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惠州竟有这么多种方言,你会哪种?史上最全的惠州方言介绍,一文带你读懂惠州方言。
惠州方言
惠州市具有特殊的地理区位。这里地处东江中下游,毗邻港澳穗,靠山临海,得天独厚,境内主要通行汉语方言,也有少数人讲瑶语或畲语。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 有讲瑶语的,但已逐渐汉化;惠东和博罗有少数人讲畲语。惠州市居民中绝大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语或福佬话(闽南语),还有混合型方言,全市通行普通话。
惠州市境内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客家话、福佬话(闽南语)和白话(粤语)。各方言的分布大致与周边的方言环境相一致。客家话是惠州市第一大汉语方言,这与市境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长期与其北边的客家地区梅州、韶关、河源等地密切往来有关。东边的汕尾市主要讲闽语,故市境的东部地区有讲闽语的。西边的广州市、东莞市主要讲粤语,故西部地区有讲粤语的。另外,博罗、龙门还有一部分人讲“本地话”。
惠州是客、粤、闽三种语系交汇区域,但这里仍然是以讲客家话的为多。惠城区有种称之为“本地话”的方言,实质上是受广府话影响较大的一个客家语种。据惠州市、县(区)各种地方志书数据比对、匡算 ,惠州近300万人口中,讲客家话的约有200多万人,讲广府话的约有40多万人,讲闽南话的约有30多万人,讲平海军话、畲话、路溪话等独特方言的约有6万多人,还有来自三峡的移民、南下干部、科技精英和打工一簇等“新客家”。新老客家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没有发生别的地方出现的排外现象。
客家语
客家话是惠州市境的第一大汉语方言,分布在惠州市下辖各县(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惠城区和惠阳区的所有乡、镇,龙门县和惠东县的大部分乡、镇、场以及博罗县的大部分乡、镇。据不完全统计,惠州的客家人约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0%。从人文历史背景来看,客家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晋末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到赣水中部地区,唐末至北宋已蔓延至广南东路的韶、梅、循、惠诸州,南宋以后更大规模地向东南部迁移。这部分移民长期保留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固有的文化习俗,语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梅州音为基准,分布于粤东、粤北的客家方言。惠州市境客家话就是在这样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演变而成的。
惠州客家话的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客家语--粤台片--梅惠小片,其语音总体上非常接近梅州音,惠州客家话亦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其内部并不是很一致。总的说来,惠阳、惠东客家话因使用人口多、分布面积广等原因而较能代表惠州客家话的面貌,龙门的客家话因为使用该方言的人们同时还使用龙门话 (粤语)而带上一些别的特征,博罗的客家话亦有自己的特点,惠城区的客家话仅声调一项就与各地不太一致。此外,各县(市)的客家话内部又可以分出次方言。惠城区的惠州话,博罗县的博罗城话,惠东县的平婆话都被认为是客家方言的一个特殊土语群,这些次方言也属于惠州客家话的一部分。惠州城区自宋代至今都是粤中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与东西部地区频繁交流,使惠州城区的客家话融入粤语和潮汕话的一些语音特征,故不能作为惠州市客家话的代表。而惠阳区使用客家话的人口较多,受其它方言影响较少,淡水镇全都讲客家话。因此,选取淡水镇塘边村的客家方言作为惠州客家话的代表。淡水客家话声母有16个,韵母50个,声调6个。
惠州以客家方言为主的乡镇办事处有:淡水、澳头、霞涌、沙田、秋长、新圩、镇隆、陈江、潼湖、永湖、良井、平潭、马安、水口、横沥、矮陂、大岚、卢州、卢岚、白花、平山、梁化、铁涌、稔山、巽寮、吉隆、增光、多祝、新庵、安墩、松坑、石塘、高潭、马山、宝口、白盆珠、罗阳、石坝、麻陂、公庄、蓝田、柏塘、平安、响水、湖镇、长宁、横河、义和、福田、平陵、龙江、南昆山、麻陂、汝湖、三栋、小金口、惠环、河南岸、江北、下角、龙丰、桥东、桥西、观音阁、杨村、泰美、龙溪、龙华、仍图等共68个。尚有天堂山、永汉、沙迳、左潭、地派等6个乡镇掺有部分操客家方言的居民。一共累计约20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6%。
客家话是惠州市流通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通用语。约占全市人口86% 。在惠州的七八种方言土语中,客家话是最有地位和最具影响力的强势方言。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惠州市讲客家话的居民占多数(接近90%),二是长期以来客话是各级行政机关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官方语言”或曰“工作语言”。这就使得整个惠州无论是山区还是沿江、沿海,均以客家话作为主要官方工作语言和市内的通用交际用语。所以在惠州,非客家方言居民都会讲客家话,而客家人却不一定都会讲福佬话和军话等。客家话的这一优势地位使得它不断地对市内其它方言产生影响和渗透。语言,是人们感受惠州风情的第一步,所以在惠州,人们会经常说: “ 要认识惠州,就要从客家话开始认识它 ”。
