孩子,而是谁与他或她玩耍和交流。因此,对于婴儿的需求反应敏感似乎是依恋的关键。

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理论,它们被认为是形成依恋的重要因素。

学习/行为主义依恋理论(例如Dollard&Miller,1950)认为依恋是一系列习得的行为。学习依恋的基础是提供食物。婴儿最初会对喂它的人产生依恋。

他们学会将喂食器(通常是母亲)与被喂食的舒适性联系起来,并通过经典的调节过程,找到与母亲抚慰的接触。

他们还发现,某些行为(如哭泣、微笑)会带来他人想要的反应(例如注意力、舒适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重复这些行为,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依恋进化论(例如Bowlby,Harlow,Lorenz)认为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在生物学上是预先设定好的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因为这将帮助他们生存下来。婴儿会产生先天的“社会释放者”行为,如哭泣和微笑,从而激发成人天生的照顾反应。依恋的决定因素不是食物,而是关心和反应。

鲍尔比认为,一个孩子最初只会形成一个主要的依恋(单向性),依恋图形是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依恋关系是未来所有社会关系的原型,因此破坏它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这一理论还表明,发展依恋有一个关键时期(大约0-5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孩子将遭受不可逆转的发展后果,例如智力下降和攻击性增加。

哈洛的猴子(1958)

哈洛想通过研究 恒河猴的妈妈们与新生猴子之间的情感纽带的连接机制。

这些婴儿在营养、保护、舒适和社交方面高度依赖母亲。不过,这种情感纽带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依恋行为理论认为,婴儿会与提供食物的照料者形成依恋。相比之下,哈洛的解释是,依恋的发展是母亲提供“触觉舒适”的结果,这表明婴儿有一种天生的(生理上的)需要去触摸和依附某个东西来获得情感上的安慰。

Harry Harlow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对恒河猴的依恋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实验有几种形式:

1隔离饲养的幼年猴

他把小猴子从出生时就隔离了。他们彼此或任何人都没有联系。他用这种方法养了三个月,有的留了六个月,有的留了九个月,有的留到了他们生命的第一年。然后他把它们和其他猴子放在一起,看看这些行为对于小猴子无法形成依恋的影响。

结果:这些猴子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抓着自己的身体,强迫性地摇晃。然后它们被放回其他猴子的同伴中。一开始宝宝们害怕其他猴子,然后对它们变得非常好斗。它们也不能与其他猴子交流或社交。其他猴子欺负他们。他们沉溺于自残,扯掉头发,抓,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得出结论,剥夺(即永远不会形成依恋关系)对(猴子)是永久性的伤害。异常行为的程度反映了隔离时间的长短。被隔离3个月的人受影响最小,而被隔离一年的人没有恢复贫困的影响。

2由代孕母亲抚养的幼年猴

8只猴子在出生后立即与它们的母亲分开,放在笼子里,有两个代孕妈妈,一个是铁丝网做的,一个是柔软的毛巾布覆盖的。其中四只猴子可以从金属丝妈妈那里得到牛奶,四只可以从布妈妈那里得到牛奶。这些动物被研究了165天。

两组猴子花更多的时间和布妈妈在一起(即使她没有牛奶)。婴儿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去找钢丝妈妈。一旦喂了它,它会回到布妈妈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在笼子里放了一个吓人的东西,婴儿就会躲到布妈妈那里(它的安全底座)。

这种代孕妈妈在减少青少年恐惧方面更有效。当布妈妈在场时,婴儿会探索更多。这支持了依恋的进化理论,因为照顾者的敏感反应和安全感很重要(与提供食物有关)。

哈洛观察到,与代孕妈妈一起长大的猴子和有正常母亲的猴子之间的行为差异有:;

a) 他们胆小得多。

b) 他们不知道如何和其他猴子一起行动。

c) 他们很容易受欺负,不肯为自己辩护。

d) 他们很难交配。

e) 女猴子会变成不称职的母亲。

这些行为只在与代孕母亲相处超过90天的猴子身上观察到。对于那些不到90天的猴子来说,如果把它们重新放在一个的正常环境中,不好的影响可能会消退。

哈洛得出结论,猴子要想正常发育,就必须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关键时期)与它们可以依附的物体进行一些互动。粘着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在压力的时候,猴子会跑到它通常依附的物体上,好像这种粘着可以减轻压力。

他还得出结论说,早期的母性剥夺会导致情感损害,但如果在关键时期结束之前发生依恋,这种影响可能会逆转。然而,如果母亲被剥夺在关键时期结束后持续,那么与母亲或同龄人接触的次数再多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情感伤害。

哈洛因此发现,幼年猴子所遭受的是社会剥夺,而不是母亲的剥夺。当他独自带一些其他的小猴子长大,但是每天和另外三只猴子在游戏室里待20分钟,他发现它们长大后在情感和社交方面都很正常。

哈洛研究的伦理学

哈洛的工作受到了批评。他的实验被认为是不必要的残忍(不道德)和有限的价值,试图了解剥夺对人类婴儿的影响。

很明显,在这项研究中,猴子受到了情感上的伤害,因为被隔离饲养。这一点很明显,当猴子被放在一只正常的猴子(由母亲抚养)时,它们蜷缩在一个角落里

持续的恐惧和沮丧的状态。

此外,哈洛在雌性猴子身上制造了一种焦虑状态,这在它们成为父母后有一定的影响。这些猴子变得如此神经质,以至于他们把婴儿的脸撞到地板上,来回摩擦。

哈洛的实验有时被证明对依恋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研究的时候,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依恋与身体(即食物)有关,而不是情感关怀。

可以说,这项研究的好处大于成本(动物的痛苦)。例如,这项研究影响了依恋理论中最重要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理论工作。它在说服人们相信情感护理在医院、儿童之家和日托中心的重要性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洛伦兹的印记理论

洛伦兹(1935)拿了一大把鹅蛋,一直保存到它们快要孵化出来。一半的蛋被放在鹅妈妈的下面,而洛伦兹把另一半放在自己旁边几个小时。

当鹅孵出来时,洛伦兹模仿鸭子妈妈的嘎嘎声,小鸟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妈妈,跟着他。另一组跟着母鹅。

洛伦兹发现,大雁在孵化后的12-17小时内,会跟随它们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印记,表明依恋是先天的,是遗传的。

印记对短期生存和长期形成后来的关系的内在模板都有影响。压印发生时没有任何喂养发生。如果在32小时内没有发展出依恋,那么任何依恋都不可能发展。

为了确保留下印记,洛伦兹把所有的小鹅放在一个上翻的盒子里,让它们混合。当盒子被移走后,两组被分开去各自的“母亲”——一半给鹅,一半给洛伦兹。

在孵化之后,印记似乎不会立即活跃起来,尽管似乎有一个关键时期可以发生印记。Hess(1958)表明,虽然印记过程最早在孵化后1小时内发生,但最强的反应发生在孵化后12至17小时之间,32小时后根本不可能发生反应。洛伦兹和赫斯认为,一旦印记发生,它就不能逆转,小鹅的印记也不能在其他任何东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依恋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