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端市场的一些思考

2016年,进入公司时,我对自己说,我会花一年的时间捋顺公司的产品、年度活动及执行,然后熟悉行业的市场活动玩法。2017年,基本实现目标。站在B端市场,总结出如下经验,共勉。


精细化已经成为趋势,不要想着一劳永逸

在行业向精细化、垂直化发展的今天,营销实际也在精细化发展,延伸出了活动策划公司、展览公司、公关公司、媒介公司、数字技术公司、创意互动公司等等,一场大的活动,已经很难让一家供应商独揽。

因为我们部门就我一个MCOM,所以基本上活动、推广相关的工作都是我在做,从线下展会到发布会,从媒体广告投放到微信文案。我一直尝试着找一家供应商,既干得了活动,做得了宣传,还玩得了创意和数据,后来发现,接触了多家乙方后,发现多是以某一项为专长,比如会务,比如展会,比如PR,比如演出。如果有公司告诉你他们能做其它某些数字、活动等等,那是因为他们会给你找这样的供应商做集成。现在很多公关公司,实际上是资源的集成体。

 所以,如果时间和人员足够,可以自己多接触些不同垂直细分的供应商,做整合,一方面自己可以积累资源,另一方面也有机会接触很多不同的新技术和知识。

作为甲方,我现在深知,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都会,但必须什么都懂,从市场研究、策划到推广、媒介、互动等,我们需要知道背后的逻辑,这样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把握每个环节。


不要盲目崇拜大的乙方供应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广告专业学生,一直对4A有着盲目崇拜,去年一次活动临时选择了 和一家本土4A公司合作,项目启动急,供应商选择急,结果出现了很大不适。

首先是资金链,我们合作是一边走流程一边执行,结果该公司活动资金使用特别被动,每笔预付资金都需要走内部请示;其次是依据项目规模定重视度,小项目,他们不会拒绝,甚至会主动争取,但是在执行上,配备的是公司的新人,后来执行上各种问题不断。

这场活动虽然最终顺利完成,但从细节来评估,很多不足,也是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乙方项目成员构成的重要性并反省我们公司真正需要怎样的供应商。 我所属实际是产品线在中国区的市场部,中国区老板掌控全局,某种程度上来说贴近一线工作。

所以在需求上,既要满足集团的要求又要满足部门线的要求,在执行上,需要配合度高、操作灵活,所以,“小而美”的公司即能满足要求。那这样的供应商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呢?

 • 从客户角度出发,在预算范围内为客户给出最优方案;

• 能够迅速理解客户需求,并给出方案;

• 快速响应。

 • 耐心与高配合度。

 默契的供应商合作起来可以帮助减轻不少工作量和沟通成本,并能为我们的工作锦上添花,这对于人员配置少的B端市场部尤为如此。


B端市场同样需要用户思维

推广从公司需求出发,可以实现品牌推广和曝光,但是只是分母的增加,实则难以实现市场分子的相应增加,要实现分子的增加,还需要从客户角度出发。

 B端固然周期长,但是不代表B端就不需要用户思维,也不代表客户完全是销售的事情。(嗯,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市场在销售转化中的效果微乎其微,销售才是主导,但现在,我开始相信市场发挥的作用。)

客户在哪里?什么情况下会考虑你的产品?这实际是一个sales out的过程,市场部的重点除了本身产品的包装宣传,还在于sales out. 也就是说。纵使我们是2B的市场,但我们还是要帮助我们的代理、经销商或者客户将产品卖到最终的使用者手中, 这样我们才能推动我们自己销售的增长。而要帮助下一级将产品销售出去,就需要了解用户是谁?什么时候会有购买需求? 购买时主要关注点?而我们要做的是,先抵达他(曝光并满足准入条件),然后减少他们的考虑和选择成本(价格、成功案例等等)。有了这样的思维,我们才能实现分子和分母的同步增长,从而提升市场的ROI.

近5年的市场经验,其中包含3年C端市场经验和近2年B端市场经验,只想说,无论是做B端还是C端,都要有全局思维,不然你永远只是一个项目执行者,而成为不了一个操盘人。

所以,2018年的目标,成为一个操盘人,独当一面。努力的方向:

 1. 提升提案和说服能力

 2. 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

 3. 找到合作默契的供应商,并发展为长久的资源

4. 职业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B端市场的一些思考)