闽南语
惠州市境讲福佬话(闽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和惠阳区,其中惠东县约有23万人,主要分布在沿海的黄埠、盐洲、港口、平海及县城平山镇;惠阳约有5.28万人,主要分布在平潭、马安、沥林、芦洲、横沥等镇。这两县的福佬话有差异,惠东福佬话还可以分为平山腔、盐洲腔、欧船腔3种。惠阳福佬话还未能加以调查。
惠州市闽南语的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泉漳片--惠博小片,以惠东县城平山福佬话为代表。惠州市境的福佬话接近于福建本土的闽南话而同粤东的潮汕话反而区别较大。从音韵系统看,以平山闽南话为代表的惠东福佬与陆丰的福佬话较为相似,声母有18个,韵母57个,声调7个。
惠州以闽南方言为主的乡镇:港口、盐州、黄埠、仍图等4个,尚有平山、大岭、梁化、稔山、吉隆、澳头、马安、增光、杨村、泰美、观音阁、龙溪等12个乡镇掺有部分操福佬方言的居民,一共人口约近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弱。
粤语
惠州市境讲白话(粤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龙门、博罗两县以及惠东、惠阳的个别村、镇。具体来说,就是龙门的龙城、王坪、永汉、沙迁、龙华、麻榨、铁岗、左潭、地派、蓝田、天堂山、油田等乡、镇、场;博罗县博西的石湾、九潭、园洲3个镇以及福田、长宁两个镇的部分地区;此外,惠东县港口镇的“艇户村”和惠阳区沥林镇的少数居民也讲白话。惠州市白话的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广府片,以龙门县政府所在的龙城话,亦即“龙门话”(龙门县的代表方言)为代表。龙门话是一种同广州话较接近的粤方言,县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语粤海系(广府片),声母有20个,韵母50个,声调9个。
龙门县平陵的黄沙、祖塘、晨光和龙江的隔朗、广尾、良塘及地派、蓝田、天堂山相当一部分本地人,使用的是一种既非客家话、又与带广州话色彩的龙门话大异的本地话,使用人口2万余人。这种方言的绝大多数成分和广州话、龙门话相当接近而有同一来源,少数成分则来自客家话或受到客家话的较大影响。又,龙门县县境东南的路溪镇,当地人说的话受粤海系方言、客家话和其它语种的影响,具有较多接近于粤海系方言的成分,但基本上和平陵、龙江的本地话相近,使用人数近万人。上述两种话都属粤方言东江中、上游地区的支系,可以视为惠州白话(粤语)的一部分。龙门本地话(以黄沙话为代表)声母有20个,韵母53个,声调8个,而路溪话的声母有22个,韵母55个,声调6个。
惠州以广府方言为主的乡镇:园州、九潭、石湾、龙城镇、王坪、左潭、沙迳、蓝田瑶族自治乡、铁岗、永汉、天堂山、龙华(称龙门话)等13个,尚有地派、龙溪、永汉、平陵、龙江、南昆山、麻榨、福田等8个乡镇掺有操广府方言的居民。共人口约3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
混合型方言
惠州混合型方言有军话、占米话和“本地话”(惠东)3种,前者是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方言,后二者是粤客混合方言,占米话与“本地话”无论语音、词汇、语法均有诸多共性,因此也有人不把它们看成两种话,而通称占米话。占米话可分两大类,即客味占米和粤味占米。铁涌占米是占米话的代表,该镇的梁屋涌围话属粤味占米,而河潭、溪尾话属客味占米,更接近于惠州本地话。军话、占米话和“本地话”它们都主要分布在惠东县。
军话
军话,又称军声,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汉语方言。使用地域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平海镇,此外,港口镇的埔顶村和东海管理区也有几百户居民讲军话,他们都是从平海分出去的。平海讲军话的有一万来人,有七成住在城内,城外讲军话的主要是洞上、大水坑和麦园3个老军话点(始自明代),其他如葵坑、畲坑、畲背、大(小)林、佛元、大(小)湾等村庄均属军话点。平海军话声母有22个,韵母60个,声调6个。
占米话
占米话是惠东的一种粤、客混合方言。惠东县讲占米话的居民约有7万人,主要分布在铁涌、吉隆、捻山、平海4镇。
本地话
“本地话”是指惠州市原住民所讲的一种方言,使用人口不到一万,也是一种粤客混合方言,从方言类型看,可以归入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多祝的三胜、明溪,以及大岭的大布及蕉田。
语境态势
客家话是惠州市境内第一大方言,客家人是惠州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惠州虽然方言品种多,而且讲闽南话、粤语、混合型方言的人数总和也不少,但客家话却是惠州使用人口最多,最强势的方言。直到上世纪末,客家话还是惠州市的社会共同交际语,也是党政机关最主要的办公语言。无论你到哪个方言区客家话都是畅通无阻的。因此客家话也就成了惠州的地域共同语。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惠州市境内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词的引进和一些旧词的退出。同时,客家话、福佬话和白话词语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纳应用。这样就使得几个方言的一般词汇都有一定的变动。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较多外来人(特别是外省人)的进入,惠州市境内使用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惠城区内,变化相当大,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于普通话的使用率。各县城内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